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坤
摘 要:將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月平均工資、人均GDP和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進行縱向比較,同時與其他四省份最低工資標準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得出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偏低、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較低且低于月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率的結論。提出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便能夠保證低收入人群及家人的基本生活,真正縮小貧富差距,使領取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者享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促進福建省產業(yè)結構升級。
關鍵詞: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月平均工資;人均GDP;城鎮(zhèn)居民消費性支出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5-0124-05
一、研究背景
1993年11月,勞動部發(fā)布《企業(yè)最低工資規(guī)定》,我國開始建立最低工資標準制度,2004年3月國家實施了《最低工資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最低工資標準。目前,我國所有省區(qū)市都分別建立了最低工資標準制度,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省區(qū)市也在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以福建省為例,1994年福建省最初設立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為每月280元,2004年增長到480元,2010年調整到每月900元,截至2015年7月,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為每月1500元。2015年全國有14個?。▍^(qū))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上海、深圳兩地月最低工資水平超過2000元。
近年來,我國國有壟斷行業(y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工資增長幅度較,而地方國有事業(yè)單位、經營規(guī)模較小的民營企業(yè)職工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增長緩慢,甚至多年得不到增長,導致低收入者數量不斷增加。目前,福建省仍存在大量低技能、低收入勞動人群,其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但薪酬與勞動付出不匹配。由于處于弱勢地位,低收入者沒有能力與企業(yè)平等對話,長此以往易導致社會問題。另外,近年來福建省部分地區(qū)出現的“民工荒”現象,與勞動者工資過低是分不開的。
二、最低工資標準理論
(一)最低工資標準概念
最低工資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單位)支付的最低金額的勞動報酬。最低工資標準是通過法律的形式頒布的,不是通過當事人協商達成的,也不是通過自由競爭確定的。在我國,最低工資標準有兩種形式:月薪制最低工資和小時薪制最低工資;前者適用于全日制工作制度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后者適用于非全日制工作制度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另外,國際上公認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占職工月平均工資比重的40%—60%。最低工資標準,通常應當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1.維持勞動者本人最低生活的費用,即對勞動者從事一般勞動時消耗體力和腦力給予補償的生活資料費用。2.勞動者平均贍養(yǎng)人口的最低生活費。3.勞動者為滿足一般社會勞動要求而不斷提高勞動標準和專業(yè)知識水平所支出的必要費用。
(二)最低工資標準的測算方法
確定最低工資標準一般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當地城鎮(zhèn)居民生活費用支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失業(yè)率、經濟發(fā)展水平等。用公式表示為:
M=f(C、S、A、U、E、a)
其中,M為最低工資標準;C為城鎮(zhèn)居民人均生活費用;S為職工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A為職工平均工資;U為失業(yè)率;E為經濟發(fā)展水平;a為調整因素。
測算方法通常有比重法、恩格爾系數法、必需品法、國際收入比例法、超必需品剔除法、生活狀況分析法、累加法和分類綜合計算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比重法和恩格爾系數法。
三、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現狀分析
在我國,最低工資標準分為月薪制最低工資和小時薪制最低工資兩種形式。小時制最低工資標準通常通過月薪制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得出,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所選取的最低工資標準均是月最低工資標準;同時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均可分別制定不同檔次的最低工資標準,且調整的頻率不相同,有的一年多次調整,有的多年調整一次,因此本文采用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所制定的最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加權平均值。例如,福建省2014年最高檔次的最低工資標準為1320元,2015年7月1日提高到1500元,則福建省2015年的名義最低工資標準為(1320*6+1500*6)/12=1410元。
(一)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縱向比較分析
1.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情況
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較為頻繁,于1994年7月1日起開始首次執(zhí)行最低工資標準,從1994年至2005年間,除1998年、1999年以及2004年外,其他年份均每年對最低工資標準進行一次調整,執(zhí)行時間均為每年的7月1日;2006年、2007年、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工資標準調整的執(zhí)行時間為8月1日;2010年和2011年調整的執(zhí)行時間為3月1日;2008年、2009年未對最低工資標準進行調整。
1994年7月,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的最高檔次為280元;1995年7月調整為320元,比1994年增長了近14.3%;1996年調整為365元,增長幅度為14.1%;1997年調整為380,增長幅度為4.1%,增幅有所下降;2000年7月調整為420元,增長幅度為9.5%;2001—2006年間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幅度均在9%以下;2007年8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750元,比2006年的650元增長了近15.4%;2010年3月增長到900元,比上次調整增長了20%;2011年3月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到1100元,增長幅度為22.2%;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的調整幅度分別為9.1%、10%和13.6%??傮w來看,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增長幅度有所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
