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
《丑末寅初》是京韻大鼓傳統(tǒng)唱段中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自劉寶全至駱玉笙及傳人,數(shù)代傳唱不輟。作品以四百六十余字的精短篇幅和簡練生動的蒙太奇筆法,勾勒出寅時日出前后,我國古代人民生機勃勃的晨作畫卷。在結構上作品獨具特色,計有①日轉扶桑、②明月西墜、③金雞唱曉(舉子趕路)、④漁翁出航、⑤樵夫上山、⑥農夫下地、⑦學生上學、⑧佳人梳妝、⑨牧童短笛共九折,九組長句,宛如九幅水墨丹青,活潑靈動,意趣盎然。
《丑末寅初》未見于各種子弟書傳本,向無原稿,傳唱年代既久,唱詞小有流變。各唱家除了根據(jù)個人演唱習慣加入了“這個”、“他是”之類連綴襯字外,唱詞中也衍變出不甚合理處,最典型的當屬第七折“學生上學”中的“倉皇”二字:
念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蹬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這座)書房。(根據(jù)駱玉笙演唱錄音記錄)
“腳步兒倉皇”,言學生腳步倉促、張皇,這與前句“一步三搖”的從容鎮(zhèn)定是很不協(xié)調的。
一直以來,筆者懷疑“倉皇”二字是作品流傳中的訛變。
二
筆者對此存疑日久,查駱玉笙各時期演唱錄音均如此,好友清平客兄查閱各種資料,發(fā)現(xiàn)眾多京韻大鼓唱詞文本更是異說紛紜,略舉數(shù)例如下:
“只見他,頭戴方巾,身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登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踉蹌,走進了書房?!保ǚ恫?、金名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7集·第20卷·俗文學集一》,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204頁);
“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藍衫,腰系著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抱著書包,一步兒三搖,腳步兒蹌踉,走入了書房?!保▌毴危芗円蛔g譜,周純一編著《劉寶全的京韻大鼓藝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印行,第39頁);
“我只見他頭帶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著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兒三搖,腳步兒踉蹌(讀倉)哪,走入了書房?!保▌毴蠊脑~,章翠鳳《大鼓生涯的回憶》,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198頁);
“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蹬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惶,他是走進了這座書房。”(天津市曲藝團編《駱玉笙演唱京韻大鼓選》,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199頁);
“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蹬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這座)書房。”(宮辛編《駱玉笙演唱京韻大鼓選集》,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頁);
“只見他,頭戴方巾,身穿藍衫,腰系絲絳,足登云履,懷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蹌慌,走進了書房?!保ê舷椤⑼踔幸恢骶帯秾O書筠京韻大鼓演唱集》,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155頁);
“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白奉霖供稿,劉洪濱、劉梓鈺主編《京韻大鼓傳統(tǒng)唱詞大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
“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走進了書房?!保ò追盍鼐幹毒╉嵜坊ù蠊脑~》,開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頁);
