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摘要】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新聞廣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動“我們讀詩”以文化為內核,采取受眾易于接受、樂于參與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不斷搭建各類活動平臺,讓詩歌走進多維空間;同時,創(chuàng)新平臺傳播傳統(tǒng)文化,吸引整合更多資源,努力探索運營模式,開拓了利用新媒體手段以及新穎的營銷方式來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廣播節(jié)目新樣態(tài)。
【關鍵詞】“我們讀詩” 傳統(tǒng)文化 傳承 創(chuàng)新 新媒體 營銷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曾經,以詩歌為表現(xiàn)形式的文化類節(jié)目被視為“小眾化”節(jié)目,不被看好。但當今社會,人們面對快速的工作節(jié)奏、多重的生活壓力、浮躁的社會風氣,需要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尋求一份人性美的境界。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新聞廣播(以下簡稱杭州新聞廣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動“我們讀詩”順應了現(xiàn)代人的這種精神追求,將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有機融合,讓詩歌回歸大眾視野,在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平臺和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我們讀詩”自2014年推出以來廣受各方好評,先后獲得2014年度浙江省新聞獎社會活動獎、2014浙江省廣播電視文藝獎一等獎、杭州市創(chuàng)新重大主題報道優(yōu)秀策劃創(chuàng)新獎等榮譽。敬一丹、葉檀、吳曉波等社會名人以及數(shù)百位各界人士紛紛參與到活動中來,吟誦經典,以詩歌滋潤心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詩意生活”正能量?!拔覀冏x詩”舍棄“曲高和寡”的表象,深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追尋傳統(tǒng)而不失現(xiàn)代感,讓詩歌回歸大眾視野,將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有機融合,在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平臺和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一、重拾詩歌之美:傳統(tǒng)文化借力互聯(lián)網平臺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必須把創(chuàng)作生產優(yōu)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努力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優(yōu)秀作品?!薄拔覀冏x詩”正是以此為思想指南,借力互聯(lián)網平臺,重拾詩歌之美,不斷突破和創(chuàng)新,為大眾帶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1.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同步播出(推送)
“我們讀詩”以傳統(tǒng)廣播與微信公眾號雙重傳播,即每晚21:00通過杭州新聞廣播播出《我們讀詩》節(jié)目,節(jié)目每期時長8分鐘,有朗誦、有賞析,契合了部分當代人追求心靈寧靜的需求,為受眾營造了一種人文主義的美學理想氛圍。它短小精悍,符合當下受眾的“碎片化”收聽習慣。同時,“我們讀詩”同名微信公眾號每晚21:00同步推送朗誦者朗誦的好詩。有了新的傳播載體、渠道,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我們讀詩”得以與受眾進行充分互動,發(fā)動人人都來讀詩、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形成熱點,甚至變成受眾的一種時尚、一種狀態(tài)、一種習慣,產生了極強的“圈層傳播”效應,從而擴大了傳播。
2.開放平臺,全民參與
“我們讀詩”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放、原創(chuàng)、分享”的全民讀詩公共平臺,帶領受眾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讓更多年輕人體味詩歌的美與力量。一句詩的分量,有時大過整個世界的喧囂。“我們讀詩”首批共有來自社會各界的26名聯(lián)合發(fā)起人,他們每個人盡管職業(yè)不同,但內心都滿含詩意。而“人人都可以成為朗誦者”的活動口號則吸引了更多的聽眾,涌現(xiàn)出更多的朗誦者。參與“我們讀詩”的朗誦者,既有童自榮、徐濤等朗誦大家,全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獎獲得者等專業(yè)人士,也有鄭愁予、于丹等文化名人,還有教師、學生、商界人士、作家、詩人、公務員以及熱愛詩歌的聽眾等。截至目前,年齡最小的朗誦者才兩歲半,最年長的近八十歲。參與讀詩活動的杭州市旅游委員會主任李虹這樣評價:“‘我們讀詩最大的亮點是開放的平臺,面向全體群眾,把文學的感覺從神圣華貴請到人間來?!?/p>
