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袁庚走了,他走的時候幾乎全國都在悼念他。袁庚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驅(qū),當年廣東“殺出一條血路”中的“急先鋒”,在一路的非議中,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在蛇口這個十平方公里的工業(yè)區(qū)內(nèi),寫下了彪炳史冊的“春天的故事”,故人們銘記他懷念他。
俗話說,官場如舞臺,官高權(quán)重是大舞臺,官小權(quán)輕是小舞臺;舞臺如鐵打,官員如流水。因此,有的人就非常珍惜這個舞臺,登臺后使出渾身解數(shù),盡力演得精彩些、再精彩些,乃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有的人卻在臺上為所欲為,信口雌黃,把無數(shù)“觀眾”都變成了“常倒霉”。有的人在臺上昏昏沉沉無精打采,導致經(jīng)?!袄鋱觥?,惹得“觀眾”直跺腳。有的人也非?!罢湎А?,在臺上撈得盆滿缽溢,財色雙全。袁庚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的舞臺并不大,或者說就是個小舞臺,手中的權(quán)力也不大,但他卻把“為人民服務”的那點權(quán)力,用足用夠乃至“擴大化”,使之效益最大化。在臺上勵精圖治,不計小我,身許改革,敢闖敢干,演繹了一出威武雄壯的活劇。“小官”干大事,小權(quán)創(chuàng)大業(yè),可以說,袁庚是當代中國官員的標桿和典范。
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歷史人物,即隋朝宰相蘇威。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了割據(jù)洛陽的王世充,這天他在東都閶闔門辦公,蘇威請見,并捎話說因年老有病不能下拜。秦王派人斥責他,“公隋窒宰相,危不能扶,使君弒國亡”,見了李密、王世充“皆拜伏”,今天你既然自稱年老又病,那就不必麻煩相見了。后來到了長安,蘇威又請求參見,再被拒絕。李世民為什么不見蘇威?道理很簡單,他不值得見。在隋朝危急存亡之秋,蘇威身為宰相,“疾風勁草,未見其人”,有責不盡,見危不救。隋煬帝被殺后,他接連投靠了四茬主子,去享受什么“光祿大夫”、“上柱國”等高官厚祿,就連宇文化及、王世充這樣的“天下之賊”,他也三叩九拜。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既失職,又失節(jié)。
袁庚“小官”做大事,蘇威大官不做事,一正一邪,一美一丑,兩種“官型”清晰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文聯(lián))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