“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藍衫,腰系著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愴慌,走進了書房?!保ò追盍亍豆那拇笈伞罚氯A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220頁);
“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登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保▌⒋簮鄹鶕?jù)駱玉笙演唱錄音記錄本,魯學政、孫福海主編《天津鼓壇名家傳統(tǒng)唱段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以上10種文獻,竟多達6種措辭:踉蹌(2處)、蹌踉、倉皇(4處)、倉惶、蹌慌、愴慌。
其中,“蹌踉”實為疊韻連綿詞“踉蹌”的異形詞,故可歸結為“踉蹌”3處,均為劉寶全的唱詞;
“倉惶”亦是疊韻連綿詞“倉皇”的異形,而“蹌慌”和“愴慌”實為“倉皇”的訛寫,故可歸結為“倉皇”7處,除劉寶全外其他人均唱作“倉皇”。
問題在于,無論是“腳步踉蹌”,還是“腳步倉皇”,均與文意相悖。
三
日前,清平客兄淘得1957年沈陽文聯(lián)編《鼓詞匯集》(第六輯),其中收錄了由朱壽亭記錄的《丑末寅初》唱詞,文字雖有荒疏處,唯“學生上學”一折頗發(fā)人深?。?/p>
“念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方巾,身穿藍(原文誤作“蘭”)衫,腰系絲絳,足下蹬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蹌蹌,走進了書房。”(第269~270頁)
既非“踉蹌”,亦非“倉皇”,而是“蹌蹌”。
查《漢語大詞典》,“蹌蹌”詞條云:
蹌蹌:形容走路有節(jié)奏的樣子?!对姟ば⊙拧こ摹罚骸皾鷿勠劊e爾牛羊?!?高亨注:“蹌蹌,步趨有節(jié)貌?!?……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唐則詩人濟濟,宋則文士蹌蹌?!?/p>
果然“蹌蹌”的詞義與“踉蹌”和“倉皇”大相徑庭。“腳步蹌蹌”是腳步有節(jié)奏,穩(wěn)健合禮儀,這與“一步三搖”的從容就相匹配了,這才是圣人門生的做派。
我們無從判斷朱壽亭“蹌蹌”二字的來歷和依據(jù),但顯然“腳步蹌蹌”大優(yōu)于“腳步踉蹌”和“腳步倉皇”,與作品的意境更為契合,應為正字。
四
那么,“蹌蹌”是如何訛變?yōu)樾我粝嘟~義大異的“踉蹌”和“倉皇”的呢?
所幸有劉寶全《丑末寅初》早年錄音可資考證,事實上,上述前三種文獻中劉寶全的唱詞也是根據(jù)唱片錄音記錄出來的。根據(jù)京劇老唱片網站(http://oldrecords.xikao.com)資料,1929年劉寶全攜三弦王文川、四胡韓德榮二位琴師與勝利唱片公司合作,為這一小段灌制了唱片,音頻至今珍存:“……一步三搖,腳步cāng cāng,走入了書房。”
值得注意的是,劉寶全所唱并非后人所記的“踉蹌(liàng qiàng)”,更非“倉皇(cāng huáng)”,而是“cāng cāng”。
“腳步cāng cāng”是一種什么意象?表意是非常模糊的;究竟對應哪個詞呢?遍翻詞典,未能找到一個恰當?shù)寞B韻詞,最貼切的反倒就是“蹌蹌”。愚以為,很可能劉寶全望字生音,把“蹌蹌”二字錯唱成了“cāng cāng”。
蹌,正音qiāng,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七羊切”,即“七”的聲母與“羊”的韻母相切成音。換言之,在東漢許慎年代,這個字就念qiāng,不念cāng ?!犊滴踝值洹吩疲骸啊短祈崱菲哐蚯??!都崱贰俄崟贰墩崱非а蚯?,音鏘?!币嗉?,從唐至清均念qiāng。又,根據(jù)《王力古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蹌、蹡、鎗、鏘等互為異體。竊認為這是一組擬聲字,擬金屬撞擊聲則以“金”作形旁,即“鎗/鏘”;擬走路之節(jié)律聲則以“足”作形旁,即“蹌/蹡”,總之,字音均念qiāng。
看來,1929年灌制唱片時,劉寶全所唱“腳步cāng cāng”就是“腳步蹌蹌”之訛。需要反復強調的是,文獻里為劉氏所記“腳步踉蹌”實為記錄者的臆測訛文,而劉寶全本人在唱片中并未唱作“腳步踉蹌”。
資料所限,我們無從考察從何時起、又由何人把“腳步cāng cāng”再改為“腳步倉皇”。可以確定的是,至少1938年駱玉笙灌制的唱片里就已是“倉皇”了,駱玉笙、孫書筠、小嵐云的當代錄音均唱作“倉皇”,看來該錯訛由來已久,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即成定格。而“倉皇”二字,是在劉寶全的唱法上的連環(huán)錯,不但未能厘清模糊的文意,反導致文意不通了。
綜上,《丑末寅初》的合理唱詞應當是:“一步三搖,腳步蹌蹌(音槍,qiāng),走進了(這座)書房。”
