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在社會文化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正確的關系也變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治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的道德。兩者是相對獨立卻又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政治 道德 教育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38-02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以來,中國就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吨芏Y·師氏》中記載,當時的國學教國子以“三德”和“三行”?!叭隆保粗恋?、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尤其在中國引以為傲的儒家思想體系中,早就把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融為一體。雖然社會與人在發(fā)展中都需要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但兩種教育在對象、過程、內容、體系上都存在差異,各自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可互相替代是作為社會必須的互補性存在。
已有研究指出,當前在我國學校德育實踐中的誤區(qū)之一是有些學?;蚪處煱颜谓逃c道德教育視為獨立的教育的活動,從而把政治教育看成單純的教育過程。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內化分離,這種誤區(qū)至今仍然存在。后果之一是導致教育建構中重政治教育而輕道德教育,否定道德教育在文化建構中的作用,從而使社會道德建構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我們認為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都要重視,實現(xiàn)“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轉變,必須先確立新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弄清政治教育與道德的關系。
一、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互不影響的兩種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問題的兩個方面。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們一定的政治觀點、信念和信仰的社會活動過程。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們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這兩種教育的內容、目標和目的各不相同。從它們的邏輯關系上看,并非有著絕對的、必然的聯(lián)系。從教育對象上看,都是社會中作為個體的人,以這個“社會關系的總和”為主。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層次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層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兩種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們教育的性質。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質教育,對一個國家而言,屬于國民的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屬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卻不是兩種同一的教育。它們的進一步發(fā)展,不會是趨同,而是各有側重。
政治與道德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上層建筑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雖然作為上層建筑具體形式的政治與道德在其內容、形式、地位、作用和歷史發(fā)展過程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差別,它們之間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也有許多不同,但是它們來源于共同的社會經濟基礎,作為對同一社會生活整體的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極其密切的。尤其是政治中有別于政治實體的政治思想與道德同屬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更加密切。
二、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是進行的相對獨立、不可替代的兩種教育
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一致與依存是他們之間關系的一個方面,相對獨立和不可替代是他們之間關系的另一個方面。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相對獨立,是由于政治與道德是相對獨立的這一性質決定的。政治與道德雖然同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是在共同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建立的,但是它們在其內容、存在方式、與社會經濟基礎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對社會存在的作用、歷史發(fā)展過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誠然,政治與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在人類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各自有著不同的特殊規(guī)定性和不同的特點與功能,兩者不能互相混淆與替代。但是,在政治與道德并不由此而成為互相排斥的兩極,正相反,政治與道德在一定的規(guī)定范圍內也是可以互通的。
政治和道德在內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會經濟利益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顯性的和成文的,例如國家的憲法和各種法律中提出的國家性質、制度等都是被明文規(guī)定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顯性的、成文的,也有隱性的、不成文的,例如各種社會準則、義務、責任往往是顯性的、成文的,而圖騰、禁忌、風俗等則常常是隱性的、不成文的。
政治與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差別,必然使兩者在過程、階段、條件和結果上都有所不同,這一點在教育界是公認的。例如,由于政治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系更加直接,所以政治教育內容的不穩(wěn)定性和變動性必然高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理論教育,也有頻繁變動的時事政治教育。而不管是政治理論教育、時事政治教育,還是道德教育,由于它們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途徑和手段也是會有很大差別的。在我國以往的做法中,將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附屬于政治教育,從而使道德教育甚至整個教育隨著政治和時事政策的變動而變動。這種做法損害了道德教育的相對穩(wěn)定性,也動搖了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我國社會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一種科學定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是現(xiàn)代社會的初級階段,也是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是逐步擺脫經濟和社會的不發(fā)達狀態(tài),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階段。這種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社會判斷和發(fā)展目標的確立和認識與以前我們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是不同的,在教育決策的定位上也必然帶來差別。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政治教育凌駕于一切教育之上,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標準代替道德標準、政治判斷代替道德判斷也就在不言之中。而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漸地凸現(xiàn)出來。這是因為,其一,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是在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逐漸實現(xiàn)的社會發(fā)展目標,任何社會的動亂和不安定都會妨礙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而社會穩(wěn)定的條件不是政治斗爭,而是秩序、道德與法制。因此,為了建立穩(wěn)定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社會基礎,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日益被人們所認識。其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經濟建設在人才的標準上也引發(fā)了變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培養(yǎng)人才首先是具有高競爭意識和高規(guī)范意識的人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而高規(guī)范意識人才的產生依賴于我們的教育,依賴于我們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學生的社會教育的過程中,道德教育應擺在首位。而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教育所實現(xiàn)的目標也正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和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立峰.政治與道德[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2] 《周禮·師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 《思想政治》系列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山西省經貿學校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陳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