福建省是經濟較為發(fā)達的省份,有大量的中小企業(yè),其中也雇傭了較多低技能、低收入勞動者,若不將這些勞動者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為重點來關注,勢必影響到福建省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因此,福建省的最低工資標準是否能夠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縮小低收入和高收入勞動者之間的貧富差距,該標準與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標準是否相符,低收入勞動者是否享受到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以及與促進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間的關系,都成為了值得探討和分析的問題。
2.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zhèn)職工月平均工資
2004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的《最低工資規(guī)定》中己經明確指出,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應以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作為主要參考依據之一。因此,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zhèn)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例是判斷最低工資標準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能否使低收入勞動者共享到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的指標,同時該比例也反映了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
由于福建省統(tǒng)計局公布的統(tǒng)計年鑒中,未披露1998年以前的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圖1中反映的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數據情況是從1998年開始統(tǒng)計。
由圖1可知,1998—2014年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鎮(zhèn)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均逐年增加,但是兩者的差距不斷擴大。表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福建省勞動者的整體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低收入勞動人群的收入增長幅度沒有趕上平均水平,這說明低收入勞動者并沒有真正共享到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長此以往,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將會越來越大。同時,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占職工月平均工資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重最高,為53.5%,處于國際上公認的40%—60%合理水平之間;2003—2014年,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占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重都低于40%,且有逐年降低的趨勢;2014年最低,為29.2%,低于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
3.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人均GDP
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產業(yè)結構受勞動力要素的市場供給質量影響;當勞動力供應充足時,勞動力價格就會降低;當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持時,形成低成本價格優(yōu)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將不可持續(xù)。若要保持可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就必須進行產業(yè)結構升級,大力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包括福建省在內目前正處在產業(yè)結構升級階段,可以借鑒韓國、新加坡較為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做法,在產業(yè)結構升級的過程中不壓低勞動者的工資,而是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這樣可以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生產成本,倒逼企業(yè)進行產業(yè)結構升級。也就是說,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有利于企業(yè)產業(yè)結構升級。
由圖2可知,1998—2014年福建省月人均GDP增長率最低點為2001年的4.4%,最高年份是2007年的21.2%;另外,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增長率最低點為1999年和2009年的0,最高為2011年的21.9%。雖然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大多數年份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低于人均GDP增長率。因此,福建省的最低工資統(tǒng)計數據并不理想,不利于產業(yè)結構升級。
如圖3所示,1998—2014年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占月人均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說明雖然福建省經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但是勞動人群特別是低收入勞動者并沒有共享到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這會加大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不利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升級。
4.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本文采用的月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參考數據,由年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性支出換算得出,包括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最低工資標準與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值可以反映領取最低工資標準的當地勞動者的貧困程度,該比值越低,說明領取最低工資的當地勞動者越不能滿足月人均消費性支出,也就說明越貧困;反之比值越高,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動者越不貧困。另外,也可以通過兩者的增長情況反映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是否合理。
由表2可知,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月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值大部分為小幅度下降的狀態(tài),從2003年的77.5%降到2014年的71.3%;最低為2009年的66.9%;最高為2003年的77.5%。說明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雖然逐年上升,但逐年落后于領取最低工資標準勞動者的月人均消費性支出,也就是說領取最低工資標準的當地勞動者越來越貧困。同時,2012—2014年,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連續(xù)三年低于月人均消費性支出,2009年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為0,而月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增長率為7.6%;2004年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為1.1%,而月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增長率為10.9%??梢钥闯?,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大部分年份低于月人均消費性支出,最低工資標準偏低。
