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醫(y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其致病機理各有特點,并呈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令性。唯獨以濕邪最為惡劣,一年四季害人不休,而且隨四時之氣與其他病邪結合變易。在冬為寒濕,在春為風濕,在夏為暑濕,在秋為燥濕。
濕又無處不在,有在天之濕,雨雪露霧;有在地之濕,泥水湖沼。濕邪傷人,有自外而入者,或地氣蒸騰,空氣濕度大;或冒雪淋雨,涉水踐露;或臥于陰涼潮濕之地,或坐于室外土地木椅,或大汗淋漓未及時更衣;等等,謂之外濕;有自內而得者,過食酒乳膏粱,生冷食滯,以致脾陽失運,濕自內生,謂之內濕。
濕性重濁,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關節(jié)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婦人帶下黏稠腥穢:濕性黏滯,濕病癥狀多黏膩不爽,如患者表現(xiàn)為小便不暢、大便黏滯不爽等,且病程遷延纏綿難愈;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xiàn)胸脘痞悶、小便短澀等癥狀。
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滿河滿”,正是濕邪盛行之時。加之天氣逐漸炎熱,暑氣逼人。若暑濕夾雜,更傷人陽氣。許多人都說“熱得喘不過氣來”,豈知這其中的罪魁禍首乃是濕邪!氣象部門早就發(fā)現(xiàn),暑天里若只是氣溫高,人就不會那么難受;若是濕度大,普通的高溫就會使人中暑。人們都言“疰夏”之苦,豈知濕邪罪不可恕。可嘆的是,大多數(shù)人們夏天里只知道防暑降溫,卻不知道防濕?;蜇潏D陰涼,不是宅在空調房里,就是席地當風坐臥;或嗜食生冷,以瓜果涼食果腹;或呼朋喚友,以啤酒、燒烤聊度長夜……于是除了暑濕,寒濕、風濕也時有發(fā)生。
清代名醫(yī)喻昌言:“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此言不虛也。為了使諸位讀者健康度夏,我們特邀請中醫(yī)專家與你談談夏季如何防濕祛濕,希望能對諸君4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