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云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塊學習其他學科的敲門磚,沒有它作為學習的基礎,其他學科就好比空中樓閣。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標改革實施以來,探究性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卓越的貢獻。本文將主要論述探究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新課標改革實施以來,探究性教學成了其中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運用最廣泛的一項教學方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探究性教學,而小學語文成了運用探究性教學最為普遍的前沿陣地。學生們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自主學習,這一學習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興趣,更是顯著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營造出一種互惠共贏的局面。
一、探究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勢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教學,徹底顛覆了原來的傳統(tǒng)教學,探究性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知識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性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辦法解決問題。探究性教學完全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來徹底激發(fā)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不斷提高學生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自主思考、自主研究的過程當中,可以更加準確把握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深刻體會其中的思想內涵和核心情感。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1]。
(二)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
小學語文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更需要加強重視,它是學生以后語文學習的基礎。小學生年齡偏小、好奇心強、注意力很短暫,而單一的、呆板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用于小學語文學習了。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能夠有效開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探究性教學還可以將小學語文的知識從課本中脫離出來,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種理論與實際相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更能讓學生深刻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學習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述《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和圓明園來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學生通過自己的真實所見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了圓明園的歷史背景,知道圓明園過去曾經(jīng)多么的輝煌,如今殘敗不堪的場景又證明了當初它的毀滅,從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小學生對把握《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的思想內容更加得心應手[2]。
二、探究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教學模式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探究性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讓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變得事半功倍。
(一)利用合作學習幫助學生進行探究
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在教師正式進入《桂林山水》這一課的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先自行瀏覽一遍課文內容,把其中自己不認識的字詞標明出來,然后在小組之中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互相幫助答疑解惑。如果小組內的成員都解決不了,再由教師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實際情況將《桂林山水》這一課的內容分為寫作手法類、課文內容類、情感思想類等等,然后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再把各個學習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之中。每個小組分別就《桂林山水》里有哪些景物描寫、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具體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等等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探討和分析。學生在小組之中通過交流討論自主學習,明確文章主要描寫了桂林的山秀麗、桂林的水清澈、作者運用了大量排比的手法表達了對桂林山水和祖國大好風光的熱愛之情,從而完成《桂林山水》這一課的教學任務。教師在學生討論期間可以多多走動,參與到學生的交流討論之中,正確引導學生的討論內容和中心主題。同時約束討論時間,避免學生在討論期間發(fā)生閑聊天、混時間的情況發(fā)生。
(二)利用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探究
探究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強調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小學語文教學能來源于生活,最后再回歸生活。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可實踐活動,深入挖掘身邊的語文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多多閱讀描寫祖國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文化生活的文章,開闊視野拓展眼界,使得小學語文教學在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幫助下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比如在《做一片美的葉子》這一課中,作者通過介紹了四季的葉子,來表達贊美葉子的奉獻精神,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下去撿一些自己覺得漂亮的樹葉,并且仔細觀察樹葉的顏色、紋理和其他的特點。當課文中具體介紹葉子的時候讓學生也根據(jù)自己的葉子進行介紹,和大家分享他選擇這片葉子的理由,覺得這片葉子與眾不同的原因。通過學生自己觀察葉子,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中作者熱愛自然,了解葉子甘當配角的奉獻精神。探究性教學模式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學生身邊的真實素材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準確深入把握課文的教學內容和內在情感[3]。
三、結論
總而言之,通過探究性教學,使得語文教學挖掘情感內涵和構建生命意義的目標得到了再一次的證實,還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加強對探究性教學的合理應用,并且積極進行更多該種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語文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菊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學周刊,2013(1).
[2]米娜.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4).
[3]施建國.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方法探討[J].語文天地,2014(2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