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楠
分論壇一
從關注學生學習到認識學生學習
關注學生和認識學生有什么區(qū)別?認識學生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分論壇中,初一語文組結合“奇思妙想”單元教學活動,闡述了備課組是如何系統(tǒng)設計學習活動,放大學生學習過程的,讓學生思維可視。高一物理組通過運用媒體工具和可操作的評價量表,定量統(tǒng)計,定性分析,“精準”認識每一個學生。初中政治組通過設計調(diào)查問卷,從數(shù)據(jù)中認識學生的學習情感,運用科學的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正向?qū)W習情感。限于篇幅,選取兩個教學實例,以饗讀者。
系統(tǒng)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思維可視
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教授說過,好的教學乃是個體之情感、認識與價值生成相統(tǒng)一的過程??梢姡粋€完整的教學過程應該從創(chuàng)設情境開始,以喚起學生的個體情感為起點,然后由教師系統(tǒng)設計學習活動,構建平臺,讓學生的思維可視,激發(fā)并不斷深化學生的思維,最后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真正價值,讓學習變成學生自我成長的力量,真正學會自主思考,自主學習,最終達到個體生命的自我促進與積極成長。
本文以語文“奇思妙想”單元內(nèi)容為例,包括《天上的街市》《七顆鉆石》《蔚藍的王國》《皇帝的新裝》四篇文章的共同點,即單元主題是:“展開想象翅膀,感受美好情懷”,教學目標是:感悟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懷(美好、真善美等);分析生動的情節(jié)、人物、描寫等,理解聯(lián)想、想象與主旨之間的關系;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思維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望。
一、認識學生的認知起點,讓學生初步感受美好
單元伊始,為了點燃學生創(chuàng)作童話的熱情,明確學生在想象思維方面的學習起點,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我開展了自創(chuàng)童話和撰寫童話分析報告兩個活動。
具體情境如下:“元旦將臨,為了慶祝元旦,展現(xiàn)學校話劇特色,初一年級準備召開‘馳騁想象,感受美好童話展演?,F(xiàn)需要我們?yōu)橥拕〉难莩鰟?chuàng)作童話,必須為原創(chuàng),1 000字左右?!笨吹竭@個活動后,學生的表情是這樣的。
由此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的起點:他們喜歡讀童話,但不愿意創(chuàng)作童話,主要是不知如何發(fā)揮想象來創(chuàng)作童話。學生在有些措手不及中寫下了“童話”的初稿。在他們的童話初稿中,學生的想象思維現(xiàn)狀被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1)童話創(chuàng)作沒有主旨或主旨不明確或低幼化;(2)童話創(chuàng)作想象力不豐富;(3)想象天馬行空,不符合情理,邏輯混亂;(4)童話中沒有描寫細節(jié),情節(jié)不吸引人。
教師都希望學生的想象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于是,我設計了撰寫童話報告的活動:要求學生自讀4篇《安徒生童話》中的故事,從以下方面完成一篇關于童話的分析報告。即:(1)童話中體現(xiàn)了哪些美好愿望?(2)童話借助哪些想象來表達美好愿望?(3)分析童話中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在學生的童話分析報告中,他們重讀了《安徒生童話》的經(jīng)典篇目,能總結出大多數(shù)童話會借助夸張、擬人的手法表達美好愿望,初步感受到了美好,但很少有學生能說清楚童話是如何建立起想象和美好愿望即主題的關系的。
二、深化拓寬學生思維,讓學生經(jīng)歷美好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痹趯W生存有疑問時,我又設計了一個活動,要求他們:認真研讀第六單元的四篇文章,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畫出作者是怎樣建立想象和主題的關系的。
在他們的思維導圖中,可以看到學生的想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能把文章主題與想象聯(lián)系起來,理解了要想讓想象變得有意義,可以通過跌宕起伏、符合邏輯、在現(xiàn)實中能找到影子的情節(jié)及夸張和描寫的手法來實現(xiàn)。這說明學生已經(jīng)能夠讀懂別人的童話了。
