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干預經濟在我國經濟法學說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一般是以市場失靈為前提,有效地克服市場的盲目性與局限性,調節(jié)市場秩序,被稱作“需要國家干預說”。但是,目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把握程度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把握不好的話不但解決不了市場失靈的現(xiàn)象,反而會造成政府失靈。文章通過對市場失靈乃至政府失靈現(xiàn)象深度研究,提出對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哲學思考。
關鍵詞:國家干預 經濟法 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 經濟法哲學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65-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經濟主要分為了兩大類:一類是強調國家這只有形的手調節(jié)市場經濟、彌補市場缺陷的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另一類是反對國家干預經濟,重視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經濟自由主義。早期,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想屬于主流思想,促進了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但隨著市場化的逐步開放,自由主義的經濟理念越來越難以解決市場經濟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因此,國家干預理論應運而生。
一、現(xiàn)代經濟法的產生
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有了生產與交換也就有了市場。市場的產生意味著各種經濟關系的出現(xiàn),早期資本主義經濟是以私權為本位,主張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并且私權至上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過分追求私權利,市場相繼出現(xiàn)壟斷組織,各種為謀求最大利益而損害消費者利益、破壞市場秩序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于是在1929年,全球市場經濟出現(xiàn)崩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導致的各種弊端日益顯現(xiàn),市場出現(xiàn)嚴重失靈,社會動蕩不安。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面對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導致的市場失靈現(xiàn)象,不少經濟學者進行反思,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調節(jié)作用是否已經跟不上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步伐,那么是否應該由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來緩解市場失靈的經濟危機。于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逐步成為現(xiàn)代經濟法的核心觀點。
二、國家干預經濟思想的由來
(一)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及其缺陷
在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作品《國富論》中,最早提到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亞當斯密認為,人們總是不滿足自己的現(xiàn)狀,都希望能以某種方式改良自己,而從事經濟活動、增加個人收益是最好的改良手段。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利己主義是天生的,每個人都會不斷地去追求個人利益,這時,個體間相互追求利益的行為也就形成了一種競爭機制,而且這樣的競爭是有利于社會整體經濟運行的,個體間的利己行為使得相互間協(xié)調并進,在利己的同時也完成了利他,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任何對個體經濟進行的干預都不存在也無必要,這也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追求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經濟學者們認為,利己主義的思想會促使每個經濟人最大程度地追求經濟利益,這樣有利于社會經濟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完全自由的競爭與貿易,使得經濟個人在市場進出都充分自由,而且貿易往來也不受任何的干預與干擾。
自由放任的經濟理念在一定時段內給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帶來了很大的正面影響,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自由放任的弊端也逐步顯現(xiàn)。由于自由放任思想總是片面強調利己性、功利性,導致人們都過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會公共利益,使得社會出現(xiàn)嚴重的經濟失衡,各種形式的壟斷現(xiàn)象出現(xiàn),很多工人失業(yè),社會貧富差距逐步增大,起初所追求的“自然經濟秩序”不復存在。
(二)國家干預經濟思想及初步實踐
1.羅斯福新政。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并且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1929年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可怕的“黑色星期四”,也就在這一天美國金融系統(tǒng)完全崩塌,美國經濟出現(xiàn)了重大危機,企業(yè)破產、工人失業(yè)、經濟秩序混亂,并且這樣的現(xiàn)象持續(xù)了整整四年。
對于當時的嚴峻情形,美國新晉總統(tǒng)羅斯福臨危受命,大刀闊斧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通過政府加強對市場的干預,救助需要幫助的貧民、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以及采取長遠措施改善國民經濟等,這就是歷史有名的“羅斯福新政”。美國在羅斯福新政后經濟上面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經濟環(huán)境也更加穩(wěn)定,這一切都足以證明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
2.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不止美國,全球范圍內都出現(xiàn)了壟斷資本主義導致的經濟大蕭條現(xiàn)象,危機時刻凱恩斯主義應時而生,雖然凱恩斯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自由放任的觀念,但它主張國家對市場的干預,為壟斷資本主義提供了得以反駁的理論依據。
凱恩斯主義,不但是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期出現(xiàn)的一顆救星,也是現(xiàn)代經濟的新嘗試,為構建現(xiàn)代經濟開辟了新道路,并最終形成了經濟法體系。
