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特有的非物質性,需要由傳承人來實現文化遺產的實踐與傳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 “‘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的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 ”[1]。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2]中國的“非遺”保護實踐強調保護非遺的生命力,也就是要確?!胺沁z”的實踐和傳承,因此保護的主題是“非遺”的持有人即傳承人。
截止到 2015年底,文化部命名了 1986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代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與傳承的最高水平。 2013年起,文化部陸續(xù)對 31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工作, 2015年又啟動了新一輪搶救性記錄工程。此項記錄工作的重點在于依托非遺學及口述史學、影像人類學、文獻學、檔案學、電影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術基礎與手段,收集與傳承人相關的各類文獻,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訪談,盡量完整、全面地為非遺項目保存資料,并在傳承人尚能夠進行非遺實踐和教學之時,以錄像、錄音、拍照的方式記錄他們的實踐和教學。同時,對收集和記錄所得文獻進行整理編目,便于未來的學術和傳播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口述訪談、項目實踐過程、傳承教學過程的記錄是影像保護的關鍵。
一、口述史訪談
口述史作為人類最早的信息載體,每個民族都有幾千年的應用,《荷馬史詩》《論語》,甚至佛經,都是由口述整理成紙質文本的。但是口述史作為獨立的學科,應該是由內文斯( Allan Nevins)教授 20世紀 40年代末在哥倫比亞大學創(chuàng)立的。美國學者唐納德 ·里奇 (Donald A·Richie)認為:口述史訪談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人,向受訪人提出問題,并且以錄音和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 [3]。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是杰出的文化實踐者和創(chuàng)造者,擁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闡釋權,在記錄工作中他們應得到充分的尊重,成為工作過程和成果呈現的核心人物,因此口述史訪談在此次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非常重要。
口述史訪談工作團隊要收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熟悉傳承人所屬項目的歷史源流、發(fā)展變遷及傳承情況,初步編寫傳承人年表、傳承譜系表及訪談提綱。以傳承人年表為訪談主體脈絡,將重大事件、關鍵人物及重要作品等設為時間節(jié)點,圍繞這些時間節(jié)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訪談問題,精心安排訪談過程。
尊重受訪人意愿,并考慮受訪人的年齡、生活習慣及身體狀況,合理安排訪談頻次。訪談地點應選擇受訪人熟悉的環(huán)境,如受訪人的家中、工作場所等,以保證其在較為放松、舒適的狀態(tài)下進行講述。整個口述史訪談應分多次進行,每次訪談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兩小時以內。為保證口述記錄內容的完整性及豐富性,訪談總時長不宜過短,一般應不低于五小時。
訪談結束以后需要將口述史訪談的內容轉錄、校對、編輯,做成口述文字稿。首先是以速記方式對口述史訪談錄音進行文稿轉錄,速記稿內容應與口述逐句對應,不做任何潤色與修飾。其次采訪人對速記稿進行校對、編輯,對于訪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專業(yè)術語等專有名詞應一一核對;在語言轉錄為文字過程中,出現語義不完整的情況,用加括號的方式做適當補充。然后按訪談的時間順序,將速記稿合并成一篇完整的口述文字稿。最后由采訪人、項目負責人、受訪人三者審核口述文字稿內容。如存在錯誤和遺漏,需安排補訪。受訪人對文字稿認可,則在紙質文本上簽字確認;如果有不予(或暫時不予)公布的部分,則在紙質文本上標記。
在口述文字稿完成以后,將所錄制的影像資料剪輯成口述片,口述片是對傳承人口述史訪談的完整呈現。每一次訪談應該單獨剪輯成一個口述片,并需保留訪談開始時對訪談時間、地點、受訪人、采訪人的介紹。這樣得到的便是同時擁有錄音、錄影和文字三種形式的傳承人親歷、親聞的歷史,這樣的記錄有無可替代的價值。這既是個人生命史的完整記錄,也包括“非遺”項目的口述傳統(tǒng),為未來留下一份完整客觀的口述史料。
二、項目實踐
用影像來記錄傳承人對非遺項目的實踐,所能發(fā)掘和記錄的信息量遠高于文字和圖片,是目前為止最能捕捉與體現“非遺”項目中非物質性的記錄方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踐的影像記錄,是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以學術為導向,首先保證學術研究及“非遺”傳承的需要,確保記錄工作的完整性、真實性、系統(tǒng)性,盡量多地積累原始素材。記錄工作應以客觀觀察式拍攝為主,全面記錄,避免任何的斷章取義。
環(huán)境和背景是“非遺”項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可能在特定的民俗背景和文化空間中拍攝實踐。劉魁立先生說:“對具體文化事象的保護,要尊重其內在的豐富性和生命特點。不但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觀,更要注意它們所依賴、所因應的構造性環(huán)境。不僅要重視這份遺產靜態(tài)的成就,尤其要關注各種事項的存在方式和存在過程” [4]。因此在項目實踐的影像記錄工作中,同期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錄音師不僅要錄制表演類項目的聲音,也應重視操作類項目的同期錄音,同時,要對特殊環(huán)境、場合的聲音進行重點錄制。