讀懂別人是第一步,我還是希望他們能把理解的東西遷移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讓想象實現(xiàn)第一次飛躍,所以寫作篇幅不宜過長,因此,在學完每篇文章后,我會搭配想象思維的片段練習(見表1),讓訓練由易到難,從聯(lián)想開始,在此基礎上展開關于聯(lián)想的畫面,也就是想象。接著,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進行有主題設定的想象練習,然后訓練自主確定主題的想象,最后完成有情節(jié)的想象練習。
從學生的作業(yè)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想象思維在不斷完善,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聯(lián)想想象豐富
能把圓想象成太陽、籃球、珍珠、露珠、紀念章、果實、蘋果、世界、月餅、黑洞、湯圓、象棋、眼睛、戒指、鏡片、舞臺追光等物體。
(2)想象畫面描寫細致
清晨,和暖的陽光照得人懶洋洋的,如同母親溫暖的手,暖融融的,湖面映射出無限柔光,粼粼地閃著微波,仿佛熠熠生輝的寶石,又像無瑕的一面明鏡,水波漾漾地送來潮濕的水汽,打濕了在陽光下透明得仿佛綠翡翠般的樹葉兒,晶瑩地搖搖欲墜地掛在上面,驀地,一只鳥飛起,抖落了幾滴水珠,清脆的歌聲喚醒了一夜的沉睡。
——初一(2)班 趙祎然同學
(3)想象的主題有意義
舞臺上的歌劇演員用依舊投入、飽滿的感情演唱完了最后一個音符,隨著指揮結束的手勢,臺下觀眾們從深深的陶醉中清醒過來,音樂廳內(nèi)靜了一兩秒,隨后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伴著這持續(xù)不斷的掌聲,歌劇演員走到臺前,追光燈那銀白色的光照在演員身上,在她的腳下形成一片明亮的圓形光區(qū),在絳紅色幕布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在觀眾一浪強過一浪的掌聲中,顯得更加熠熠生輝,仿佛一層銀屑,撒在演員的身上和周圍。
——初一(2)班 李秋熠同學
(4)想象的情節(jié)合理,符合邏輯
北邊是地上散著枯敗落葉的森林,南邊則是裝著美食的鐵柵欄,鳥兄弟嘰嘰喳喳地討論,它們的未來何去何從。時光飛逝,鳥兄弟長大了,到了該去拼搏的時候,哥哥帶著一顆勇敢的心沖進蕭瑟的樹林,獨自闖蕩;弟弟帶著一顆貪婪的心沖進鐵柵欄,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它們約定,一年后再相會。不久后,森林慢慢長出了“綠”,漸漸變得生機勃勃,哥哥在這里堅強地生存了下來,安了新家。弟弟在精致的籠子里成了人們天天稱贊的小精靈,吃著精細的食物,但是在哥哥的眼里,它精神萎靡,身材矮小,失去生活的目標。哥哥流著眼淚,看著弟弟自顧自地給人們展示著它的“風采”。它突然覺得弟弟好陌生。
——初一(2)班 姜維曦同學
(5)能借助想象,用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美好愿望
曾經(jīng)我也幻想,
在未來的一天,
裝滿快樂的籮筐。
曾經(jīng)我也幻想,
一切都會運轉(zhuǎn)在劃分的圖紙里,
由你我書寫。
曾經(jīng)在海邊孤單翹望,
在風中悠閑漫步,
希望那片云帶走憂傷。
沏上,一杯咖啡,
續(xù)寫,一次情緣,
為自己織夢。
飲盡,苦澀的咖啡,
沉淀著,我的幻想。
——初一(5)班 趙宿宇同學
三、讓思維變成習慣,打開腦洞,見證屬于自己的美好
二度創(chuàng)作童話的時機終于成熟,我先讓學生找到四篇文章的共性,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制定出完整的童話評價標準。
在這個標準的指導之下,每個學生完成了童話創(chuàng)作的終稿。之后,我將學生的作品編輯成冊,有的是在原有初稿的基礎上修改的,有的是重新構思,完成了一篇新的童話。在他們的想象王國中,我們可以看到跨越時空的經(jīng)歷,看到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看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心中的美好愿望,有的是那么遙不可及,有的卻唾手可得。
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學生也不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你藏著一場夢,一個大道理,將它悄悄地書寫在童話里。這時,你發(fā)現(xiàn)童話早已不是媽媽張口朗讀的時候的那個樣子,只有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才能將這場夢做到天亮。
童話不只是給兒童看的,更是給成年人看的,它們是想告訴人們,是想呼喚人性的真善美,是想讓奔波在現(xiàn)實中的人們看到,一個理想的世界,正如懵懂的小孩子一樣,天真、活潑、純潔、充滿希望。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找回了一些童年的感覺,也找回了我生活中想象和幽默的靈感。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可視,我系統(tǒng)設計了一系列學習活動(見圖1),從學生過程性和終結性學習成果方面認識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和變化。
當學生沉浸在自己的童話中時,作為教師,我更沉浸在他們創(chuàng)作童話的過程中,因為那是一段經(jīng)歷美好的過程。
課題合作研究者:陳燦、白云霞、張玉梅、張海英、李煥聰、趙時藝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