3.內容多樣,滋養(yǎng)心靈
每期節(jié)目所朗誦的詩篇,都是參與朗誦者精心挑選的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有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詩篇,如:朱小磊的《中國的聲音》、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有歌頌人性美、愛情美的作品,如劉芳菲的《如果我愛你》、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有表達鄉(xiāng)愁和歌詠自然山水的詩歌,如田地的《南方北方》等。所選詩歌作品,有古詩也有現(xiàn)代詩;有名家之作,也有名不見經傳的詩人的作品。至今,“我們讀詩”共推出670余期,內容豐富、立意高遠,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豐富節(jié)目的表現(xiàn)形式,吸引更多的跨界人群參與,節(jié)目還開設了“詩+歌”專欄,邀請知名音樂人、歌唱家、古琴演奏家等在朗讀詩歌的同時,再加以演唱的方式呈現(xiàn);“我們讀詩”除了重點關注“讀”外,也鼓勵原創(chuàng)詩人的參與,開設“詩人原聲”專欄,其中2015年全年播出詩人自己朗誦的原創(chuàng)作品58篇。
4.策劃主題傳播正能量
“我們讀詩”注重文化底蘊與價值取向,圍繞時下社會熱點,及時策劃,傳遞社會正能量。如:在2014年“杭州7·5公交縱火案”發(fā)生后,“我們讀詩”及時推出由杭州文廣集團知名主持人聯(lián)袂朗誦的詩歌——《杭州感謝你》,感謝事件中涌現(xiàn)出來的平民英雄,發(fā)現(xiàn)“最美杭州人”;國慶節(jié)期間,推出了“我們讀詩十月特別策劃——中國夢·朗讀中國”,美麗中國夢,從朗誦中國詩歌開始,從最詩意的江南杭州開始;在各個節(jié)日節(jié)點,也精心策劃,推出的節(jié)目既滿足受眾的收聽需求,也具有一定的引導力,如《清明節(jié)特別節(jié)目:清明時分的悸動與失去》、母親節(jié)特別節(jié)目:《媽媽,你是我一生愛上的女人》、兒童節(jié)特別節(jié)目:《無機巧心,自然童心,不忘初心》等,其中清明節(jié)特別節(jié)目在官方微信平臺上的點擊量超過10萬。
二、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讓詩歌走進多維空間
歷久彌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里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這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所系。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們讀詩”不是簡單地傳承,而是以文化為內核,采取受眾易于接受、樂于參與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不斷搭建各類活動平臺,讓詩歌走進多維空間,給所有人一個讀詩和傳播詩意生活的優(yōu)質平臺,“我們讀詩”傳承的更多的是詩意精神。
1.搭建詩意平臺,線下活動精彩紛呈
“我們讀詩”除播出、推送節(jié)目內容外,不定期舉辦大量線下沙龍、雅集活動,如:“春日·遠方”,在出走之后回望“歸程”;“夏日·時光”,在時光之河中記錄流失的心情;“秋日·禮物”,用詩歌來打包一座城市當成禮物送給你;“冬日·祈禱”,用祈禱來安放內心,用詩歌來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此外也有“七一詩會”“白塔月圓夜中秋詩會”“勿忘國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詩會”等各類主題詩會?!拔覀冏x詩”還走進大學校園,緊扣“燃情歲月”主題,推動“浙江高校詩社聯(lián)展”,評出優(yōu)秀詩社與優(yōu)秀校園詩人,讓大學校園里洋溢著詩意,以激發(fā)青年人的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精神。這些活動分別邀請了社會知名人士、詩歌以及朗誦愛好者、熱心聽眾等共同參與。
2.傳遞詩意生活,走進城市公共空間
“我們讀詩”現(xiàn)身城市客廳,在杭州圖書館設立了“我們讀詩——一面有聲音的墻”,讀者只要掃描詩歌墻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各界精英的讀詩音頻;策劃推出“詩人來到圖書館”系列活動,以朗誦暨沙龍方式讓詩歌進入城市公共空間,為杭州這座城市綻放靈魂之光?;顒友堅娙艘约拔膶W愛好者、市民朋友,在圖書館“我們讀詩”詩歌墻前,一起朗讀詩歌,吟誦經典;舉辦沙龍,講述詩歌背后的故事,分享珍貴的創(chuàng)作過程。再如:“我們讀詩”與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一起發(fā)起成立了杭州首個女性詩社“西子詩社”,眾多女性朋友定期參加詩社活動,暢談文學、藝術與生活,共同挖掘杭州詩意生活符號?!拔覀冏x詩”錄制的所有讀詩音頻都贈予了浙江省視障信息無障礙服務中心,盲人讀者可以在浙江圖書館聽到眾多名家和各行各業(yè)詩歌愛好者朗誦的詩歌音頻。
