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戀
《中國譯學史》原名為《中國譯學理論史稿》,由陳??到淌谟?992年編纂,上海外語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又修訂出版,并在2002年教育部第三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上獲得語言學著作類三等獎。2010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國譯學史》為名將其收入學術界很有影響的《專題史系列叢書》中并出版發(fā)行。其結構上沒有什么改動,只是內容上有所修訂補充。該書可以說是我國第一本譯學理論專題史,不僅為翻譯學習者提供了翻譯理論的基本知識和線索,而且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及翻譯學的跨學科交流奠定了基礎,在譯學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意義。
《中國譯學史》全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引言”、四個主體章節(jié)、“余話”、“翻譯論文參考篇目”、“初稿緒”、“后記一”、“后記二”。主體部分為按歷史發(fā)展的順序編排的四個章節(jié):“古代譯論”、“晚清民初的譯論”、“民國時期的譯論”、“新中國成立后的譯論”。涵蓋翻譯理論的內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翻譯的社會功用等。這四個章節(jié)都主要以描述和談論該時期內著名譯論者的翻譯思想和譯學主張為線索,間或對一些有共性的譯論綜合談論,譬如“少數民族零星譯論”,但為數較少。每章最后附帶“章末片談”,是作者對該時期譯論的總結。
本書是一本挖掘的比較深的翻譯史著作。例如大多數人談到翻譯史時總是從支謙的《句法經序》說起,但本書竟然從孔子的言論中找到了相關話語,“名從主人,物從中國”從周作人談論譯名音譯一直到我們今天都是音譯外國人名地名的原則,卻很少人提及此句出自孔子之口,而作者是一名研究文學史的專家,對史料的源頭敏感,因而提及,這對學習翻譯理論和研究譯學史的人是有啟發(fā)意義的。此外,他還深挖了不少直到當時仍被大多數翻譯史研究者所忽略的人物和論述,例如關于支謙的“文質”主張,大多數人認為其僅反應了“質”派的譯學觀點,而作者從《中國佛教史》找出“文”派的角色。書中關于此類挖掘人物思想和譯論本質的例子并不止以上這些,這一切都說明了作者關于譯論文章的大量閱讀,以及對我國古代譯論的深入思考。
該書對中國譯學發(fā)展脈絡有一個清晰的梳理,各部分連貫有條理。在“引言”中作者談到本書的具體寫法時指出他選擇現在這種寫法的原因;再者,此種寫法為作者的專長。事實證明,作者確實按此種寫法將全文的脈絡拿捏得很好,作者采集了豐富的資料信息,并把重要譯論者論述得比較詳盡。首先,作者按照歷史發(fā)展的順序將全書分成了四個歷史時期,在未看書之前我們就能清晰的看出各個時期可能的特色,讀罷全書,我們便更是清楚作者這樣劃分的原因了,因為我們能對每個章節(jié)提煉出它的特色。另外,在各個章節(jié)之間以及章節(jié)內部作者都不只是簡單的羅列。例如第一章,作者從支謙、道安的“質”派到鳩摩羅什“文”派思想的提出,最后到慧遠的“厥中之論”,這是一個從矛盾到矛盾解決的過程。第二章中作者開篇就當時的時代背景,第三章和第二章緊密相連,其中所談譯論是第二章中的傳承和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選取重要譯論者的時候是經過精心思考的,內容布局也是精心策劃過的,使讀者對中國譯論發(fā)展史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另外,本書敘述很全面,涉及翻譯范圍很廣。作者從春秋戰(zhàn)國的孔子一直講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跨越時間范圍之大在最初版出版之時為很少類似的翻譯史所能比擬,在那之前的有馬祖毅的《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僅寫了中國古代到“五四”以前部分。另外,這本書不僅包括翻譯理論還包括翻譯史,而此前的著作要么只含有翻譯史,要么既涵翻譯理論又涵翻譯史或僅涵翻譯理論,總之敘述沒有此本書全面。此外,還有學者指出,“本書設專節(jié)論述的譯論研究者就有65人,另外提到的還有188人?!鼻覍Ω鱾€譯論者譯論的評述“有史有論”,作者通過大范圍的史料考證,不僅對我們熟知的譯論者的譯論作了分析和概括,而且對很多我們不熟悉的譯論者的譯論做了探索和總結。不失為一部全面的譯學著作,為翻譯學者展現一幅全面而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譯學史畫卷。
然而,作者作為一個研究文學史出生的文學博士,在寫出以上優(yōu)勢的同時,必然會有一些令當下翻譯研究者不會茍同之處。譬如文中作者說,很多史料中的譯論和譯論者知道直到當時都被大多數人忽略或鮮有提及,而卻被作為史學家的作者所論及,這讓人想到這些譯論的啟發(fā)性的同時必然會懷疑它們的可信性及實用性。另外,專業(yè)問題的討論也遭到過人們的質疑,譬如趙秀明指出,“《史稿》對于傳統(tǒng)譯論中直譯與意譯這樣重大的課題缺乏明確的認識,因而結論茫然?!标P于各章節(jié)內部的條理,如上所述,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但是也有作者作為一個文學史學家容易忽略的專業(yè)性疏漏,如第一章講了兩次翻譯高潮,都是關于宗教的,但作者“卻并沒有將古代佛教僧侶的翻譯活動和近代傳教士進行比較和綜合論述?!?/p>
總之,《中國譯學史》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翻譯理論的情況,將歷史上重要譯論者的論述分析的比較詳細而深刻,而且書中大多數觀點都以史料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覺得可信而且韻味無窮,好似在漫游于從古至今的譯論者及其言論之間,聆聽他們的觀點和教誨。作為第一本譯學理論專題史,它將必定能為中國的翻譯學習者及譯論研究者提供一個扎實的材料基礎和清晰的理論框架,也能作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史料基礎以及推動我國翻譯學的跨學科交流。而且在它的帶領下,中國譯學和翻譯事業(yè)定能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官琴.《中國譯學理論史稿》評述[J].文學教育,2011.
[2]秦嵐,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J].華西語文學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