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孫女放學了,有得閑暇的我陪同老伴去接正讀小學一年級的她。
太陽在笑,綠樹婆娑。小學校的校門口人山人海,如同鄉(xiāng)壩里趕場。來接孩子的人好多,鄰近的馬路幾乎被接孩子的校車、小車塞滿。
在學校門口,我偶遇當年老領(lǐng)導,一個和善可親的老頭兒。他一邊與我寒暄,一邊翹首渴盼外孫出校門來。
這兒沒有官階等級,都是來接孩子的父母或父母的父母,臉上都掛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
小學生們出來了,是按班級排隊出來的,由老師領(lǐng)隊,學生舉著年級牌,秩序井然。
孫女所在的班級出來了,她跟在高舉年級牌子的雄赳赳的男生后面。我們趕緊迎上去。
孫女喊了“爺爺、奶奶”,臉上隱約沁著汗粒。我立即接過孫女背的漂亮的背式書包,好重。
我們牽了孫女往家走。
沒走幾步,孫女喊叫著去到一個女同學身邊,說是跟她同住一個小區(qū)的好朋友。她那好朋友卻對我們視而不見,兩人只顧蹦跳嬉鬧。
兒子、兒媳有預(yù)見,買了離學校近的小區(qū),少了車接車送的停車難之苦,我們不一會兒便能到家。
回想起兒子讀小學時,我在部隊,事情多,好像從沒有去接過放學的他。兒子當年那小學校在市區(qū),回家要過車水馬龍的幾條街。老伴沒到下班時間是不敢擅離崗位的,去接的次數(shù)有限。
兒子多半是自己或是跟同住一個院子的小伙伴回家,書包是癟癟的小掛包。
他回家晚了有時會挨打,我用撓癢的篾抓子打他。有一次,我是心痛了,出差回來看見兒子頭上長了幾個大膿包,趕緊給他涂抹魚石脂藥膏。那時候我從沒為兒子輔導過作業(yè),都是兒子自己做,到現(xiàn)在他都博士后了,還有做不完的作業(yè)。
我讀的小學在市郊的嘉陵新村,那時候是莊稼地和亂墳山。小學校在山腳,我家在山頂。
放學是自己回家,沿了山間泥巴小路蹦跳著往上走。夏天多半會手拿蒼蠅拍和火柴盒。除四害,要多打蒼蠅裝進火柴盒里交給老師點數(shù)。途中那露天糞池的蒼蠅多,有一次,我打蒼蠅不小心滑進了糞池里,雙手在茅坑邊撐了很久。
記不得我是怎么回家的,只記得一直在哇哇大哭。母親在擠住著幾戶人家的竹篾房子的小院壩里對天喊我的名字,叫我“回來,快回來!”
母親說,是把我嚇跑的魂喊回來。果然,我就真沒有再哭了。
父親母親都沒有文化,我以前也是自己做作業(yè),現(xiàn)在當教授了還是有忙不完的事。
兒子住的小區(qū)在小學校的山頂,孫女讀書的學校在山腳,跟我兒時讀小學的情景相仿?,F(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這小區(qū)離嘉陵新村并不遠,只是當年是更為偏僻的荒山地。
孫女用不著登山,有電梯直達山頂?shù)男^(qū)。小區(qū)的環(huán)境甚好,草坪地郁綠,楊樹槐樹黃葛樹林立,叫不上名字的花兒燦爛著。孫女走路一步三跳,說她高興說的話。我和老伴時不時地笑出聲,走著走著就到了家。
孫女一回家就要看電視動畫片,我和老伴沒敢順從,好言相勸但并不奏效。
疲憊的兒子、兒媳下班回來,便都督促、輔導孫女做作業(yè)、畫圖畫。
上了一天學還忙,小學就已經(jīng)這么累,我真心疼孫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惟其對后代的真情是不變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對子輩孫輩總是牽掛,后浪倒總是推了前浪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