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摘 要】小學生上課期間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把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自主學習等教學模式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中,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實效性 問題 策略
一、引言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發(fā)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有效教學、情景教學等模式紛紛走進了小學課堂。這種教學變化的直接受益者便是學生,學生不但提高了學習興趣,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習成績。但是在具體發(fā)展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于進行進一步研究。
二、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策略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問題
教學改革雖然進行了多年,但是我們的一些教師依然還沒有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沒有發(fā)生多大改變,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也不會有質的變化,失去了學習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阻礙了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二)教學方法問題
一些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課改的要求。小學階段是以識字學習為主,如果這個階段學生基礎沒打好,將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在識字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是把每一篇課文中的生字反復教學生讀幾遍就算完成任務,這種機械的教學方法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時間一長,所學知識就會忘記,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小學課文中有很多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接近,但是一些教師沒有很好地抓住這個契機來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相聯(lián)系,沒有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自主學習問題
自主學習是教學改革中讓學生最受益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培養(yǎng),但是,現(xiàn)在很多教師恰恰缺少這方面的經驗與能力。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欠缺,不僅成為教學發(fā)展的阻礙因素,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減弱。由于教師在自主學習中具有引領作用,其言傳身教是學生們自主學習樹立的榜樣,因此,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投入,才能讓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提升。
三、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在小學語文課中的運用
小學語文課對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字的啟蒙時期,也是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話語交流學習的重要時期。如果小學生這個時期的語文學習得到教師的正確引導與培養(yǎng),勢必會為學生日后學習生活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廣泛應用,不但增強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每一節(jié)課教學活動中來,讓他們在角色扮演中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自身的閃光點充分發(fā)掘出來。因此,角色扮演法在語文課中的應用,適應了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需求,該方法可以讓學生們喜歡上課堂情境教學,并從中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中的運用
小學語文情景模擬教學的開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推動作用。情景模擬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把以“填鴨式”為主的教學方式改變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情景模擬教學中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加上教師的講解,能營造出一種溫馨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對出現(xiàn)的一些疑難問題能自主地解決。由此可見,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階段語文知識學習內容多數(shù)為最基本的讀、寫學習,因而識字量比較大,教師要想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就必須提高教學實效性。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關鍵,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更要傳授給學生各種語文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由于小學生的各種知識儲備比較欠缺,學習能力也很欠缺,特別是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缺乏,會讓學生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因此,教師不僅要擔負起基本的教學任務,還要引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束語
時代進步讓我國的教學改革也一同進步,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已經不適應當今的教學要求。而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初始階段,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讓小學生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希望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更多的教學策略引進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來。
【參考文獻】
[1]曾婷婷.淺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J].學周刊(A),2013(07):16-17.
[2]姚秀英.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