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永禮
清代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黃金時代。小說創(chuàng)作承古代散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克紹宋人說話家數(shù)、明代通俗小說的基礎(chǔ)上,熔鑄各家之長,文言與白話小說紛紜競出,各造其妙,出現(xiàn)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備人鬼之態(tài),兼真幻之長,刻鏤物情,妙到毫顛,“出于幻域,頓入人間”,文筆古雅清新,華樸兼擅,成為文言短篇小說的極致,猶如群巒延綿、眾山聳峙中的峰巔。白話小說《紅樓夢》以傳神入化之筆,用筆平實,著墨深細,曲盡世態(tài),再現(xiàn)了封建末世的現(xiàn)實生活,猶如一幅渾然天成的巨錦璀璨奪目,被奉為白話小說的典范,罕與倫比。兩書語體一文一白,譽在人口,紙貴一時,成為清代小說中的雙璧。
一
蒲松齡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歷時四十余年,堪稱一生精力所萃之作,此書的梓行也艱難多阻。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今淄博)人。一生位卑家貧,自幼銳意攻讀,十九歲應(yīng)童子試,弱冠掇芹,冠冕童科,考中秀才。山東學(xué)政、著名詩人施閏章對他獎譽有加,批其文章“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fēng)”,前程未可限量。少年英發(fā)的蒲松齡以為青云在襟袖間,“取青紫如拾芥”。然而,文章憎命。此后,蒲氏屢困棘闈,鎩羽落榜,終未博得一第,年逾古稀才援例考得一名貢生。
不久,兄弟析箸另居、食指日繁,為謀生計,蒲松齡曾屈沉下僚,幕賓南游,又先后輾轉(zhuǎn)于本縣鄉(xiāng)紳之家坐館設(shè)帳,為童蒙師,或代抄文稿,以換取菽水之資,養(yǎng)家糊口?!读凝S志異》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部孤憤之書。從青年時代起,蒲松齡就熱衷于記述奇聞軼事,“雅愛搜神”,“喜人談鬼”,博采民間傳聞、朋友口述異聞和郵筒相寄,楮墨遂積,久而成帙。在困躓場屋、文戰(zhàn)不勝的劣境中,青云無路,他不顧謀食日拙、摯友規(guī)諫、世俗譏諷,堅持《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而不中輟,數(shù)日年如一日,苦心孤詣,終成四百九十余篇文稿。他在《戒應(yīng)酬文》中描述的“爾乃坐枯寂,耐寒威,憑冰案,握毛錐,口蒸云生露濕,燈凝寒而光微,筆欲搦而管冷,身未動而風(fēng)吹,吟似寒蟬,縮如凍龜,典春衣而購筆札,曾不足供數(shù)日之揮”,正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日艱而雄心不泯的生動寫照。他在贈友人的一首詩中說:“新聞總?cè)牍砗?,斗酒難澆壘塊愁?!必摃缡乐哦羟y展,袖金輸璧之徒反而騰達,官場黑暗,公道不彰,豐才嗇遇的蒲松齡焉能不悲?生于民間底層,貪吏蠹役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孤鯁耿介的蒲松齡安得不憤?在文網(wǎng)高織、冤獄叢生的當(dāng)時,他只能托筆鬼狐,實寫人生,以奇崛瑰怪的曲折方式托深心于筆端,宣泄胸中抑郁不平之氣。情發(fā)于中而形諸于外,鞭撻不仁、諷喻世情,刺貪刺虐,針砭時弊如浮世繪,寫盡諸般眾生相。康熙十八年(1697),《聊齋志異》初步結(jié)集,在《自志》中蒲松齡交代了此書的創(chuàng)作動機、過程與鮮人理解的苦悶,發(fā)出了“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的感喟。他把杜甫《夢李白》“魂來楓林青,魄返關(guān)塞黑”的詩意拈來化用,意謂世寡知音,牙曠難期,只有到陰間尋覓了,其心境孤寂、悲憤可知。
