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應用性民俗藝術圖像,祝壽圖像的意象構成和主題意涵的傳達方面也會體現(xiàn)出功能性的吉祥心理訴求,這又往往會受制于壽主的社會地位和等級意識。在傳統(tǒng)社會中,同樣作為統(tǒng)治階層重要組成部分的仕宦階層們,其祝壽圖像在主題構成、寓意表達等方面亦有著相應的范式,以及諸如“官運亨通”“貴壽無極”等方面的俗信意涵。壽官題材的祝壽圖像亦可視為探討傳統(tǒng)等級社會中祝壽心理和民俗藝術的有益視角。
關鍵詞:祝壽圖像;仕宦階層;官運;貴壽;圖像嘉許
[項目基金:本文為教育部項目《民俗藝術視角下的祝壽圖像研究》(課題號:14YJC760007)和安徽大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計劃項目:《安徽省民間美術教學實踐》成果之一。]
在我國的傳統(tǒng)社會中,同樣作為統(tǒng)治階層的組成部分,壽君王和壽官的祝壽圖像在文化應用和主題構成、寓意表達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較之應用于帝王、元首的祝壽圖像,壽仕宦階層的祝壽圖像就沒有那么等級森嚴,但也有一定的表達范式,而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而在內(nèi)涵和祈愿心理方面,用于仕宦階層的祝壽圖像背后亦潛含著這一階層的審美意識和主體訴求。本文正是基于表達范式和文化意蘊的考量,來探討仕宦階層祝壽圖像創(chuàng)作與應用的基本規(guī)律,力求揭示隱含于其中的民俗心理。
一、對“官運”和“貴壽”的訴求
用于壽官的祝壽圖像,其主題寓意和意象元素多是基于對壽主“官運亨通”和“貴壽無極”的祝愿。因此,在題材應用方面主要是群仙祝壽、郭子儀、仙鶴、綬帶鳥、鹿、牡丹、桂樹等意象符號。這些意象除了能展示生活情趣之外,亦能與官宦之家祈求仕途得意、長壽富貴等意愿相契合。在壽官的祝壽圖像中,鶴、鹿等祥禽瑞獸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符號。比如,鶴作為一種祝壽符號,在表現(xiàn)對官宦的祝壽圖像中應用廣泛,而且經(jīng)常與老壽星、蒼松一起出現(xiàn)。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文官朝服的補子中,鶴被視為“一品鳥”,為官居一品的朝臣補子上的標示性符號。壽官時繪制鶴形象,其祝頌壽主官場上“官升一品”“步步高升”的功利性寓意明顯。在傳統(tǒng)的吉祥觀念中,鶴為祥禽瑞鳥,是仙話傳說中仙人飛乘時的坐騎,除了長壽寓意外,還作為富貴和祥瑞的征象,而且,人們經(jīng)常用“鶴鳴之士”來形容品行高潔的文士與君子,因此,壽官中的鶴圖像,含有對壽主官運亨通、壽齡無邊和品節(jié)高尚等多重寓意。典型祝壽圖像如《百鶴圖》,圖中以一百只鶴表達,則是表達對壽主“壽至期頤”的祝愿。
在仕宦階層的祝壽圖像中,鹿也因為其特殊的文化寓意而成為祝壽的典型符號?!端螘し鹬尽份d:“鹿為純善祿獸,王者孝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亦見?!笨梢?,在政治神學中,白鹿是長壽的瑞獸,亦是政治清明的吉祥瑞應。用于壽官的圖像中,鹿的意義則更為豐富,除了長壽的基本寓意之外,因鹿與“祿”諧音,所以經(jīng)常是俸祿、官祿的喻指。同時,鹿的形象深受官吏和士紳階層的喜愛,常見的壽文化符號和鹿的結合還常被寓意“榮華富貴萬萬年”??梢?,在等級社會的文化視野中,鹿被賦予了長壽和官祿的雙重寓意與價值取向。明人郡丞劉長梧壽慶時,李日華送了一幅張平山的《白鹿圖》為壽禮,并在《味水軒日記》中寫道:“劉中丞石閭公以二月朔日誕辰,余檢畫笥中有張平山畫白鹿一幀,筆氣雄健如生,因作白鹿歌書其上方,將以為壽?!倍宜€題《白鹿歌》賀壽:“五峰老人云氣濃,幽花細草春蒙茸。深巖忽出仙人馭,雪毳紛披紫靄重。朝餐摩霄戛漢蓊郁栝檜之古葉,暮飲傾崖倒峽奔激溪壑之飛淙。交枝雙角峙長戟,灑淅寸尾搖松風。四蹄碎踏芝泥融,時有鸞鶴參其蹤。嗟吁白鹿來何從,遠躐太華超衡嵩。玉龍沙邊毓真輔,掌握風雨開蒙鴻。保厘南國分陜寄,七十二城和氣中。貔貅閑臥鼙鼓息,牛犢遍野犁鋤功。鹿銜瑞草金五色,指授玉兔加高春。煉成真丹兼壽國,南極正照蓬萊宮。鹿聞此語欲騰越,生絹八尺留其容。嗟吁之筆安足數(shù),行向麒麟貌我公①?!痹娭虚_頭在詩人氤氳氣象下,把白鹿的神奇、仙氣和高貴做了刻意的渲染與附會,其中還點綴有鸞鳥、鶴、靈芝、玉兔、南極老人星和蓬萊仙境等寓意長壽的意象,并把對于中丞大人的壽誕和壽國等祝愿有機結合。
