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分子與細胞”這一模塊是高中生物學科必修內容的第一模塊.對這一模塊的學習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這門學科的探究精神,為后續(xù)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教學感悟.
作為高中必修課程的“分子與細胞”模塊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基礎課程,高中生首先要了解與學習有關分子與細胞的有趣的故事或內容,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來激發(fā)高中生對分子與細胞的的興趣與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對于這部分模塊內容的探索精神,然后通過生物分子與細胞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開展實驗等實踐活動,促進高中生對于分子與細胞模塊的認識與學習.
本模塊以細胞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為紐帶,講述了細胞的物質組成及其變化特點,讓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特殊性.在該模塊中,主要以微觀的角度來解答生命的本質,微觀的世界肉眼難以看到,也無法進行感知,這對教學工作增添了困難,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分子與細胞”,把細胞生動的描述,把課堂的氣氛帶入生物的世界中,結合人教版教材和教學經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細解教材,尋找切入點
生物世界中充滿了千奇百怪的事物,這些事物的構成是我們用肉眼根本無法看到的.八十多年前生物學大師Wilson所預言的“一切生命的關鍵問題都要到細胞中去尋找”,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從細胞著手,深入挖掘細胞的生命的特殊性,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雖然細胞很小,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卻是最精巧的,是任何智能電子設備無法媲美的.讓學生在對細胞的好奇心下,產生對細胞的探索觀.這些素材可能僅僅是一段話或者是一種說話的方式,需要教師的用心編排,用心體會和發(fā)現.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是緒論中提到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細胞作為生物體的基本構成單位,是任何一種生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中要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細胞具有直觀的感受,如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酵母菌、草履蟲等單細胞動物的細胞結構,讓學生直觀深刻的感受到單細胞生物的模樣、形狀等,而且要引導學生感知不管是原始的單細胞生物還是其他的生物,他們都可以獨立的完成生物活動,這樣通過直觀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雙重講解來促進高中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該模塊的理論知識較多,對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來說比較困難,因此,要想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要靈活的運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例如,在生物膜系統(tǒng)中,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細胞膜將細胞分隔開,既能相互分工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承擔生物的生命活動,可以給同學們展示一個有生命力的細胞.
二、優(yōu)化知識結構,創(chuàng)建完善的考核方法
高中生物教師一方面需要對教材進行準確的解讀,另一方面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構建的知識結構進行優(yōu)化,促進學生對于高中生物知識的靈活遷移與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與深化.例如,在學習“細胞結構”時,該模塊包括“細胞內膜系統(tǒng)”和“細胞的骨架與運動”兩部分.狹義的細胞內膜系統(tǒng)指的是細胞核、內質網、溶酶體等細胞器膜,廣義的細胞內膜系統(tǒng)還包括葉綠體、細胞核、氧化物酶體等一切細胞器膜,然而這些結構與功能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比如它們的膜結構能有條件的轉換,還能經蛋白質合成將以上內容串聯,形成核糖體.這樣的目的是通過蛋白質將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三大結構連接在一起.對于分支明確、種類龐大的高中生物來說,教師優(yōu)化知識結構,將知識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對生物的考核方法主要是考試,但是現階段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并不僅僅只是對知識點的了解,還需要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提高、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可以嘗試多種類型,比如:開卷考試和課題考試,難度應該結合學生水平和實際教學目標適度把握.生物分子與細胞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要不斷的對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進行更新,促進學生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通過對考核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課堂教學中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教師不僅可以將以往枯燥、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呈現出來,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展示,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生物知識形象起來,變得更好理解、更直觀,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利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謹記,不要使用太過浮夸的教學手段,否則會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無從考究,更難懂.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方法的類型越來越多,教師面臨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選擇何種方法才能促進高中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與學習是現代教育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新課程改革以后,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受到越來越多一線教師的青睞,在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模塊的學習過程中,更需要這些多樣教學方法的支持來完成深奧理論的學習,一方面要通過自下而上的學習方式,從活動中歸納總結出知識與內容;另一方方面,通過自上而下的學習方式,引進先行組織者策略,引導學生先掌握基礎的理論,再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實現知識的靈活遷移運用,兩種方式都可以通過知識的同化與順應來達到知識學習活動的平衡.另外,在課后練習和自我檢測中,也設有大量的練習生活實際的題目,以便于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際性的操作和驗證,也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以及更好的理解.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事物,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查閱文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習慣.
高中生物中“分子與細胞”的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在對該模塊的教學中,教師應使用現代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將理論知識與現代科研相結合,同時建立正確的考核機制,以便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管理和激勵,進而使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