對《聊齋志異》大加贊譽的是蒲松齡的同鄉(xiāng)、位居臺閣的詩壇領(lǐng)袖王世禎。王氏曾借閱《聊齋志異》稿本,并對部分篇章加以評點,在《戲題蒲生〈聊齋志異〉卷后》的詩中寫道:“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彼€采摭《聊齋志異》中的五篇小說收入日后編成的《池北偶談》之中。酸丁寒士蒲松齡對這位碩學(xué)重望的前輩折節(jié)下交心懷感激,作《次韻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蓖跏赖澾€為《聊齋文集》題詞,并預(yù)識蒲氏文章“卓乎成家,其可傳于后無疑也”。蒲松齡以一個不第秀才蟄居僻鄉(xiāng),所作《聊齋志異》驚才絕艷,得卿貳大員激賞,以詩文酢酬,王世禎對《聊齋志異》的推挹與延譽,使蒲松齡益肆力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與修潤增補,垂老不休。王氏對蒲松齡的文名遠揚和《聊齋志異》的傳播有助力之功。
二
蒲松齡一生侘傺不遇、身名偃蹇,晚年從家境貧窶漸趨小康,西崦暮齒仍無貲刻印《聊齋志異》,終至抱憾以沒,書稿留存家中。蒲氏生前對書稿不斷增損補益,時有抄本傳出。逝世后,慕名借鈔者日多,蒲氏之孫蒲立德在乾隆五年(1740)的《聊齋志異跋》中所說的“人競傳寫,遠邇借求”,正是《聊齋》粉絲日眾的真實寫照。因家道貧寒,無力梓成,他深感乏人識拔,不無感慨地說:“昔昌黎文起八代,必待歐陽而后傳;文長雄踞一時,必待袁中郎而后著。自今而后,焉知無歐陽、中郎其人者出,將必契鋟梓,流布于世,不但如今已也。則其跂予望之矣!”冀望歐陽修、袁中郎式的人物復(fù)出,使《聊齋志異》不致湮晦不彰。果然,在蒲松齡去世五十一年以后,出現(xiàn)了兩位慧眼識真的貴人,為襄刻《聊齋志異》竭盡心力,終于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將全書剞劂,化身千百,為《聊齋志異》的流布四方為功甚巨。這兩位功臣是趙起杲和鮑廷博。
趙起杲(1715—1766),字清曜,號荷村,又號冠峰,山東萊陽人。幼讀詩書,貢生。四十三歲時援貢生授官例,揀補福建漳州府南勝縣同知。后以同知揀發(fā)浙江杭州,為督辦乾隆第三次南巡灑掃浙境御道恪盡誠敬,署任杭州總捕同知,因功升任嚴(yán)州知府。原來,趙起杲對《聊齋志異》早有所聞,心向往之,憾未獲睹。乾隆十一年(1746)冬,他的老友周季和將二冊《聊齋志異》抄本相贈,周氏以全書卷帙繁多,不能全抄引以為憾。趙起杲“讀而喜之,每藏之行笥中,欲訪其全,數(shù)年不可得”,蓄有為此書槧刊行世之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趙起杲攜帶抄本去京師,被同樣喜讀《聊齋》的王閏軒借走。后來趙起杲赴閩為官,仍留心訪求《聊齋志異》的書稿。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建安藏書家、曾任職山東的鄉(xiāng)宦鄭方坤家中發(fā)現(xiàn)了《聊齋志異》抄本,隨即抄錄了正、副二本,加以批閱,與周季和的抄本稍異。乾隆二十五年(1760),趙起杲再赴京師,將鄭方坤的抄本與被王閏軒借去的抄本取回細加比對,又從吳穎思處借來另一個抄本詳加勘比,發(fā)現(xiàn)各有異同,認(rèn)定鄭方坤所抄是得之于蒲家原稿本的過錄本。次年,趙起杲調(diào)任杭州時與杭州書商鮑廷博相識,因書結(jié)緣,鮑氏極力慫恿他將此書付梓,后因循未果。延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趙起杲在嚴(yán)州任知府,由鮑廷博出資襄助,請杭州名士余集專司校讎,郁佩先和趙氏四弟起杭協(xié)助,陳載周負責(zé)刻印事務(wù),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成,《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中稱:“原本凡十六卷,初但選其尤雅者厘為十二卷;刊既竣,再閱其余,復(fù)愛莫能舍,遂續(xù)刻之,卷目一如其舊云。”