除鶴、鹿等祝壽符號外,《群仙祝壽圖》作為人物主題的祝壽圖像也經(jīng)常應用在壽官與官宦家的女壽場合。群仙祝壽的故事實際上是源自于古老的神話傳說,相傳農(nóng)歷三月三是西王母生日,每逢這一天,各路神仙紛紛趕赴瑤池(如麻姑、南極仙翁等),專程向西王母祝壽,并向上各自的壽禮。《群仙祝壽圖》圖像元素很豐富,除各路神仙外還有仙桃、寶瓶,以及“八仙”的法器(也稱“暗八仙”)等。群仙祝壽實際上是帶有等級觀念的,正如反映宋代宮廷祝壽的《閬苑女仙圖》《醉王母圖》等,都為上流社會祝壽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xiàn),充滿富貴華麗的文化氣息。明清以后,《群仙祝壽圖》也逐漸應用于士紳階層和民間,從而真正移入到了尋常百姓之家。
用于壽官的植物類祝壽圖像中,桂樹是常見的意象,寓意富貴。其寓意主要取自五代竇燕山(禹鈞)“五子登科”的典故,馮道有詩贊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桂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逼渌糜趬酃俚闹黝}還有《耄耋富貴圖》《白頭富貴圖》《綬帶牡丹圖》《海屋添籌圖》《松石圖》《松鹿圖》《松鶴圖》等。這些圖像都把長壽寓意和富貴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李世倬的十開冊頁《耄耋高官圖》,寓意更為直白淺露。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官員有文、武官員之分,應用于文武官員的祝壽圖像,其意象構成模式也會有一定的變化。一般來說,武官與文官祝壽時應用的祥禽、瑞獸類意象會略有區(qū)別,但并不嚴格。例如,壽武官的意象多以獸、鹿(祿)為主;文官祝壽意象中,除了常見的南極壽星等常規(guī)意象外,其他更多的是禽鳥(尤其是仙鶴)、梅蘭竹菊等文氣十足的意象元素。而且,文官題材的祝壽圖在壽官題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那些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宦,壽慶時選擇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絕非僅僅是單純故作清高之舉,更體現(xiàn)出文官階層的人格標榜以及對清雅生活的向往。再如,南宋畫家馬遠的《松壽圖》便是如此。此圖為馬遠奉寧宗之命為王都提舉所繪制。在這幅畫中,描繪了壽主本人閑坐于平石之上,悠然遠望,神情悠閑,若有所思。長者的旁側立有抱琴侍童。山頂象征長壽的蒼松挺拔,山腰亦有勁松緣壁盤郁斜出,遠近山峰相映,形象地傳達出“如松柏之壽”“如嵩山之祿”之意。
二、表達“圖其形貌”的嘉許
明太祖朱元璋說:“賢才,國之寶也。”在封建社會,對于功臣的嘉獎除了賜官封賞之外,往往還會——紀其功業(yè),嘉其美名,圖其形貌,作為旌表?!稘h書·蘇武傳》記載:“宣帝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凡十一人于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惫Τ紓冃蜗蟊粓D繪于麒麟閣的行為,是西漢統(tǒng)治者對于蘇武等忠臣死節(jié)之士的特殊嘉獎,有籠絡人心的政治用意。除了唐王朝在“凌煙閣”等帶有紀念堂之類的地方來供奉功臣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畫堂”的傳統(tǒng),《孔子家語·觀周篇》云:“孔子至周,觀乎明堂,睹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依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笨梢姡沁@種“成教化,助人倫”,人物畫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育意義,對于封建社會中功臣孝子們作為祝壽圖像的意象構成元素都具有直接的影響。而這種來自于最高統(tǒng)治階層對于人臣功業(yè)的嘉許,也就成為后世壽官主題中常見的思維定勢。
