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軍
為了客觀、準確地了解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狀況,推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中學生心理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特對高二年級組(年齡段:15周歲~17周歲)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試卷發(fā)放時間為晚自習,強調僅作調研,要求獨立客觀答題,時間30分鐘,發(fā)放試卷60份,回收60份。現將調查情況作一總結分析。
從回收問卷統(tǒng)計來看,我校高二年級段的學生整體表現較成熟、穩(wěn)健、理性,有自信,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能客觀看待自己的心理行為,較好地處理與同學間的關系,理解父母、老師。如,在回答“你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原因”時,共有五個選項,選擇“自己努力不夠”的竟占75%;在回答“你是否認為自己經常不被關心”時,回答“不是”的占70%;在回答“你認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至少和同齡人不相上下”時,回答“當然”的占59%;而在回答“你感到老師和同學歧視你”時,回答“常常感到”的只占6.7%。
一、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障礙的表現
從問卷調查分析來看,作為一個群體,我們的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也很明顯,個別甚至還很嚴重。主要表現為:
1.心理脆弱。在回答“你覺得自信嗎”時,回答“有時不太自信”的達60%;在回答“我對父母時而親熱時而冷漠”時,回答“偶爾”和“時有”的占53.3%,而在回答“我覺得我需要心理老師的幫助”時,回答“我心理健康不需要”的只占有44.4%。
2.心理困惑。從數據分析來看,主要表現在對選項中“時有”“偶爾”這類選項選擇得較多。如,在回答“我覺得大多數人都不可信任”時,回答此兩項的高達83.3%;在回答“我感到苦悶”時,兩項占78.3%;在回答“我感到學習負擔很重”時,選擇這兩項的也占60%。
3.心理孤獨。少數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孤獨障礙,如,在回答“你感到老師或同學歧視你”時,回答“常常感到”的有7%;在回答“你遇到困難或煩惱時,你會”時,回答“在心里憋著”的占26.7%,而在回答“你是否有自殺的念頭”時,回答“經?!焙汀翱偸恰钡木拐?%,令人吃驚。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初探
1.家庭環(huán)境因素。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學生許多積淀已久的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農村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至少有三個不利于學生心理成長的問題:(1)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2)學生大多在校寄宿,與家長的溝通不夠;(3)隔代教育問題。一些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家里只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些老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大可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引導,只能給孩子洗衣、做飯。
2.學校教育因素。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中學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還不健全,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于指導、研究和教育,雖然有《中學生心理健康》讀本,但都是一發(fā)了之,無專任教師,沒有安排課程。這樣,學校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工作理念,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一個得力的人員保障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并實施有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農村中學在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采取的一些措施
1.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學習教育,幫助他們認識這一年齡段的心理行為表現特征,認識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從生理、心理等方面疏通他們心中的困惑、不安,甚至恐懼情緒。
2.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老師作為良師益友,主動、自覺地向老師傾訴心中的不安、躁動,甚至固執(zhí)、偏激的想法念頭,我們老師也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得以啟發(fā)教育,進行心理疏導,排解他們心中的壓力,從而讓他們順利地跨過這個多風險的年齡段。
3.常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一方面,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思想行為,從而全面認識學生;另一方面,也可在交流中勸說家長多與孩子溝通談心,疏解他們在成長中感受到的來自社會、家庭的困惑,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避免那種傳統(tǒng)的家長式教育,盡量給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要知道,我們的一部分學生家長,他們自己就應該接受這方面的教育。
4.對于極個別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我們應予以特別重視??刹扇为氄勑?、同學幫助、家長結合等多種形式對其進行教育、疏導,使他們能盡快地回歸到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上來,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盡可能多的心理輔導,避免人生扭曲或悲劇的發(fā)生。
5.作為普通農村中學的學生,他們的成績普遍不夠理想,心理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對此,作為老師,我們更應正確地對待他們的讀書,客觀看待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應再施以壓力,而應強調“成人”教育,告訴他們“條條道路通羅馬”的生活道理,釋放壓在他們心頭的沉重枷鎖,讓他們得以輕松地生活,快樂地成長。而在這個充斥著功利主義的社會氛圍里,讓我們老師做到這一點,本身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