考其刻印十二卷未能一次全刻的原因,實因資金不足。為了刻印此書,趙起杲耗盡一生積蓄,仍力所不逮。鮑廷博在《青本〈聊齋志異〉紀(jì)事》中備載其書登諸梨棗的經(jīng)過,為了刻印此書,趙起杲“清俸不足,典質(zhì)以繼之,然竟不克簣成而卒”。在《題青本聊齋詩》中,鮑廷博飽含深情地寫道:“誰似嚴(yán)陵太守賢,奇書不惜萬人傳。莫驚紙價無端貴,曾費漁洋十萬錢!”十二卷《聊齋志異》刻成,趙起杲獲觀厥成,對余集說:“此役告成,為平生第一快事。將飾以牙簽,封以玉匣,百年之后,殉吾地下。倘幽竁有知,亦足以破岑寂?!辈恍乙徽Z成讖,五月十八日,在嚴(yán)郡試院主持童子試的趙起杲因體弱勞累,溽熱中暑,猝然離世。從三十二歲得周季和抄本,到五十二歲全書刻成,歷時二十年,《聊齋志異》終于付梓成書,趙氏之功恰如鮑廷博所言:“苦心勁節(jié),已足與云山江水俱長?!蔽淳沟乃木砜瘫?,由鮑氏續(xù)志完成,免有遺珠之憾。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又號通介叟、得閑居士。祖籍安徽歙縣。以父祖業(yè)賈浙江而寄寓杭州。少習(xí)會計,勤學(xué)耽吟,工于詩,因科場不售,遂絕意仕進,留心典籍,專事藏書刻書事業(yè),和黃丕烈、顧千里一樣,終生從事校勘、版本、目錄、考證等清代考據(jù)學(xué)的基礎(chǔ)工作,在藏書、校書和刻書上做出驕人成就,成為乾嘉時期的代表人物,被譽為“黃跋顧校鮑刻”。
鮑廷博力學(xué)好古,一生嗜書如命,家富藏書,其父以《禮記》中語“學(xué)然后知不足”命其書齋“知不足齋”。后鮑廷博屢加增益,又建賜書樓,鐘情典籍,廣集異本,參校互讎,采輯之善允推獨步。他坐擁書城,日事丹鉛,焚膏繼晷,津津忘倦??虝幌氯俜N,不惜耗盡家財,所印之書甄選底本,校勘精審,版式疏朗,楮墨明凈,悅目醒神,是清代私家刻書中的精品。不僅刊刻零種典籍,還刊印整套叢書,輯刻的《知不足齋叢書》享有盛名,歷經(jīng)鮑廷博及其子士恭、孫正言三代,長達五十余年而蕆事。叢書共三十集,每集八冊,各集所收子書不等,共收子書二百零七種,七百余卷。乾隆三十七年(1772),頒諭廣搜天下遺書,以備編纂《四庫全書》。鮑廷博命其子士恭進呈家藏書六百二十六種,與范氏天一閣、汪氏飛鴻堂、馬氏小玲瓏山館并稱進呈書“四大家”,鮑氏居其首,受到朝廷褒揚。乾隆帝在鮑家進呈的唐高彥體《唐闕史》書上御題詩,稱揚鮑氏“知不足齋奚不足,渴于書籍是賢乎”,并賜內(nèi)府《古今圖書集成》、《伊犁得勝圖》、《平定金川圖》書一套,后又在內(nèi)府沿用鮑氏齋名建內(nèi)廷知不足齋藏書處,使鮑廷博蜚聲士林間,榮耀非常。鮑氏欣賞李商隱的夕陽詩,多有繼作,以擅詠夕陽詩聞名,多有唱和者,封圻撫臣阮元贈其詩,稱“何處見君常覓句,小闌干處夕陽疏”,友人以雅號“鮑夕陽”稱之。葉德輝在《藏書紀(jì)事詩》中稱贊鮑廷博:“羽陵姓字九重聞,《闕史》題詩帝右文。正是夕陽無限好,白頭攜杖拜卿云?!?/p>
鮑廷博對《聊齋志異》的初刻貢獻尤巨,不僅襄貲助刊而且躬身效力。出于書商的職業(yè)敏感和賞鑒力的不凡,他獨具慧眼,積極倡議,力促趙起杲刊印此書,并充??敝?。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趙起杲與鮑廷博酒闌閑話:“茲刻甲乙去留,頗愜私意,然半豹得窺,全牛未睹,其如未饜嗜奇者之心何!取四卷重加審定,續(xù)而成之,是在吾子矣?!蔽鍌€月后,十二卷本《聊齋志異》刻成,而趙氏不幸棄世。受趙起杲四弟趙起杭囑托,鮑氏完成趙氏未竟之業(yè),將余下的四卷續(xù)刻完成,初刻本終成全璧,距趙氏去世五個月,可謂盡心竭力。同時,鮑廷博遍請名人名家為刊本題辭,以擴大影響,并焚書祭奠趙起杲,告慰逝者亡靈。
