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永
[摘 要] 沒有研究就沒有好的教學,好的解法會令學生終生難忘,但如果我們教師不小心將一些錯誤解法作為完美的數(shù)學模型傳授給學生,卻可能給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帶來極大障礙. 本文在分析兩種典型的錯誤解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可供大家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 創(chuàng)新;核心素養(yǎng);最短路徑;勾股定理
“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了教育要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想. 作為掌握著祖國未來命運且戰(zhàn)斗在一線的人民教師,應該嚴格奉行陶行知先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的理念,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指引下,堅持“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xiàn)實的、有探索性的數(shù)學活動中去”的方針,以提高全民的核心素養(yǎng)為使命,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
在參加骨干教師脫產(chǎn)國培期間,筆者介紹了學生在數(shù)學作業(yè)中經(jīng)常犯的兩個錯誤,結果引起一陣騷動,因為很多數(shù)學教師在此之前都沒有對這兩個錯誤結論做過深入研究,長期按照錯誤的方法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批改,學生對此卻深信不疑,并把它當作最好的數(shù)學模型加以廣泛運用. 因此,筆者認為很有必要與大家進行分享.
關于求解最短距離的問題
1. 距離之和最短的問題
在學習“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部分內(nèi)容時,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一類問題:
例1:A,B兩村在公路EF的同側,A村離公路的距離AD為1千米,B村離公路的距離BC為2千米,C,D之間的距離為4千米. 如圖1,現(xiàn)要在公路邊修建一個倉庫P,使它到A,B兩村的距離之和最小.
解答這類題時,我們常常作A點關于EF的對稱點A′,再作A′M∥EF,交BC的延長線于點M,如圖2.
由勾股定理得:A′B==5.
由對稱性可得:PA+PB=PA′+PB=A′B=5.
結論是:將倉庫建在點P處,它到兩個村莊的距離之和最小.
(備注:如果作點B關于EF的對稱點B′,可得到同一個P點)
發(fā)現(xiàn)這種解答方法后,很多教師便將“作對稱點”作為一種經(jīng)典的數(shù)學模型灌輸給學生,學生在求解“最短路徑”這類問題時,生搬硬套,造成失誤而不自知.
2. 最短路徑問題
例2:如圖3,A,B兩個村莊離公路EF的距離AD與BC分別為1千米和3千米,CD=3千米. 現(xiàn)要在河岸EF邊建一個水廠向兩村輸送自來水,鋪設水管所需的費用為每千米20000元. (1)請在EF上選擇水廠的位置,使得鋪設水管所需費用最?。唬?)鋪設水管的最低費用是多少?
在解答這類習題時,很多人按照例1的解答方式:
如圖4,由勾股定理得:A′B==5.
由對稱性可得:PA+PB=PA′+PB=A′B=5.
最后得出此題的結論是:將水廠建在點P處時,所需鋪設水管的費用最少,為100000元.
不僅有很多同學這樣解答,而且很多知名的解題網(wǎng)站提供的解答方法也是如此,很多數(shù)學教師也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
其實,這一結論是錯誤的,我們不妨做如下探討:
如圖5,若水管為DA和AB,過點A作AN⊥BC于N,由勾股定理得:AB==.
因此,水管長度為(+1)千米,這個長度比5千米短,更節(jié)省費用.
3. 錯因分析及對策
究其例2解答錯誤的原因,主要是照搬例1的解法,而沒有注意到例1中有“使它到A,B兩村的距離之和最小”的語句,而例2實際上只需求出“最短路徑”就行了,兩者存在重大差距.
也就是說,大家今后遇到這類問題,不能生搬硬套資料上或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方法,而應該首先審清題意,再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對例2這種只需求出最短路徑的題型,上述兩種情況都應考慮,得出具體數(shù)據(jù)后,再進行比較才能得出結論.
關于螞蟻怎樣走最近的問題
1. 教材引例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第13頁的引例:
例3:如圖6,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12 cm,底面圓的周長為18 cm,在圓柱下底面的點A處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點A相對的B處的食物,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這個問題的解答,通常是把圓柱沿著它的一條母線剪開,展開成一個長方形,如圖7,從而把曲面上的路線問題轉(zhuǎn)化為平面上A,B兩點間最短距離問題. 由勾股定理,很容易得出螞蟻沿著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距離為15 cm.
有了這個例3的示范,很多學生(包括部分教師)根本不管題目的描述是否有變化,都將上述解法作為唯一模式而廣泛應用.
2. 變化后的習題
很多習題刪掉了“沿圓柱側面爬行”這幾個最關鍵的字,那結果還會一樣嗎?
例4:如圖8,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4 cm,底面半徑為5 cm,在圓柱下底面的點A處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與點A相對的B處的食物,螞蟻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按例3的思路,我們很容易得出螞蟻從側面爬行的最短距離為:
≈16.2(cm).
但如果螞蟻按A—C—B的路線爬行,只需要爬行4+2×5=14(cm),這個爬行距離小于從側面爬行的距離.
所以,在習題中如果沒有指明爬行的方法,例4的兩種算法都有必要,在計算出結果后,通過比較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3. 爬行方法的探討
如圖9,若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度為h,一只螞蟻從點A到點B,到底是選擇沿側面爬行,還是沿著A—C—B爬行才是最短距離呢?
我們不妨假設兩條路線的距離相等,找出它的臨界點:
即=2r+h.
兩邊平方得:π2r2+h2=4r2+4rh+h2.
整理得:=≈.
也就是說,圓柱的半徑與高度之比略為2 ∶ 3時為臨界點(具體比例如上). 若圓柱的半徑與高度之比大于這個臨界值時,從直觀上看,這時的圓柱為矮胖型的,按圖中A—C—B的路線爬行的距離更短;反之,若圓柱的半徑與高度之比小于這個臨界值時,從直觀上看,這時的圓柱為瘦長型的,沿圓柱側面爬行的距離更短.
在具體解題時,有時還要分析空心與實心、內(nèi)外表面等情境;在解答長方體的表面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時,還要考慮多種展開方式,再通過計算與對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作為學生,要有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有不唯書、不唯上的批判精神.同時,要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兩點建議
1. 給教師的建議
沒有研究就沒有好的教學,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只有努力成為一個研究型教師,用嚴謹?shù)膽B(tài)度治學,認真深入地鉆研教材,防止在講解中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而給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帶來障礙.同時,教師應積極營造研究的氛圍,合理地使用教材,創(chuàng)新地使用班級的優(yōu)秀資源,如讓學生當小老師等,讓他們在課堂內(nèi)外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更多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發(fā)展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教會他們怎樣學,并盡量讓他們掌握一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和競爭力.
2. 給教材編寫者的建議
《新課標》提出:在整個數(shù)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 由于一些知識性錯誤有可能給孩子的終生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建議教材的編寫者應盡量收集這方面的素材,將“螞蟻怎樣走最近”等內(nèi)容納入“綜合與實踐課”的范疇,或通過在教參中設置多個例題,提示教師引導學生去探討與分析. 通過師生互動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