如果我們對“蹌蹌”二字仍無直感,不妨使用其異體“蹡蹡”:“一步三搖,腳步蹡蹡(音槍,qiāng),走進了(這座)書房?!?/p>
錯訛雖久,今后演唱中改正,猶未為遲。
五
“蹌蹌”是一個文言詞,故《丑末寅初》當為晚清文人的游戲之作,可惜至1920年代,鼓界大王劉寶全雖經文人莊蔭棠全力提攜,卻也未能準確唱誦這一文言,未能準確表達作品的意境,以致訛音訛字流傳,迄今近百年。之所以產生連環(huán)錯訛,與“蹌蹌”這一古詞逐漸退出白話文,以及“蹌蹌”與“踉蹌”之間的字義模糊、交叉有關。
根據(jù)上文所引《漢語大詞典》釋義,“蹌蹌”一詞早在《詩經》年代就出現(xiàn)了,本義為“走路有節(jié)奏”,本音為陰平qiāng。這與“踉蹌”詞義不相關,甚至完全相反。
“踉”字,不見于《說文解字》,是東漢后新起的形聲兼會意字,基于“浪”字更換形旁“足”而成:“浪,水往高處涌起。……踉,往高處跳?!保ㄒ蠹拿鳌稘h語同源字匯叢考》,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1頁)當組成疊韻連綿詞“踉蹌”時,偏義在“踉”字,即“躥躍跌撞,走路不穩(wěn)”,此時“蹌”只是拉來湊數(shù)的襯字,與本義無關,故破讀為去聲qiàng,以區(qū)別于本義。
可是,本義的“蹌蹌”越來越生僻,后起的“踉蹌”反而成了常用詞,以至于干擾了“蹌”的字義。到1920年代,很多人已不理解“蹌蹌”一詞,不僅錯讀作cāng cāng,而且想當然地等同于意義迥異的“踉蹌”,反過來記成文本強加給了一代鼓界大王。
至于再后來幾成定格的“腳步倉皇”,則與《丑末寅初》的意境有秦越之遠,實不足為訓。
六
《丑末寅初》唱詞的嬗變,是個有意義的話題,茲將最具代表性的劉寶全、駱玉笙唱本附于文后,供讀者比較。除了以上對“倉皇”的考證,最饒有趣味的當屬第二、七折人物形象的變化,今把關鍵詞對比如下:
無疑,劉寶全1929年唱片保留了更多的作品原始面目,“趕路的舉子”、“奮志的學生”、“繡房”、“書房”等唱詞殘留了晚清文人筆法的痕跡。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引此段說明京韻大鼓形成年代,稱該段正名為《三春景》,從舉子、譙樓、繡房等名詞可推斷為1905年清末廢除科舉之前的作品,誠為洞見。
隨著科舉制度愈行愈遠,藝人們把“行路的舉子”換成了“行路之人”,把追求科考功名“奮志的學生”換成了略模糊的“念書的學生”,“繡房(門)”換成了宅院的“大門”,而駱玉笙“(這座)書房”分明變成了新式學堂,取代了大宅院內的舊式私塾。由此可見藝人們與時俱進、試圖貼近時代的用心。有趣的是,小嵐云至晚年仍按劉寶全的路子,堅持唱“行路的舉子”。
其實,即便完全恢復劉寶全的“舉子”和“奮志的學生”唱詞,亦未嘗不可,因為這段《丑末寅初》勾勒的終歸是我國古代的詩意田園生活。從作品所描繪的漁樵耕讀畫面中,我們分明感受到了傳統(tǒng)中國人的生活意趣;而從舉子趕考和佳人梳妝中,我們還隱隱地看到了苦讀奮進甚至“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傳統(tǒng)價值觀。所以,這段《丑末寅初》貌似一段堆砌、空泛之作,實則于恬淡的白描中蘊含了悠遠的傳統(tǒng)審美與精神追求,故可判斷是清末閑適文人的遣興之作,這與清門文人所作《八扇屏》《八貓圖》的意趣也頗有幾分相似。據(jù)白奉霖《京韻梅花大鼓詞》(第191頁)稱,上世紀30年代中,劉寶全在天津歌舞樓(后改名小梨園)以加唱《丑末寅初》再接《南陽關》作賣點,提掇上座率不佳的《南陽關》,并大獲成功,足見這段《丑末寅初》受歡迎的程度,其實這兩段的唯一共同點只是“江陽轍”,內容上毫無關聯(lián),但從此掌故中足見觀眾對《丑末寅初》的審美意趣是非常共鳴的。
《丑末寅初》本名《三春景》。所謂三春,既可通指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月,又可專指季春第三月。我們從寅時日出以及牧童裝束中可以推斷,本作品的“三春景”,應是指暖春三月,即季春。至于《丑末寅初》之題,則是擷取首句來定名作品,這也是曲藝、戲曲的通常做法。丑末寅初,即丑時、寅時相交時分,亦即清晨五時前后,這只是第一折“日轉扶?!钡臅r間,并不涵蓋后面八折。后面的場景,是依時間遷流而徐徐道來,及至學生上學、佳人梳妝時,時間應當?shù)搅艘┟趿税伞?/p>
附一:關于朱壽亭
1957年沈陽文聯(lián)編《鼓詞匯集》(第六輯)所載《丑末寅初》文本,記錄者為朱壽亭(1909-1992),南京曲藝名家,號木皮軒主人,擅鼓詞,與相聲名家張永熙交好。駱玉笙文《金陵舊事》記載了晚年與朱氏的交游。朱壽亭于1992年過世,有萬字鼓詞《秦淮八艷》存世。
附二:《丑末寅初》文本訂正及對照
劉寶全唱片文本
丑末寅初,日轉扶桑。猛抬頭,遙望見,天上的星,星和斗,斗和辰,(是那)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沖云霄漢,減去了輝煌。
一輪明月朝西墜。聽不見那,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的敲,鈴兒聽不見晃,鑼兒聽不見篩呀,鐘兒聽不見撞,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
