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健 嚴敏琴
解題
你也許認為我把題目寫錯了,應將“日憶”改為“日記”,因為古今中外從來就沒有過“日憶”這個詞兒。
不,我要說的正是“日憶”—— 每日一憶,對當天發(fā)生的事情進行一次回憶,想想有沒有什么事可以成為作文素材。
作文教學,要解決兩個問題:寫什么和怎么寫。怎么寫,教師好教,學生也容易掌握,最讓人頭疼的是寫什么,也就是選材的問題。有些學生面對題目干瞪眼,一堂課過去了,他的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地橫著一個題目。問他為啥寫不出來,他準會愁眉苦臉地說:“沒事可寫呀。”難道生活中真的沒事可寫嗎?不,生活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寶庫。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可惜,有些學生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磥恚@真是個惱人的大問題,難怪有人把選材比喻為“闖關”呢!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選材能力呢?在多年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眾所周知,無材可選的根源是不善觀察。但是怎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觀察,引導學生順利選材呢?我的經驗便是本文題目所顯示的,掌握“闖關”的一種輕型武器——“日憶”。
“記”“憶”有別
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們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堅持寫日記。誠然,這是實踐證明的一種有效途徑,但是,目前多數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每日一記,實屬不易。有些學生無事可記,便胡編亂造,應付差事,更有甚者,竟然照搬作文選上的內容。如此“記”法,豈不成了可惡的形式主義?
如果說日記是闖過選材關的重型武器,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負擔,那么,日憶就輕松多了,稱之為“輕型武器”,正合適。
我告訴學生,不必一日一記,但必須養(yǎng)成一日一憶的好習慣?!缎氯A字典》對“憶”字的解釋是“回想、記得”的意思,我對學生日憶的要求即在于此:入睡前,把一天中經歷的事情在腦海里如電影一般演一遍——這是回想;把有意義的事情挑選出來,思考一下用它可以寫成什么作文——這是記得。這個記得不必像背課文似的死死記住,過腦即可。如果每天他們都可以“憶”起幾件可寫之事,滴水穿石,我相信,他們遲早會生出一雙慧眼,不愁作文無米下鍋了。
然而,人都有惰性,何況是孩子呢?為了帶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日憶”,我經常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舉行比賽,看看誰說的事數量多、質量高。比賽時,我總是以身作則,跟學生一起參賽,說一說我這一天中有哪些事可以寫成作文。我實話實說,絕不捏造事實,許多內容是學生與我共同經歷的,他們聽了心悅誠服,大受啟發(fā),紛紛舉手,爭相發(fā)言。盡管場面如此熱烈,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大腦一片空白。對于他們,我采取采訪啟發(fā)的方法,像平時嘮嗑似的,給他提幾個問題。比如:早晨你吃的什么飯呀?誰給你做的?好吃不好吃呀?嘮著嘮著他就想起事來了,如果他仍然不開竅,我可以從他的回答中幫助他捕捉有用之材。這樣想一想,說一說,學生不僅不覺得這是負擔,反而熱心于此,甚至有學生迫不及待主動跑來報告他今天遇到的某件新鮮事。有了興趣,能力便不成問題了。而日記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常常是一個人悶在家里寫,缺乏交流,更少快感,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排除故障
正像許多東西在使用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故障一樣,在進行日憶訓練的時候也會出現故障。有哪些故障,又怎樣排除呢?
一、仍然無事可憶
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提過了。面對這類學生,不能性急,從無事可寫向有事可寫過渡,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這里,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來自兩個方面: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有些事情可能是全班共同參與的,優(yōu)秀學生能夠抓住這樣的事情,把它變成作文材料,而個別同學經歷了卻說不出來,當聽到別人說一說,他才眼前一亮,“亮”的次數多了,自然會摸著門道。教師的提問是否藝術,也很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動腦筋了。老師要能夠抓住學生回答中隱約透露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直至見水。
二、有事卻無意義
有的學生覺得事情不少,可惜都沒意義,不能寫成作文。這常常是因為他對“有意義”做了狹義的理解,以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義,其實不然,凡是對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因為“我”上課搞小動作,挨了老師批評,這是壞事,但是有意義,它使“我”認識到我做錯了;班里的兩名同學打起來了,也是壞事,但是它使“我”知道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有一次,一個學生說媽媽今天給他買了個他盼望已久的玩具,他覺得這事不值得一寫,其實,這件事可以寫成兩篇文章呢!一是可以表現媽媽對“我”的愛;二是可以細心觀察,寫一篇狀物作文。
三、主次不會辨析
生活中的很多事常常是雜亂無章的,如果我們不加分辨,不予取舍,原樣照搬,作文必敗。在進行日憶的時候,有些行為就犯這種毛病,把一件事情講得啰啰唆唆,主次不分。怎么辦?要先想好這件事的意義,也就是中心思想,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地方講清楚、寫詳細,無關的內容統(tǒng)統(tǒng)去掉。對生活中的事實可以進行一下加工,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在課堂上進行比賽時,要求每名同學都要抓住事情的重點來說。哪兒重要,哪兒次要,他可能還分不清楚,這就需要老師隨時提醒,指點迷津。
當然,如果能在日憶的基礎上,準備一個素材本,把好材料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來,效果更佳?!叭諔洝边@個闖過選材關的輕型武器,不受時間、環(huán)境的限制,隨時可以投入戰(zhàn)斗,并且必將“戰(zhàn)績”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