總體看來,仕宦階層祝壽圖像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祝福長壽、富貴和頌德幾個方面。正如《莊子·至樂》篇中所言:“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②。”從對人物畫的梳理看,明清以來,壽官題材人物畫選用較多的是以郭子儀壽誕故事為主題的《滿堂笏》,表達官宦階層對于功名、德行和長壽的向往,也是官宦們追求“全福全壽”的心理體現(xiàn)。郭子儀因為平定安史之亂時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先后被朝廷封為中書令和汾陽郡王。世人多隆其功業(yè),頌其德行,并附會其很多傳說,加之他多子、多福、多壽,因此,常常成為一種人生、功業(yè)、家庭和長壽集于一體的理想人生化身,也是世俗生活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豆觾x慶壽圖》便是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藍本”,亦可謂是壽誕之日“圖其形貌”的方式了。各種以郭子儀為主題的祝壽圖像以繪畫、雕刻、木版畫、漆畫、刺繡、剪紙等不同載體出現(xiàn)。目前,能看到的繪畫作品中技法出眾的早期作品,要數(shù)明代宮廷畫家石銳所創(chuàng)作的《汾陽王郭子儀七十壽慶圖》了。在木雕中,安徽黟縣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郭子儀壽慶》也很有代表性。作品反映了功高德劭的郭子儀七十大壽時,唐肅宗李亨攜滿朝文武眾大臣親自登門賀壽的情景,這種來自君主的嘉許和恩榮,一般大臣是難以想象的。作為人臣,郭子儀可謂備極壽俗禮遇之尊榮,而這也正是其后的官宦們壽慶之時所渴望的禮遇。人們喜愛在壽官時創(chuàng)作這類題材,應該是源于對于建立卓越功勛老臣的厚愛和敬重。同時,就個體家庭和家族來說,郭子儀七子八婿“滿床笏”的大家庭盛況,是封建時代最令仕宦階層,乃至普通庶民向往的家族恩榮。同一題材的祝壽圖像還有很多。例如,安徽省博物院就收藏一件雕飾《郭子儀上壽》額枋通景圖的徽州磚雕,夸張地刻畫出郭子儀的兒孫100余人,作品雕刻手法多樣,內(nèi)容極為繁復。這一主題貼近官宦人家的心理,也更符合大多數(shù)渴望富貴之人的家庭幸福觀。而且,這一心理恰恰也是封建社會中官本位觀念在民俗藝術中的體現(xiàn)。另外,像民間的門畫和鳳陽鳳畫中的《攜(帶)子上朝》也是祝壽圖像的一種衍化,皆是《郭子儀慶壽》之類題材的“改裝版”。郭子儀晚年與七子八婿同列朝班,幼子郭璦還成為肅宗李亨的駙馬,高壽又位高權重的郭子儀遠非普通人臣所能比肩。其實,像《郭子儀壽慶圖》這類既有真實歷史依據(jù),又帶有演義性質的祝壽圖,之所以能夠得到統(tǒng)治者贊頌和推廣,實際上亦含有立德樹人的政治性動機,以及對于忠君思想的宣揚,有助于籠絡人才,穩(wěn)固君王的統(tǒng)治。另外,統(tǒng)治階層也可以借壽慶活動來安撫和籠絡重臣,再如,李鴻章七十壽慶時,慈禧賜與題識“調鼎凝重”的匾額和“棟梁華夏資良輔,帶礪河山賜大年”的對聯(lián);光緒皇帝則賜予“鈞衡篤佑”的匾額和“圭袞恩榮方號望,鼎鐘勛勚富文年”的楹聯(lián)。對于人臣來說,這種來自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特殊壽禮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三、象征顯宦的壽老人和頌德祈壽的意涵