初刻本被稱為青柯亭本,簡稱青本,收文四百三十一篇。青柯亭是嚴(yán)州府衙后院中的古亭,亭邊有金桂、銀桂兩株桂花樹,各吐黃、白花蕊,相傳為明代所植。趙起杲編書校稿于此,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因此得名。青柯亭本《聊齋志異》的出版,對《聊齋志異》的接受史、傳播史意義重大,嗣后,以青柯亭本為祖本,多種刻本叢出,并涌現(xiàn)出選刻本、注釋本、評點本、繡像本,至嘉慶、道光年間,《聊齋志異》已“風(fēng)行天下,萬口傳誦”,以至“幾于家有其書”。一大批模仿之作踵起,如沈起鳳《諧鐸》、和邦額《夜談隨錄》、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袁枚《子不語》、宣鼎《夜雨秋燈錄》,不一而足,但僅師《聊齋志異》意匠,而孤憤之旨全失,遠不能望其項背。降及近世,《聊齋志異》有二十余種語言譯本翔聲域外,文譽隆盛,進入世界文學(xué)之林。這是晚年慨嘆自己“可憐一事無成就”的蒲松齡始料未及的,足可告慰柳泉先生于地下。推原其始,趙起杲、鮑廷博聯(lián)手刊播青柯亭本《聊齋志異》功莫大焉。
三
蒲松齡生前寂寞,身后輝榮。后世對蒲松齡書稿詩文的搜集、整理、研究熱誠不衰。清人楊復(fù)吉《夢闌瑣筆》記云:“趙太守之子,曾于留仙孫某,遇于棘闈,備述其故,且言《志異》有未刊者數(shù)百篇尚藏諸家?!睂Υ?,鄧之誠先生在《骨董瑣記全編》曾加稱引。趙起杲在《青本刻〈聊齋志異〉例言》中也說:“聞之張君西圃云:濟南朱氏家藏《志異》數(shù)十卷。行將訪求,倘嗜奇之士,尚有別本,幸不吝見遺,當(dāng)續(xù)刻之,以成藝林快事?!瘪x隙一瞬,二百余年后的1947年,《聊齋志異》手稿在遼寧西豐縣被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冬天,西豐縣政府政務(wù)秘書劉伯濤到元寶溝農(nóng)會檢查土改工作,在準(zhǔn)備燒火的舊書報堆中意外發(fā)現(xiàn)一函兩本褪了色的藍布皮線裝手抄本《聊齋志異》,由此開始了對這兩本書的考證。1948年,提升為西豐縣縣長的劉伯濤通過查找《西豐縣志》,發(fā)現(xiàn)了蒲松齡后人遷居?xùn)|北的記載,曾任本縣圖書館館長的蒲文珊是蒲松齡的九世孫。蒲文珊告知:清同治年間,山東大旱,蒲松齡七世孫蒲價人帶著傳家寶《聊齋志異》手稿和六丈長的《聊齋行樂圖》攜家?guī)Э谵D(zhuǎn)赴東北謀生,后定居沈陽,并請人將《聊齋志異》手稿重新裝裱,分成四函八本。臨終前,蒲價人將手稿傳給兒子蒲英灝,《聊齋行樂圖》傳給另一個兒子蒲英翰。因生活拮據(jù),蒲英翰忍痛割愛,將《聊齋行樂圖》出售。蒲英灝臨終前,將手稿兩函四本傳給了蒲文珊。土改中,手稿被查抄。劉伯濤僅發(fā)現(xiàn)了其中兩本,另兩本被調(diào)住哈爾濱的王慎之女士帶走了。通過遼東省政府與哈爾濱方面聯(lián)系,終于將另外一函兩本《聊齋志異》手稿索回。兩書合璧也僅是原手稿的一半。原來,光緒二十年(1894),蒲英灝曾在奉天盛京將軍依克唐阿手下做幕僚,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松齡后裔,家藏《聊齋志異》手稿,遂欲借閱。礙于情面,實難推卻,蒲英灝先借出半部手稿,即現(xiàn)有的兩函四本,歸還后再把另半部出借。不久,依克唐阿奉調(diào)入京,染病去世。此后義和團飆興,八國聯(lián)軍侵華入京,半部《聊齋志異》手稿下落不明。經(jīng)文物專家楊仁愷根據(jù)蒲松齡畫像題字、蒲氏“古風(fēng)”長詩手跡和蒲著《農(nóng)桑經(jīng)》殘卷等鑒定,現(xiàn)存半部《聊齋志異手稿》確系真跡,是蒲氏手定清稿本,而非舊抄本?,F(xiàn)存是原八本手稿中的一、三、四、七冊,共四百頁,有小說二百三十七篇。其中一百九十篇為蒲松齡的親筆手跡,其余為他人代抄。自抄部分極少涂改,代抄部分修改較多。書眉有蒲松齡手錄王士禎評語及后閱者批語,書中的《聊齋自志》鈐有“松齡”白文長印一枚。1934年,《北平晨報》曾報道《聊齋志異》原稿在蘇聯(lián)科學(xué)院遠東分院圖書館存有四十六卷的消息,但未見進一步證實的報道。1941年,《盛京時報》報道一條來自德國的信息:“《聊齋志異》部分原稿四十八卷現(xiàn)存柏林博物館?!焙笥钟邢⒄f在德國發(fā)現(xiàn)有蒲松齡題記和印鑒的手跡檔案。還有另一種說法,依克唐阿手中那半部《聊齋志異》手稿后被軍閥張宗昌購得。后張宗昌被刺殺,手稿被北京一名畫家收藏,放置平安里舊宅墻中,后在“文革”中被毀。這些信息均未得到進一步證實,至今半部已佚的《聊齋志異》手稿仍是待解之謎。
