王冠
春秋時期,秦將孟明視率領(lǐng)大軍準備偷襲鄭國,而鄭國對此毫無覺察。鄭國有個販賣牛羊的商人,名叫弦高,善于隨機應(yīng)變。他與兩個同伴在半途偶然遇到浩浩蕩蕩的秦軍,知道情況不妙,便急中生智,一邊派人回國通風(fēng)報信,一邊把自己的幾頭羊獻給秦將孟明視。弦高恭敬地對孟明視說:“今日鄭國的國君聽說將軍前來,特奉上一點兒薄禮以示心意。”孟明視聽罷大吃一驚,以為鄭國早有防備,想偷襲已經(jīng)不可能了,便移師攻打滑國。弦高的本來目的是販賣牛羊,卻順勢以羊為禮物,替鄭國解了大圍。這件事情對弦高來說,是順手牽羊。此“羊”雖然不小,但終歸是順勢而成的事。
弦高計謀得逞后,和同伴趕著羊往回走,遇到了一個叫沈壽的齊國人,便一起同行。天色已晚,他們決定留宿旅店。弦高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沈壽竟然半夜悄悄起來,把他們的幾頭羊偷走了。弦高醒來,后悔不已,沒想到自己剛完成了一件順手牽“羊”的大事,自己的羊卻被他人順手牽走了,無奈地苦笑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p>
同伴王二、黃三安慰弦高,并提議去追沈壽那個偷羊賊。
“我們都不知道他往哪兒走了,如何追?” 弦高問。
這時,一旁的旅店老板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后,開口說:“離這里不遠處就是通濟橋,那是他逃往齊國的必經(jīng)之路。”
“噢,如此說來,我們快馬加鞭,追上他還是有希望的。” 弦高聽旅店老板這么一說,眼前一亮。
“前往通濟橋有兩條路,一樣的路程,小路道路狹窄會影響行走速度;大路雖然好走,但是有的路程是荊棘地,行走起來不方便?!?旅店老板補充道。
“我走大路。”
“好,我走小路。我們分頭行動!”
王二、黃三同時出發(fā)了,他們都認為自己會先到達通濟橋。
王二開始沿大路奔跑,速度是黃三走小路速度的3倍,但他穿越荊棘地時的速度只有黃三走小路速度的。
他倆先后來到通濟橋,根本沒看到沈壽的蹤影,沒辦法,只好返回。弦高問他倆:“你們誰先到通濟橋的呀?”
王二、黃三都說是自己先到達通濟橋。
一陣爭論后,旅店老板笑道:“你們倆有人沒有說實話?!?/p>
“此話怎講?”弦高滿臉不解。
“如果設(shè)黃三走小路所用的時間為單位‘1,那么王二走大路所需的時間就是÷3+÷=,﹥1。因此,應(yīng)該是黃三先到通濟橋。”旅店老板分析道。
見自己的謊言被揭穿,這下王二不敢作聲了。
“罷了,罷了!”弦高揮了揮衣袖,解嘲道,“我略施小計,解了鄭國之圍,順手牽了頭‘大羊,還在乎失竊的那幾頭羊嗎?店家,拿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