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楠
孔子原屬殷商一族,先祖是宋國宗室,但因為距離宋國始祖超過五代,便改為孔氏。后因受人迫害而出奔到魯國,成為魯國人。
“周禮盡在魯矣?!弊畛踔芄贫ǘY樂典章的目的無非是鞏固加強奴隸制社會統(tǒng)治者對政權的控制。而“愚民”,讓人民相信“天”主宰著一切,重視對祖先、鬼神等的崇敬,對迷信儀式等教條化的遵守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因此,迷信思想及迷信活動在魯國的大行其道也就不難理解,甚至過時的童謠也能作為對魯國政治前途的預言。如此種種極其荒謬的行為,比之宋國,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作為殷商苗裔,又在魯國出生成長的孔子,對于這樣迷信的“天命觀”卻始終保持著相對清醒的態(tài)度,也就是一種“天道觀”。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孔子無法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這是由于歷史的局限造成的,但是,他又對這一系列很玄虛的東西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莊子說:“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薄笆ト恕奔粗缚鬃印>褪钦f“天”“鬼”“神”等都不是“六合”之內的東西,保留它而不置可否,不論其有或無。但是在后一點上,孔子顯然是偏向于“無”的。否則在當時相信并且崇尚追求這些迷信思想行為的社會,就根本沒有提出這一觀點的必要。
孔子究竟是怎樣拋開社會整體思潮而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是受到了部分有遠見卓識的古人的影響。在孔子之前,老子已經將早先的所謂“天命”演繹成了“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個人理解就是一種天地萬物存而有之必然遵循的義理,可能是一種循環(huán),但也可能不是。類似于以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為代表的一部分人提出的某一種具體的物質衍生出了世界萬物的理論,只不過被古希臘學者們爭得不亦樂乎的這種具體的物質在我們的祖先那里被詮釋成立一種更微妙的,具有心理學意義的抽象的東西。如果真的要具體化,那也只是一種把抽象的東西捆綁在具體事物上的嘗試。當時已經出現的對以鬼神存在為基礎的“天命”地潛移默化的轉變??鬃硬灰欢ㄍ耆邮芑蛘J同了這一思想。但這種否定具體事物創(chuàng)造、主宰世界萬物的觀點肯定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不盲目接受間接的成型的思想意識。
但這種影響只是作為一個前提基礎而存在??鬃印疤斓烙^”的形成實際上和他的治學態(tài)度有很大的關系??鬃拥闹螌W是很現實的,講求實際而不盲目幻想。也可以說正是因為孔子嚴謹求實,善于懷疑批判現有知識中不合理成份的治學作風,才造成了孔子對當時迷信色彩濃厚的社會風氣的“出離”。
在《論語》中提到,孔子曾經說“多聞闕疑”“多見闕殆”,足見他主張多去觀察發(fā)現外界事物,然后提出疑惑,解答困擾,而不是說有了疑惑就去翻書本,找現成答案。在這一點上,倒是很符合馬克思主義中的“實踐是認識的根本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直接反映出了孔子治學思想的先進性。孔子還有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八肌笔裁矗科渲邪ǚ浅V泛,其基礎定然是思考某事某物的“道”“理”,因為這是自人類誕生,人類思想逐漸成熟過程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有了這樣的治學思想,孔子當然也就有了在當時看來可能“離經叛道”的“天道觀”。
雖然當時絕大多數人相信占卜可預知未來,鬼神可主宰人的命運,但卻沒有任何被必然性證實過的有力證據。誠然,在落后的社會中,非理性所帶來的偶然性顯然較高級社會要多,但卻絕不可能占據多數。因此,孔子的懷疑當然有理有據?!白硬徽Z:怪、力、亂、神。”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孔子認為這樣虛化的東西不能夠貼合實際而沒有必要說,不愿意說,比如他曾經說“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另一方面,則就是抱著“闕疑”“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而在一定層次上否定它。
孔子曾經批判臧文仲以奢侈的方法飼養(yǎng)大烏龜用來占卜,說它是不聰明,是愚蠢。正是因為孔子想不通一個烏龜殼為什么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事實上也不可能想通。他曾經引《易》上的話“不恒其德,或承之修”來得到不必占卜的結論。正如我國古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學者王充所說:“枯骨死草,何能知吉兇乎?”而后人把同樣持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歸為儒家的傳人,也并不是全無道理的??梢哉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才造就了孔子高出當時社會上一般人的更理性化的“天道論”。
當然,孔子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義者,在他的思想中同時存在著濃重的“天命”的思想。最簡單而普遍的證明就是“五十知天命”。而也正是“天命”在孔子看來“可知”,同時證明了孔子,至于孟子的“天命”于尋常人所說的“天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力改變的。
至于孔子又看重埋葬、祭祀,講求孝道,則是借助了這些手段來達到鞏固統(tǒng)治者地位等目的,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就像“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是一種借力的策略和手段。
可見,治學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人認知的程度??鬃拥摹疤斓烙^”的形成,正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