宋代以來,壽官題材的人物意象有“商山四皓”“香山九老”“睢陽五老”等,他們?yōu)槟旮叩论康馁t達之士,俱為海內(nèi)人望,高風素節(jié),映照千古,而且晚年能清心守道,功成不居,成為文人士大夫塑造自我人格和個人操守的理想典范和精神楷模。這些祝壽圖像主要在官宦和士紳階層祝壽場合流行。特別是那些告老還鄉(xiāng)或淡意仕途的退隱官員,他們還歸鄉(xiāng)里后,“以介眉壽,以娛尊親,以招親朋,以睦鄰里”。在安土重遷、葉落歸根的傳統(tǒng)觀念中,這里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溫厚而知足的桑榆情、士子心。辛棄疾的《水龍吟》詞:“為賦水龍吟。薌林侍郎向公告老所居,高宗皇帝御書所賜名也,與盤園相并云:‘斷崖千丈孤松,掛冠更在松高處。平生袖手,故應休矣,功名良苦。笑指兒曹,人間醉夢,莫嗔驚妝。問黃金余幾,旁人欲說,田園計、君推去。嘆息薌林舊隱,對先生、竹窗松戶。一花一草,一觴一詠,風流杖屨。野馬塵埃,扶搖下視,蒼然如許。恨當年、九老圖中,忘卻畫、盤園路?!庇纱丝梢韵胍?,很多致仕官員們在壽誕時渴望被頌德祈壽的心聲。李日華的《味水軒日記》第五卷中亦有:“項孟璜乞詩畫,壽其岳陸澹園水部。余為寫《松泉芝鶴圖》,而系以一律云:‘雨浥金芝滿石陘,松泉一派濕青冥。入云遍試朱藤杖,涉澗俄逢白玉扃。香案侍宸曾抱犢,關門迎氣或傳經(jīng)。漢廷簪笏如天上,只有東方是歲星。③” 詩中以“漢廷簪笏”來指代身居廟堂之上的壽者。明人程敏正在《壽致仕周二令先生(先外母夫人之弟所著有澹然藁壽八十矣)》:“雙瞳如月鬢如絲,林壑爭迎海鶴姿。釀秫仙來長對酒,哦松人老只躭詩。渭濱尚父同髙壽,洛下耆英會盛時。一曲長生千歲祝,才情深愧郢中詞④。”另外,據(jù)《天水冰山錄》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時,其家藏的繪畫就有《三星拱壽圖》《八仙慶壽圖》《麻姑獻壽圖》《太乙賜福圖》《英雄不老圖》等⑤。
和文士祝壽題材難以區(qū)分的,還有那些以山水作壽的祝壽圖像,圖中常出現(xiàn)忘情山水,賞玩泉石風月,聽松望云的超邁之士為點景人物。主要隱喻那些超越功名利祿,擺脫官場羈絆,向往退隱生活的悠閑與自得的壽者。對于退仕的官員來說,這類祝壽圖像背后可能還隱含著退讓避禍的機心。值得注意的是,祝壽圖像中能夠折射出政治、社會、禮法和制度的諸多信息,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出身、門第和權力等對于民俗藝術的影響。其實,就壽官類祝壽圖像的社會功用來看,其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作為祝壽風俗的載體,也是聯(lián)絡上級官宦或僚屬之間感情的理想“工具”,是下屬向上級行使雅賄的慣常方式。
這其中潛含著官宦的內(nèi)在心理,反映出官場世態(tài)。南宋權臣賈似道:“每歲八月八日生辰,四方善頌者以數(shù)百計。悉俾翹館譽考,以第甲乙,一時傳頌,為之紙貴,然皆諂詞囈語耳⑥?!?正是因為如此,諂媚和阿諛意識充斥于壽帝王、壽官祝壽圖像中,其意象構成帶有特權階層的等級意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性和精神性表達。
四、結 語
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等級、社會身份和文化層次等方面的差異與影響,用于仕宦階層的祝壽圖像在主題構成、范式表達、審美意趣和主體訴求等方面,與壽君王和壽普通庶民的祝壽圖像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仕宦階層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層次,而諸如“官運亨通”“貴壽無極”等方面的祝愿,以及封建社會制度下皇權意識對于壽官題材祝壽圖像的滲透等因素,皆成為考察和探究該圖像構成的重要線索,這無疑是研究這類祝壽圖像不可忽視的內(nèi)在心理要素和文化誘因之所在。
注釋:
①②[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513,330.
③上海書店影印.諸子集成[M].上海:上海書店,1986:109.
④《欽定四庫全書》程敏正《篁墩文集·卷八十八》。
⑤王樹村.中國民間年畫史論集[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1:73,74.
⑥[南宋]周密.齊東野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6:219.
作者簡介:
程波濤,男,安徽利辛人,博士,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民俗藝術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