各類非遺項目有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要結合所記錄傳承人和“非遺”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最能完整體現傳承人實踐能力和特點的拍攝方案。比如:傳統(tǒng)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實踐,應全程記錄傳統(tǒng)技藝流程、制作步驟和方法。重點記錄原材料及其加工,突出核心工藝、手藝、方法,記錄工具及特殊工具的制作。器具、設備、設計圖紙、作品要分別拍攝。請傳承人示范絕活、特殊技法、創(chuàng)新之處。記錄相關傳說、民謠、諺語、師訓、家訓、傳統(tǒng)行規(guī)、行話等。并至少拍攝 1—2件代表性作品的完整制作過程。
項目實踐片是通過對多機位拍攝的畫面進行剪輯整理,按照項目實踐的先后順序,以實踐活動的步驟或環(huán)節(jié)為單位,體現以傳承人為中心的項目實踐活動完整過程的影片。在影片中根據基本步驟或者曲目、段落等自然的停頓,用加小標題的方式說明。對通過影音方式無法準確或完全表達的細節(jié),以題板的方式標注,一般不使用畫外音。
表演性項目的實踐片,不應只是一場演出的錄制,排練、化妝、服裝和舞臺準備等內容,都應在拍攝之列。技藝類的實踐片,不應只是作品制作的流程,還應包括原料加工、工具準備、設計構思等內容。項目實踐片不加任何闡釋,把闡釋、研究、批評的權力留給后來的人。
三、傳承教學
近年在為“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做影像記錄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在口述史訪談和項目實踐中難以體現和不易把握的細節(jié)、分寸、體會、訣竅等內容,可以通過傳承人對徒弟的指導來呈現。因此拍攝傳承教學片,要對實踐片中難以捕捉到的細節(jié)、火候、要點等做進一步說明。
拍攝傳承教學需記錄完整的教學流程、師徒間的情感交流和技藝互動等內容;要表現一次教學活動的完整度,不要只拍一個片段;選擇教學示范作品或環(huán)節(jié)時,注意其稀缺性和代表性。傳承教學記錄工作應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文化習俗,盡量不顛倒發(fā)生順序,不做表演、扮演,可酌情進行非虛構搬演??梢耘臄z階段教學、科目教學、作品教學、絕活教學等內容。
(一)階段教學:傳承人選擇不同學習階段的徒弟,按照學習進度(啟蒙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等),設置不同內容的課程,通過指導和演示,展現各階段的要點和練習要求。
(二)科目教學:將教學內容拆分為平行的不同類目、科目,對具有不同優(yōu)勢的學生予以有差別的輔導。記錄同一位老師對不同科目的教學特色。比如戲曲老師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唱功、身段等科目的分別教學,又如雕漆技藝中對設計、雕刻、髹漆等工序的教學。
(三)作品教學:針對已經深度掌握該項目要領的學習者進行細致教學,需要記錄傳承人更加具體、精細的教學過程。
(四)絕活教學:拍攝傳承人將獨特的技藝絕活、經驗思想、風格特征等傳授給徒弟的過程。
傳承教學片是將多機位拍攝的畫面按照教學的時間順序或方式方法剪輯整理,體現傳承人對徒弟具體指導、關鍵技藝輔導等內容的影片。傳承教學片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科目與內容分集,每集確定一個教學主題,并參考一堂課 45分鐘的時長進行制作。影片中體現的技藝絕活、重要關節(jié)點、專業(yè)術語等需加題板說明,以小標題的方式分段,盡量完整、全面地體現傳承過程。
口述訪談、項目實踐過程、傳承教學過程的完整影像記錄構成一份“非遺”檔案,最大限度地為研究者保存一份當下的“非遺”樣本。
四、結語
影像不僅是記錄手段,它本身是一種研究方法,新媒介產生新視角,帶來新的資料和思考角度。對傳承人的影像記錄,是保存“非遺”資料、促進“非遺”傳承、加快非遺研究與保護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護文化傳統(tǒng)、保持文化多樣性的有效方法。此次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是我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十余年來,第一次對傳承人進行的大規(guī)模搶救性記錄。周和平先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講到:“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含著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狀態(tài),以及該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等。 ”[5]這是一項深入、全面且相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讓“非遺”傳承人的資料盡量完整全面的留下來,作為檔案存留,以備將來有人查詢。這些“非遺”項目幾乎涉及傳統(tǒng)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所有重要問題,只要愿意,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豐富的精神食糧。
注釋:
[1]文化部對外聯絡局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10.
[2]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393.
[3]唐納德 ·里奇,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史實務指南[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2.
[4]劉魁立.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原則[A].張慶善.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及當代藝術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4-5.
[5]周和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論文集[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