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效衛(wèi)
①生活在凍土苔原帶上的馴鹿,堪稱生命的奇跡。上蒼要“餓其體膚”,馴鹿就降格以求,練就了用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充饑的能力。馴鹿的兩角之間可拓展到近2米,分枝繁復(fù)超過30叉,有利于大面積掃雪覓食。馴鹿進化出了鹿科動物中最闊的蹄子,可從深達1米的堅硬雪里刨出食物,也易于在深雪、密林、沼澤中長途跋涉、快速行走。
②每年春天伊始,馴鹿還要“勞其筋骨”,例行北上數(shù)千公里,在日夜兼程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覓食。這一達變的本領(lǐng)使馴鹿不僅開發(fā)了食物的品種,如改變素食習(xí)慣而獵食旅鼠等,而且避開了溫帶較多的天敵。而生活在同一土地上的猛犸象只會駐守家園,在氣候變暖、草場植物減少后遂有饑餒之虞,距今約3700年時即絕滅。
③凍土苔原帶上的馴鹿在“足食”的同時,也學(xué)會解決了“豐衣”問題。經(jīng)過億萬年的進化,馴鹿的冬毛變得濃密柔軟,且中間充滿空氣,一如穿了雙層皮襖,不僅格外保暖,而且游泳時還可增加浮力,可謂一舉兩得。
④面對自己的天敵——善于尾追的雪狼,馴鹿也練就了硬功與絕活。除了巨大而凌亂的長角可使敵人在“眼花繚亂”“手足無措”中被劃傷外,馴鹿的常備武器——強壯靈活的四肢和堅硬寬大的四蹄更使敵人猝不及防。尤其是有力的后蹄騰挪奮力踢出,對體量矮小的雪狼有著巨大殺傷力和威懾力。
⑤聯(lián)合作戰(zhàn)是弱者制勝的法寶,馴鹿深得此法之妙。平時馴鹿都是群居,抱團御敵。每年大遷徙時,馴鹿更是數(shù)百只乃至千只合力前行,且分工有序:雌鹿領(lǐng)頭,幼鹿居中,雄鹿殿后。一旦遭遇群狼襲擾,馴鹿在全力抵御的同時,則由勻速前進變?yōu)榧铀俦寂埽〉难├浅3M麎m莫及。
⑥馴鹿隊伍的超常戰(zhàn)力,離不開“半邊天”的自強。與其他所有鹿類不同,馴鹿中的雌性也長角。這種角雖相對短小而柔弱,但關(guān)鍵時可用于自保,從而極大地減輕了整個家庭的負(fù)擔(dān)。而且,護子之情下的雌鹿,尚能迸發(fā)出母性的天然偉力。母鹿在自備武器的同時,還將孕期縮至7個月,只有猛犸象孕期的1/3,這又大大減少了自身的脆弱性。
⑦馴鹿的父母輩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年輕后生也絕非等閑之輩。幼鹿最爭氣的絕活就是“早出人才”,生長速度之快創(chuàng)造了哺乳動物世界之最:幼仔產(chǎn)下后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周后即能像父母一樣飛跑,時速達48千米。在長達20年的生命征程中,這個短短的一周成長期只占千分之一,庶可忽略。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猛犸象,幼象自立需15年,導(dǎo)致父母一生有5000多天受“拖油瓶”連累,“猛”的因素大打折扣。
⑧當(dāng)然,即使這樣快出人才,一雙父母也難以保護多只幼鹿。于是,馴鹿父母自覺明智地選擇了“計劃生育”,小馴鹿們也習(xí)慣于在沒有嫡系玩伴中孤獨成長。
⑨在成功地解決了“與天斗”“與地斗”的難題后,馴鹿家族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與人斗”。在善于延長臂力和腦力且貪婪成性的人類面前,任何有價值的動物任憑多么兇猛都難逃厄運。鹿角自身也有獨特價值,如何避免貪婪的人類殺雞取卵?馴鹿采取了妥協(xié)的制勝策略:每年不辭勞苦地長出新角,不斷滿足人類的需要,從而擁有了“每天一個蛋,刀斧靠邊站”的永恒價值,犧牲小我最終保全大我。馴鹿能成為動物界為數(shù)不多的“壽終正寢”者,憑借的正是這種壯士斷腕的勇氣與智慧。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4月10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