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語言、思想方式、價值觀, 亦或是文化取向與社會規(guī)范,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存在差異的。這些差異使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很難相互理解。因此, 在跨文化交流中, 一定會出現(xiàn)沖突現(xiàn)象。中西方人在思想上是存在差異的, 例如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 曲線思維和線性思維;直覺經驗思維和邏輯推理思維。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 人們的思維是開放的, 所以一定要解決好中西方思維的差異。
關鍵詞:跨文化;思想;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1
西方文化的最好代表是自反能力,而中國文化則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保守主義。思維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必然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特點。不同民族的人在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選擇,中國人和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在于他們的大腦和生理功能的差異,而是由宗教信仰、價值觀等社會因素所影響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因此,他們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和道德觀等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掌握, 有助于避免和解決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而且對促進國際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跨文化交流和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是文化與語言溝通的橋梁,作為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思維方式和人文文化是相互補充的。思維模式是一座橋梁。這種思維模式使人在處理問題時都有很大的主觀傾向或個人色彩,因此,一些信仰會直接支配他們的行為。當然,有些錯誤的思維模式會嚴重影響跨文化交際。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以人為主導的, 長期積累就形成了漢族思維方式。西方文化是客觀的, 以自然為標準, 特別注重對自然事物的觀察與研究。主觀思維和客觀思維反應在了跨文化交流上。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或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它也指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流。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的異同
(一)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
整體性是中國思維方式最突出的特點。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強調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把握,而忽視個體分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然與人的統(tǒng)一”。儒家認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所有的事情都是為我準備的。我審視我的行為和我的誠實,這是最大的幸福?!?道家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除此之外, 中華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強調集體和整個世界作為一個共同體。整體思維要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兩方相互沖突,一方必須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甚至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家庭乃至社會集團的利益和意愿。因此,中國人注重整體性的思考,從整體到局部。
西方哲學思維追求自然知識的認識,強調自然與人的分離。他們認為主體和客體是不同的,側重于真實的證據(jù)和知識的查詢,從個體思維出發(fā)。 西方傳統(tǒng)思想總是在尋求與世界的對抗。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模式,強調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強調用邏輯和非矛盾的觀點來處理和分析問題。這種思想來源于古希臘哲學。在近代,笛卡兒等人明確表示“我思故我在”。在這種主導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民通過個人努力和斗爭來爭取自己的成功,從而推動社會發(fā)展。沒有個人發(fā)展,就沒有社會發(fā)展,也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他們處理每件事都是從局部性到整體性,從特殊性到一般性。相反,西方人首先強調個體效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過分強調個人這種思維使得親屬關系弱,人際關系冷漠,缺乏必要的溝通。
(二)曲線思維和線性思維。
思維方式是文化和語言溝通的橋梁。中國人表達方式是委婉, 含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模式的主要不足是模糊思維。要改革傳統(tǒng)思維方式,首先要改變模糊思維。模糊思維是由整體思維的基本模式決定的,或者說模糊是整體思維的具體表現(xiàn)。這種模糊性的主要表現(xiàn)包括:含蓄、婉轉、表達情感時的間接性。在交流過程中, 中國的委婉和模糊給人以“話中有話”的感覺。
由于在東方和西方的思想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同。西方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提倡人本主義理論,他們以人為中心,在語言中隱含的意義很簡單。他們尊重個人的個性和價值的物質利益。在語言表達方面,西方人講得坦率而明確,往往直接指向重點。
(三)直覺經驗思維和邏輯推理思維。
意象思維是指分析、綜合、加工和記憶的心理過程,是在頭腦中形成新的圖像。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直覺來探尋自然的秘密。老子認為道可以表示為不是永恒的道。有具體思維的中國人只滿足于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征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來認知事物的這種方法。他們強調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和實踐的可重復性,并認為反復去學習和觀察是件快樂的事。古代中國人應用了實踐的概念。中國人的思維趨于具體化,無論口頭或書面。象形文字的應用開拓了中國意象思維。中國人用具體的視覺詞匯來表達虛擬概念。
西方人以理性思維開始,以追求本體為目的純知識與純語言分析方法。古希臘哲學家把事物的本質看作是最終的學習目標。因此,在他們的觀點中,理性因素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他們注重事物的本質,而意向往往是不重要的。
三、結論
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它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它隨政治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 在跨文化交際中,它也是開放的。我們需要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以及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思維模式、世界觀、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同時,要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消除文化沖突造成的沖突,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充分了解中西思維方式的文化差異,有利于正確分析、比較和識別外來文化從而吸收精華,消除渣滓。這有利于吸收、整合和實現(xiàn)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巨大飛躍, 成功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運用跨文化管理方法,分析系統(tǒng)環(huán)境、動態(tài)機制和抵抗機制,以糾正不同的價值觀。 有時,你需要選擇一樣而放棄另一樣, 有時, 你需要平衡二者。我們需要注意思維方法并遵循溝通規(guī)則。尊重是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基礎。在滿足原則的前提下,我們要保持自己的個性,尊重對方,承認差異的合理性,容忍和接受不同的意見。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3]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4]劉敏. 語言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D].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 2001.
作者簡介: 王芳(1991),性別: 女,民族: 漢,籍貫: 黑龍江省,學歷: 碩士 長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 英語語言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