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明
“聞”和“嗅”都表嗅覺動作,由五官之一的鼻子發(fā)出。這兩個詞的用法基本相同,可以單獨使用,例如:
(1)拿奶奶的肝去喂狼,狼都不聞!
(2)寶地上的泥土是黑色的,拿到鼻子上一嗅,有青蒼的香味。
也可以重疊使用,例如:
(3)說著拿起花在鼻子上聞聞,插到鏡框上去。
(4)蔡二來也向瓢里嗅嗅說:“就是,可能是日子多了不淘甕的原因?!?/p>
還常常對舉并用,例如:
(5)在他身上常常聞到酒味,嗅到女人的脂粉香,而他又在用各種言詞來掩飾。
(6)他梳著地的發(fā),極其輕柔的,然后撩起一繒黑發(fā),湊到鼻端嗅聞。
但是,嗅覺動詞“聞”與“嗅”也存在一些使用差別:
A.“聞”表嗅覺一般是人發(fā)出的動作,用于動物的情況并不多見。而“嗅”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動物,用于動物的情況相對要更常見一些。但在使用頻率上,“嗅”遠沒有“聞”表嗅覺動作常見。
B.“聞”表嗅覺動作,既可以是一種主動的行為,如例(3),也可以是一種被動的感知,如例(5)。而“嗅”一般表示主動的行為,更加突顯動作過程。例如:
(7)孟小姐從車門邁下時,聞到燒雞的香味,她嗅了嗅鼻子,小販發(fā)現她是個買主,提籃截住她喊了聲“燒雞”。
(8)故意吸口氣去嗅,聞不到什么,不嗅時卻滿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這兩例都同時使用了“聞”和“嗅”,但這兩個動詞在語義上是有側重的:例(7)中,“聞”是被動的嗅覺感知,后面的“嗅了嗅鼻子”則是一種主動的嗅覺動作;例(8)中,“嗅”前用“吸口氣”使嗅覺動作更加具體化,后面的“聞”則是用來說明“嗅”這個動作所產生的感知狀態(tài)。
“嗅”的這種語義特征在句法上也有一些相應的表現形式,比如:“嗅”可以與表示辨別類或吸取類的動詞性成分連用,而“聞”沒有這種用法。例如:
(9)因為姑娘以主婦的敏銳,從濃烈的野菜味中嗅辨出一種別的氣味。
(10)他抽動鼻翼,嗅吸著一種似花香又似霉朽的氣息,將臉移至枕上,這氣息益發(fā)地濃重了。
C.“聞”和“嗅”表嗅覺雖然都是由鼻子發(fā)出的動作,但在漢語里只有“嗅鼻子”這種說法,沒有見到“聞鼻子”的用法。例如:
(11)狼狗圍著半尺高的一疊煎餅,在嗅著鼻子。
例(11)中“嗅著鼻子”就是“用鼻子嗅著”的意思。這種用法可能與漢語方言有關,在江淮官話中有一些地方(比如南京、揚州等地)就有“嗅鼻子”這種說法。有些方言里雖然也有“嗅鼻子”的用法,但是卻不表示嗅覺動作,而是指“用鼻子使勁吸氣,把鼻涕吸進去”的意思。
D.“聞”和“嗅”的語義發(fā)展不平衡,“嗅”的語義發(fā)展比“聞”要豐富得多,它還引申出了“察覺、發(fā)現”和“調査”等比喻義,而“聞”的比喻義相對較少。例如:
(12)春梅的心刺痛了一下“傻妹妹,你哪知姐姐板臉為的什么呀……”她為春玲疼惜父親而感動,但嗅到春玲的話里有不對頭的成份。
例(12)中的“嗅”有“察覺、發(fā)現“的意思。
E.“聞”除了表嗅覺動作,還可以表聽覺動作?!奥劇北砺犛X,常出現在一些成語或固定格式里。常見的成語有:“聞雞起舞、聞過則喜、聞所未聞、聞風而動、聞風喪膽、耳聞目睹、聽而不聞、不聞不問……”,等等。固定格式如“久聞……”“欣聞……”等,用例如下:
(13)孫達得是個林業(yè)工人,所以對這位老人是久聞大名。
(14)欣聞謝軍衛(wèi)冕成功,謹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
“聞”也常與其他一些聽覺動詞連用出現。例如:
(15)戰(zhàn)勝的消息傳得揚揚沸沸,猛一聽聞這事,炎兒并未像多數人一樣歡欣,也未像其余有親參戰(zhàn)的家屬一般憂慮,畢竟那場戰(zhàn)爭離她實在太過遙遠。
“聞”與“嗅”的這些共時差異其實是這兩個詞語詞義演變和相互競爭的結果?!奥劇痹谏瞎艥h語里就既表聽覺,也表嗅覺,但以表聽覺為主。大約從魏晉時期開始,“聞”表嗅覺的用法開始迅速發(fā)展,并在宋元時期取代“嗅”成為漢語里最主要的嗅覺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