(二)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的橫向比較分析
福建省的最低工資標準不僅要從本省的縱向發(fā)展進行比較分析,還要與其他省份的發(fā)展狀況進行橫向比較。選擇與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廣東省四個省份進行比較,在比較的指標中,選用國內和國際都認可的職工平均工資指標,能反映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人均GDP指標,以及與最低工資標準具有較強可比性的城鎮(zhèn)居民消費性支出指標。
1.全國各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zhèn)職工月平均工資
由表3可知,1999年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重除浙江省外都是在國際公認的比重范圍之內,最高為河南省51.3%,最低為浙江省36.7%,福建省在這5個省份中處于較低水平。2014年,該比重整體下降,均未達到40%,最高為河南省37.1%,最低為是福建省僅29.2%。從1999年到2014年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月平均工資的發(fā)展變化情況來看,河南、安徽和浙江省的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都稍微高于11%,最低是福建省的8.26%; 五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率都沒有達到“十一五”期間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2.5%;同時,五個省份職工月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都高于各自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職工月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最高為安徽省的15.07%,最低為廣東省的11.71%,福建省處于五個省份中的第4位,水平較低。
2.各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與人均GDP
如表4所示,五個省份月人均GDP年增長率均高于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但是福建省兩個增長率之間的差距最大,處于落后水平。
3.全國各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1999年福建省月人均消費性支出與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為58.9元,處于中等水平;安徽省最高,差額為175.4元;廣東省最低,最低工資標準比月人均消費性支出高出46.2元。2014年五個省份月人均消費性支出與最低工資標準的差額較1999年均有所增長,福建省的差額為530.3元,處于較高水平;差額最低的仍是廣東省,為257.8元;差額最高的是浙江省695.4元??梢钥闯?,福建省近年來最低工資標準偏低。
同時,1999—2014年,福建省月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率和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最低,分別為9.56%和8.26%。五個省份中,只有河南省和安徽省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高于月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長率外。
4.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橫向比較結果
通過以上5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橫向比較,可知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占城鎮(zhèn)居民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重逐年降低,到2014年降到了29.2%,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水平。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低于城鎮(zhèn)居民職工月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且低于我國在“十一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
第二,福建省月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高于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4.36個百分點;說明近年來福建省雖然經濟發(fā)展較快,但低收入人群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成果。
第三,1999年福建省月人均消費性支出與最低工資標準差額在五省份處于中等水平,到2014年處于較高水平,且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低于月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率。
本文通過將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月平均工資、人均GDP與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變化情況進行縱向比較,以及與其他4個省份的橫向比較認為,福建省最低工資標準雖逐年提高,但仍需要適當提高總額,以便能夠保證低收入群體及家人的基本生活,真正縮小貧富差距,使領取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者享受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傅端香.中國最低工資就業(yè)效應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2]張五常.中國大陸應學習香港不搞最低工資制度[EB/OL].http://www.sachina.edu.cn/.2006-09-13.
[3]班超.論最低工資的弊端[J].人力資源管理,2013(5):24-25.
[4]蘇永照.二元經濟結構下最低工資的就業(yè)效應研究一基于勞動力市場的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3,27(12):46-52.
[5]孫中偉,舒玢玢.最低工資標準與農民工工資—基于珠三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1(8):45-56.
[6]韓兆洲,魏章進.最低工資標準:問題與對策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1(1).
[7]馬雙,朱喜.最低工資對中國就業(yè)和工資水平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2(5):132-146.
[8]張璐,徐雷.最低工資水平對城鎮(zhèn)正規(guī)部門勞動力就業(yè)的效應分析[J].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14(1):70-76.
[9]常進雄,王丹楓.我國城鎮(zhèn)正規(guī)就業(yè)與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工資差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9):94-106.
[10]Neumark D,Wascher W.Employm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Subminimum Wage:Panel Data on State Minimum Wage Law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2(46):155-181.
(責任編輯:張彤彤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