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菊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完成《巴黎圣母院》后,把稿子寄給某家出版社。一個月后,杳無音訊。雨果又寄了一封信,內(nèi)容只有“?”,不久雨果收到出版社的回信“!”。隨后,一部震驚世界的名著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兩封信雖然只有一個標點符號,但卻無聲勝有聲。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是閱讀和寫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是,我們卻從沒有認真對待過它。我以前一直教四、五年級,每當學生把作文交上來的時候,批改時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標點符號。要么一段話只是一個標點符號,讓你一口氣讀完;要么就是前面全是逗號,最后一個句號;要么只會用問號,其他的都是亂用。作文課上總是在講標點符號,但收效甚微。
這幾年,我一直在琢磨這一無聲的語言,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樣才能把這一無聲的語言教給學生們呢?三年下來,總算略有所得。
一、“讀”出標點
朗讀是關注標點的第一手段。新課標在1—2段的寫話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如果單純在習作課上強調(diào)標點符號,就像我以前的做法一樣,那么是很難收到成效的。因此,必須要在平時的朗讀當中更多地關注標點符號。例如,在指導朗讀時就應“讀”出標點。我所說的“讀”出標點就是讀好標點的停頓,如句號停頓的時值稍長于逗號,感嘆號和問號的朗讀語氣不同。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各種標點的特點,在平時朗讀中明白各種標點的作用,感受標點的重要性。
北京有許多又寬又長的柏油馬路。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北京新建了許多立交橋。立交橋的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各種車輛在橋上橋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這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十課中的一個自然段。在指導朗讀這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先齊讀,然后我再范讀。讓孩子們說說他們和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然后我讓學生合上書,再聽我范讀一次,讓他們說聽出了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我經(jīng)常這樣訓練他們聽我讀某個自然段,說說聽出了里面有幾句話,甚至說說里面有幾個問號或感嘆號。這樣訓練多了,他們的朗讀停頓和節(jié)奏更鮮明了,對標點也更熟悉了。久而久之標點就逐漸住進了他們的腦海里。
二、“寫”出標點
在朗讀中“讀”標點并不是就足夠了,這只是讓學生去關注標點。可是用標點,和會用標點并不是那么簡單。有一次,我把某一學生的寫話進行范讀,習作總共109個字,我用了兩口氣讀完。讀的時候我始終沒有吸氣,也沒有長的停頓。當我終于讀完時深深吸了一口氣,孩子們在下面笑了,而這篇寫話的作者卻低下頭。我問學生們:“老師為什么這樣讀書,平時老師是這樣讀的嗎?”學生們搖搖頭。我說因為這篇寫話里沒有標點,所以我不能停頓。
相信這樣的事情并不只我這個語文老師做過,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孩子們寫話的時候就把標點給扔了呢?沒辦法,我想了一個辦法:每次寫話前把學過的標點寫下來。這雖然是個不靈活的辦法,可是卻很有效。把標點寫在頂上,一邊寫話,一邊對照標點,像選擇題一樣,學生就不至于把標點符號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這個辦法對冒號、引號的正確使用更有效。
三、加上標點
經(jīng)過訓練,學生對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的運用到了二、三年級,已經(jīng)基本過關了。可是對于冒號、引號的運用卻不盡如人意。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例如:
媽媽說:什么菜都要吃,營養(yǎng)來自四面八方。
“青蛙說:天真是無邊無際呀。真是太大了。”
亮亮說:“明天我們一起去玩吧。
……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運用冒號、引號,我還編了一段繞口令:冒號兩點豎著排,雙六雙九是引號,說話的時候不分開。另外在閱讀中,我經(jīng)常有意讓學生畫出說話的內(nèi)容。比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我讓學生把青蛙說的話畫橫線,小鳥說的話畫波浪線。布置學生看《小星星》時,也會讓他們畫出人物說的話。為了更強化他們把握引號的范圍,我會選取《小星星》中的故事設計對話,讓學生添加標點。又或是選取學生們喜歡的動畫片的對話,讓他們加標點。例如:
紅太狼兇巴巴地對灰太狼說去還不快給我抓羊去
灰太狼說我還會再回來的
……
正所謂“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苯探o學生無聲的語言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我覺得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而我也還要繼續(xù)前行,為彼岸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