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玲
魯迅先生的作品一般都比較深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象征性,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導致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低。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應該轉變原有的教學方法,找到更多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魯迅作品的內涵與思想,逐步提升學生對魯迅作品的認識,最終達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為學生今后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給予學生科學的分析方法指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魯迅文章表達的情感,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讓魯迅作品的魅力得以弘揚。
一、抓住先生文章的主題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魯迅文章時應該抓住文章的主題,從文章內容入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結構,增強學生對整篇文章的認識水平。但是對于大多數高中生來說,魯迅文章的理解難度比較大,從語言風格到文章的內涵思想,學生無法體會到作者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增加了他們的學習困惑,影響到他們在課堂上參與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比如魯迅的《祝?!肪陀孟榱稚┑男蜗笙蚴廊私衣斗饨ㄉ鐣穆浜?、腐朽,是那樣的時代塑造了祥林嫂這樣的婦女,她們不僅要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還要受剝削階級的迫害,甚至被“柳媽”這樣的人“吃”。教師在介紹這部作品時要從人物的實際經歷入手,讓學生對祥林嫂產生同情,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面對封建社會下其他小人的恐嚇和指點,祥林嫂雖然用自己的血汗錢捐了廟里的門檻,但是終究還是被魯四老爺所不恥,導致祥林嫂的地位一落千丈,最終落得個精神崩潰而死的結局。通過這樣深刻的挖掘,學生能夠認識到文中所表達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當前平等、幸福社會的來之不易,體會到文章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封建社會“吃人”現象的批判,也體會魯迅對平民大眾疾苦的關心,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平。
二、理解先生文章的思想
魯迅作為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家,他的作品內容深邃。對于高中生來說,由于他們自身的經歷有限,對社會認識不足,再加上自身文學知識儲備量較少,在閱讀魯迅文章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在這樣的狀況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讓學生在了解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后,體會到魯迅表達的思想情感,增強他們的感悟力和分析力,為今后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比如教師為學生講解《孔乙己》這篇文章時,首先可以從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孔乙己是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從這一裝束可以看出他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卻是一個自恃清高的讀書人。“他身材高大,臉色青白”,可以看出他生活比較貧困,是因為營養(yǎng)不良而產生的這種面相。通過全文分析可以看出孔乙己雖是一個讀書人,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導致這樣的秀才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而從那些與孔乙己說笑的人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生活狀態(tài)麻木,缺乏應有的同情心。通過這樣一種病態(tài)社會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民眾生活的不易和社會落后的根源。
三、感受先生文章的情感
魯迅的文章主張“立人”,他認為只有通過思想上的啟蒙和社會的變革才能改變當時社會的落后狀態(tài)。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通常會呈現出一種“個性化”,希望激發(fā)人們的自由意識,在精神上能夠獨立,讓人們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社會建設的力量,面對壓迫和戰(zhàn)爭時奮起反抗,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這種愛國情懷、這種反抗意識要讓學生深入體會。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要讓學生逐句來分析文章的含義,尤其是“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話,值得學生深思:為何魯迅會在文章中這樣寫,他的目的是什么?學生通過這樣的思考能夠更仔細地閱讀整篇文章,認識到當時社會中抗爭的重要性,只有像劉和珍那樣用一腔熱血來熱愛自己的國家,才可以讓整個民族更好的發(fā)展,才能推翻當時黑暗社會的統(tǒng)治者,才能激發(fā)整個民族的斗志,拿起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國家的利益。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魯迅的文章時,應該從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魯迅的人生經歷,同時還要了解其所處的社會,從而提升學生對魯迅作品的認識。在引導學生學習魯迅文章時,教師首先要從文章的主題入手,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從更深角度來分析,體會到魯迅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封建禮教的憎惡。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傳達出向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八灘中學(22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