三、經濟法角度下的國家干預觀
(一)國家干預的形式是法律干預
現(xiàn)代經濟的經濟法的歷史使命往往在于對市場失靈的救濟,對市場機制運行過程中的經濟關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調整。事實上,經濟法也就是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之法,除了市場失靈需要法律法規(guī)調整外,國家干預超過了一定限度也會發(fā)生政府失靈的現(xiàn)象,此時,經濟法也是調整政府失靈的重要保障。經濟法
是國家干預市場的手段,有兩方面法律關系的主體,一方主體是國家,也就是管理者、干預者;另一方主體則是市場經濟主體,他們是被管理者、被干預者,這兩方面的主體都受到經濟法的約束,是經濟法本質的體現(xiàn)。經濟法的調整必須以現(xiàn)實的市場經濟條件為前提,任何脫離市場規(guī)律的經濟法條文都無法正確地規(guī)范調整經濟運行。
經濟法對市場的干預是法律的干預而非政府權力的干預,盡管經濟法在性質上有一定的強制性,但絕不是國家或政府為干預經濟而頒布的“實質上的行政法”。經濟法與行政法相比,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盡管二者都是調整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法律關系,但要知道,行政關系的主體間本身就不具有平等性,強調“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可為”。而經濟法所調整的國家與市場經濟主體間是一個相對平等的關系,國家干預經濟過度的情況下發(fā)生政府失靈。由此可見,權力歸結于政府往往會導致政府權力膨脹、政府濫用權力等,這些反而形成了影響經濟運行的新障礙。
確定以法律的形式干預市場經濟,要建立完善的經濟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要全面的覆蓋市場經濟的范圍,在市場機制無法調節(jié)的關鍵時刻,政府充分利用經濟法律制度的武器解決難以協(xié)調的經濟關系。
(二)國家干預的生成動因是市場需求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由于市場自身的盲目性、自發(fā)性而引發(fā)市場機制不可協(xié)調的經濟矛盾,并且這些問題在國家或政府進行調節(jié)、處理時,在傳統(tǒng)的民商法領域找不到理論依據。這時,則需要國家采取不同于傳統(tǒng)民商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以防止市場失靈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的新的政策,該新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規(guī)范,也就是經濟法的生成。因此,經濟法的生成動機就是市場需求。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法的生成來自于國家主動干預經濟的主觀意圖,事實上,國家干預經濟是通過經濟法的形式進行,盡管表面上來看,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國家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可以緩解危害結果,但本質上來講,國家干預還是以法律干預的形式進行。也就是說,先有了得以調整經濟關系的經濟法,才有國家干預的情形,經濟法的生成還是來于市場需求。試想一下,如果經濟法的生成只是國家干預經濟一直的體現(xiàn),那么經濟法將淪為國家權力使用的手段,不一定是市場經濟問題的真實體現(xiàn),反而不利于經濟關系的處理。
四、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哲學思考
(一)消除我國市場失靈的手段探索
經濟法調整的是由于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盲目性、壟斷性的社會關系,由于市場的盲目性,則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使得市場經濟可以有序發(fā)展;由于市場的自發(fā)性容易形成壟斷性組織,則需要政府進行市場調節(jié),加強市場的自由競爭。于是,經濟法主要劃分了兩個部分:市場競爭法與宏觀調控法。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主體都希望可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會不斷地壓縮成本甚至不惜犧牲社會公共利益來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市場失靈主要是源于各個經濟主體間利益的失衡,對于這樣的市場失靈現(xiàn)象要通過市場競爭法的正確指導,改變各個經濟主體間的偏好結構,對各經濟利益主體進行協(xié)調。經濟法借助公權力,直接對市場經濟主體的私權利進行控制,使資源配置更為合理,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
另外,市場失靈也分為宏觀與微觀,宏觀是市場失靈要通過彌補市場經濟固有缺陷,實現(xiàn)宏觀上經濟的穩(wěn)定規(guī)范;微觀的市場失靈要通過對市場經濟的主體進行行為規(guī)制,主體間的利益要盡量平衡,提高市場經濟效益。
(二)克服我國政府失靈的方法思考
經濟法是規(guī)范市場經濟的強制性法制,是對經濟自由的限制,也是對經濟發(fā)展的保障。但由于干預的強制性,如果國家干預超過了警戒線,就會導致更為嚴重的結果——政府失靈。一旦政府失靈,經濟法所體現(xiàn)的立法宗旨也會變成一紙空談。
這就要求我們,在引入國家干預彌補市場失靈時,要把握好政府行使權力的程度,衡量政府干預的情況,干預是否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起到促進作用,干預的程度會不會引發(fā)市場新的問題。事實上,政府在進行宏觀調控時,能夠恰好地使市場機制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并且能夠確立良好有效的競爭秩序,這對市場經濟來說則是適當?shù)母深A。
另外,國家干預經濟最好的手段是法律,特別是作為經濟自由實現(xiàn)保障的經濟法。國家通過經濟法的法律規(guī)定調節(jié)社會分配、營造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秩序,保障經濟在政府適當?shù)母深A下平穩(wěn)運行。
市場自身的自發(fā)性、盲目性是市場失靈的根源,這就需要公權力的干預,而公權力過度又會導致政府失靈。所以,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處理好對國家干預程度把握的問題。具體來說,國家干預并不是取代市場機制,而是為了恢復市場機制和彌補市場功能的不足,真正實現(xiàn)市場機制的自由。因此,國家干預必須保持與市場需求一致。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形式,其存在的目的不僅在于彌補和矯正市場失靈,而且也在于消除或緩解政府失靈。它不僅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在經濟交易中,發(fā)揮增進市場機制的職能;同時,它也約束政府行為,保證市場主體自由交易的獨立性,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運行建立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 呂忠梅.經濟法的法學與法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
[3] 張守文.“雙重調整”的經濟法思考.法學雜志,2011(1)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作者簡介:周姝(1992—),女,漢,江蘇,南京財經大學經濟法碩士研究生在讀]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