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民
內容摘要:習作“創(chuàng)新”是指學生在習作中進行的“點點滴滴的新嘗試”。教學中,要樹立習作需教的思想,堅持生活化與個性化原則,構建易于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用靈活實用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習作創(chuàng)新 有效策略
一.準確定位習作創(chuàng)新的內涵?!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薄稑藴省穼⒅行W學生的寫作分為 “寫話”“習作”、“寫作”三個不同的階段,反映出寫作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也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但無論是寫話、還是習作,其性質和寫作是一樣的。對小學生來說,習作“創(chuàng)新”肯定與專業(yè)人士的創(chuàng)作有著本質區(qū)別,它是指學生在習作中進行的“點點滴滴的新嘗試”。所謂“點點滴滴”就是指學生在寫作內容、表達語言、表達方式、習作技巧等方面進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變求新,不是全方位的“整體面貌”的“煥然一新”;所謂“新嘗試”,橫向上是指“我”的習作與他人習作的不同之處,縱向上是指“我”這一次的習作與“我”以前習作的不同之處。
二.樹立習作需教的思想。還有不少教師在作文課上的作法是:根據(jù)教材安排的訓練內容與要求,膚淺地零亂地講一講學生很難懂得的所謂理論,然后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寫作。這種作法,缺失了“師生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教學的本質特征,致使教師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樣“具體”地教作文,致使學生在黑暗的死胡同里瞎摸索——憑著感覺走或胡編亂造。其實,“習作教學”這個概念的重點在“教學”,“習作”在此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教學目的,即習作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習作,學會習作。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的前期工作是“教”。 小學生由于身體、心理、認知上的原因,其學習過程主要依賴老師(有時候是完全依賴)。當學生進入作文這個新領域時,只有老師扎扎實實地“教”,學生規(guī)規(guī)矩矩跟著老師學,才能讓學生逐步地由依賴走向獨立。
三.堅持生活化與個性化原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葉圣陶先生也指出:“作文這件事永遠離不了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绷曌鹘虒W要從“生活”的角度切入,指導學生把“生活”作為寫作對象,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人生、社會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讓習作過程成為一種生命的傾訴與表達,成為一種憑借文字的個性生長。個性化作文教學涵蓋“教師教學的個性化”與學生作文的個性化“兩個層面。教師教學的個性化是指能夠充分反映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優(yōu)勢、教學經(jīng)驗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與傾向性,并能充分體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理念;學生作文的個性化是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自己喜歡的言語方式表達自己特殊體驗的文本。每一位老師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教學經(jīng)驗等各不相同,所以,選擇的教學思想也就顯示出個性特征了。由于作文是表達學生“自己”的見聞、感受、認識的,“自己”的就是個性的,具有獨特性,要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理念,教師就必須給學生最大的空間,讓學生寫自己最熟悉的人、事、景、物,體現(xiàn)內容的個性化,不給學生寫作內容的限制。
四.構建易于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指導基層老師構建了“范例閱讀——范例模仿”的教學模式。范例閱讀就是讓學生細細品味老師提供的具有規(guī)范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典型例文,再從寫作的視角指導學生感悟“寫什么”與“怎樣寫”一類的理性問題。這種閱讀是動態(tài)的、功利的、主動的,而不再是毫無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領悟,這必然會促進閱讀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寫作收獲。人類語言的學習,需要大量語言例子的反復撞擊和刺激,并在長年累月的學習、積累后才能熟能生巧,因此,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言能力的前提條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要傾吐,必須先吸收。小學生作文的最大困難不是作文技巧的不夠,而是語言的匱乏。語言積累的最佳途徑是大量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和啟發(fā)學生。“導”指貼切的示范、必要的講解、巧妙的訓練;“啟”即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使學生有新的頓悟,讓思維顯示出靈活性、多樣性、深刻性。范例模仿就是指學生的“學”和“創(chuàng)”行為?!皩W”包括接受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