1952年,在時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王統(tǒng)照和山東“文聯(lián)”秘書長陶鈍的領(lǐng)導(dǎo)下,成立了“蒲松齡研究小組”,除在濟南調(diào)查和搜集蒲松齡的著述和有關(guān)研究資料外,還委派嚴(yán)薇青赴京訪書。1953年2月22日,嚴(yán)薇青承北京師范大學(xué)的李長之相告,東琉璃廠雙魚胡同魏廣洲書店有影印聊齋手稿,曾來兜售。又,東安市場書攤有有正書局石印本《原本聊齋》。1955年,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出版了影印本《聊齋志異》手稿,殘缺部分,另據(jù)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乾隆間抄本與今人王利器所藏青柯亭本,補錄有關(guān)篇章,作為附冊。由于稿本目錄不全,無法確定其分卷次第,參照清刻本目次加以編列,書前增添了目錄,基本上保留了稿本的本來面目。
手稿之外,還有對蒲松齡《聊齋志異》草稿本的追尋。2014年12月3日《中華讀書報》刊發(fā)馬國平《師陀關(guān)于“聊齋”草稿本的懸案》,文中講述:作家?guī)熗釉?979年7月9日在《文匯報》“筆會”副刊發(fā)表《雜談〈聊齋志異〉》,其中提到姚蓬子曾在解放初期購得《聊齋志異》草稿本,提請有關(guān)部門追查。據(jù)他回憶:解放初,他在上海三馬路看到書商在出售草稿本《聊齋志異》,“內(nèi)容與通行本不同,很多篇只有開頭,個別的篇目兩樣,而最重要的全書幾乎每篇都經(jīng)過大段刪改,無論原稿或修改部分都是蒲松齡的親筆真跡。而且一筆一劃,毫不草率”。書商開價過昂,大洋一百元,使師陀望“洋”興嘆。后來聽說此書賣給了姚蓬子。存世的半部手稿本《聊齋志異》現(xiàn)存遼寧省圖書館,由其衍生出的抄本、刻本、印本、校本、評本多達百余種。手稿本可訂正印本之誤。草稿本在手稿本之前,更能體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思路的變化,因而頗有價值。葉永烈在《姚蓬子與姚文元——一對投機專營的父子》中提及:姚蓬子曾在1963年到上海師院中文系兼職,主講《中國小說史》。1969年去世后,其藏書歸藏姚文元家?!拔母铩焙螅ε钭拥牟貢锌赡鼙挥嘘P(guān)部門接收。針對師陀姚氏藏書大部分歸于上海師院的說法,馬國平查閱了上海師范大學(xué)(即上海師范學(xué)院)圖書館古文獻館藏,并請教該校原中文系資料室老師,都沒有查到姚蓬子贈書。檢索該校檔案館姚蓬子贈書信息,均付闕如。他又調(diào)閱了華東師范大學(xué)(1972年5月—1978年5月曾經(jīng)與上海師院等院校“五校合并”)圖書館古文獻目錄,同樣一無所獲。草稿本《聊齋志異》成了一樁難以破解的懸案?;蛟S有朝一日它會拂塵而出,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日月驚邁,三百年來,《聊齋志異》以其非凡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了無數(shù)讀者,今后也必將傾倒更多的讀者。以《聊齋志異》為題材的圖書、戲劇、影視、歌舞指不勝屈,至今盛行不衰。歐陽修有云:“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信哉。蒲松齡喜讀《離騷》,《聊齋自志》開篇即言:“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庇嗉凇读凝S志異序》中也指明蒲氏深得屈騷神髓,其書寄托孤憤從屈原發(fā)憤抒情脫化而來:“是書之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皆其微旨所存,殆以三閭詫傺之思,寓化人解脫之意歟?”李白詩云“屈平詞賦懸日月”,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稱贊《離騷》對后世的影響深巨:“衣被辭人,非一代也?!币浦庠u《聊齋志異》,可堪比并,洵為不刊之論?!读凝S志異》足以千秋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