架上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行路的舉子,急急忙忙,慌里慌張,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遘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
漁翁出艙解開了纜。只見他,操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里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對對的鴛鴦,(它是)撲楞楞楞兩翅兒忙,(這不)飛過了那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把高山上。猛抬頭,遙望見,云淡淡,霧茫茫,山長著青云,云罩著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隱著山僧,山僧在佛堂上,把木魚敲得響乒乓,念佛(外帶著)燒香。
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種,耕的是(那)春種秋收,冬藏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
奮志的學生走出了繡房外。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著絲絳,足下蹬著云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蹌蹌,走入了書房。
繡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見她,面對著菱花,云飛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俏梳妝。
牧牛童兒不住地連聲唱。(我)只見他,頭戴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蹬著草鞋,腕掛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那個)山歌兒,野調無腔,(它)繞過了(這)小溪旁。
駱玉笙錄音文本
丑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沖霄漢,減去了輝煌。
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那)敲,鐘兒聽不見(那)撞,鑼兒聽不見(那)篩呀,(這個)鈴兒聽不見(那)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
架上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遘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
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里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個)鷺鷥,對對的鴛鴦,(是)撲楞楞楞兩翅兒忙,(這才)飛過了那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山長著青云,云罩著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敲得響乒乓,(他是)念佛燒香。
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牛,套上犁,一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種秋收,冬藏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
念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系絲絳,足下蹬著福履,懷里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蹌蹌,(他是)走進了(這座)書房。
繡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見她,面對著菱花,云飛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她是)俏梳妝。
牧牛童兒不住地連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蹬著草鞋,腕掛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這個)山歌兒,野調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