3.樹立詩意地標,繪制詩歌地圖
“我們讀詩”策劃、繪制了首份“杭州詩歌地圖”,以詩歌視角看杭州,樹立杭州詩意地標,讓市民和游客“按圖索驥”,重新體會“蘇軾看過的山水我亦在觀看”那種千年來的綿延詩意,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在這份詩歌地圖中,收錄了50多首描寫杭州不同地點、風格的詩歌作品。來自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之手,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西湖夢尋”到“江南雨巷”,通過詩歌,回味經典名句,重新體味杭州這座“詩歌之城”。同時,詩歌地圖也推出了電子版,掃一掃即可在手機端輕松查看,并聆聽到由杭州新聞廣播主持人錄制的詩歌。
三、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市場價值:吸引、整合資源,探索營利模式
“我們讀詩”一方面創(chuàng)新平臺傳播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吸引整合更多資源,努力探索運營模式。
1.社交平臺
隨著“我們讀詩”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線上線下聚集了一批擁有同樣情懷的粉絲,建立起了一個具有共同愛好和情懷的社群,具有非常好的用戶黏性。詩是情感的載體,以詩為載體的各類活動,更成為了受眾追求的時尚生活方式。而“我們讀詩”因為合作模式多元,載體設計靈活,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商家、機構組織的關注,提出了為其定制讀詩活動的邀約。
2.文化產品
為嘗試將詩歌從“文化”轉變?yōu)椤拔幕a品”,檢驗“我們讀詩”品牌的市場認可度與拓展?jié)摿Γ?015年“我們讀詩”策劃舉辦了“名家名篇音樂朗誦會”。憑借此前活動的社會影響力,朗誦會的贊助商及合作伙伴招募進展順利,獲得高端房產項目和豪華汽車品牌的青睞,體現(xiàn)了“我們讀詩”在中高端消費人群中的認可度。同時,朗誦會也取得了良好的“票房”銷售成績。
3.詩意生活
“我們讀詩”歸根結底推廣的是一種詩意生活。詩意生活,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會吟詩,而是用一種審美的心態(tài)來安排生活,體現(xiàn)一種精致和美的生活情狀。而杭州這座城市也適合出品詩意產品、詩外空間,這將為“我們讀詩”下一步的運營提供更多的探索方向。
四、用詩歌與杭州連接:“我們讀詩”成為杭城文化熱點
從白居易到蘇東坡,從“春來江水綠如藍”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從張岱到戴望舒,從“西湖夢尋”到“江南雨巷”,美麗的西湖山水一直被千年詩詞所纏繞,最終形成詩意的杭州與獨特的城市精神。而2015年起,杭州的國際旅游宣傳語為“詩意的杭州(HangZhou,Living Poetry)”。詩意的杭州,這是杭州的國際范兒。
作為一家與杭州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城市電臺,杭州新聞廣播策劃推出的“我們讀詩”活動,契合了杭州的根脈,發(fā)掘、放大了杭州的人文精神,而杭州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民眾的精神需求,為活動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我們讀詩”官方微信平臺每天收到大量聽眾留言,如:“好聲音,好配樂,好詩詞,好心曠神怡!”“行走于城市的鋼筋水泥,讀詩讓我們重新回歸疏遠已久的精神世界,內心變得安靜祥和。”“每次和女兒一起聽我們讀詩,邊欣賞邊聆聽,解說又很棒,又能學到很多知識,促進我不斷努力學習。”“每天一篇,讓我們都安靜下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首能勾起人們美好回憶的好詩?!薄皩懙煤茫x得深情,喜歡!”
“我們讀詩”在2015年度杭州生活品質總點評活動中被評為“年度現(xiàn)象”,點評詞這樣寫道:“這是座被白居易、蘇東坡吟詠的城市,這里有汪靜之的湖畔,戴望舒的雨巷。如果缺少詩,杭州將會怎樣?不必去想象,杭州總是詩意盎然?!覀冏x詩如一泓甘泉讓感情柔軟。不分老幼,不分貴賤,詩歌將我們的心緒相連?!覀冏x詩,‘我們就是詩,傳送美的歡樂、善的深長、愛的無疆。”
“我們讀詩”也獲得媒體同行的關注,新華網以《杭州:詩歌朗誦吹起新風 酒局少了雅集多了》為題、《中國文化報》以《網絡平臺,讓詩意在生活中棲居》為題,對“我們讀詩”進行報道。
杭州新聞廣播大型品牌文化活動“我們讀詩”在杭州成為文化熱點,一方面說明詩歌并未“死”去,雖然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但詩意從未消散,它永遠在人們的心里,就看你用一種什么方式將它喚醒;另一方面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發(fā):如何更好地利用廣播以及新媒體手段和新穎的營銷方式來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只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才是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最佳途徑。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