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恩樺
內容摘要:如何通過提問使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感悟得到新知、規(guī)律或學習方法,已經成為廣大一線高中語文教師共同關注的課題。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提問的切入點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切入點 策略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就是不斷引導學生生疑,然后釋疑的過程。合理有效的提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并加深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提問卻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一些利少弊多或不如不問的提問,如表面性提問、習慣性提問以及懲罰性提問等。
一.以重、難點為切入點,明確目標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學生對一篇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學習質量的考量標準之一。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緊抓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如文章中流露出重要觀點或中心思想的語句、晦澀含蓄或“言外有物”的詞句等,通過設計層層推進的提問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起求知探索欲望。同時,教室提問應具全局意識,即從重點切入文章主題,達到訓練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和加深其學習印象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我們可以把握詞中的一個關鍵字“愁”,對詞的內容與表現(xiàn)手法進行賞析。抓住這個重點后,學生就基本明確了感情基調,結合詞的內容與李清照生平經歷認識到本文主要寫的就是詞人內心的凄涼與愁苦,包括亡國之恨、亡夫之痛以及思想之苦等。由此可提出問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詞人是如何表達內心情緒的?學生聯(lián)想到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兩種表現(xiàn)手法,感悟到詞人的內心情感,對詞的理解也得到升華。
二.以文本細節(jié)為切入點,以小見大
語言是一門藝術,高中語文教材選取的詩文都可謂文化經典,或辭藻優(yōu)美、字字珠璣,或思想深邃、飽含深情,這樣的文章值得字字推敲、細細品味。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文章中一個不起眼的詞語或者看似無意的人物動作、語言等都與主題有著密切關聯(lián)。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學會關注文章的細節(jié)布置,推敲作者提出這個觀點或問題、運用這個詞句甚至標點等是否蘊含深意,同時將這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作為問題切入點,鼓勵學生探究并大膽發(fā)表見解。
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詞末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此處即以細節(jié)收尾,體現(xiàn)了細節(jié)描寫的留白功能。那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通過作者“一樽還酹江月”的動作,你們能體會到怎樣的情緒?學生在一番細細品味后,能夠想象到年邁的詞人與江月孤獨對飲的場景,并體會到作者因懷才不遇而心生苦悶、感嘆人生短暫的凄涼情緒。
三.以延伸節(jié)點為切入點,拓展視野
學習是一個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過程,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新知識和體會往往源于對已學知識的挖掘延伸。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體系,還應能開放思維,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由已學知識點拓展出廣闊的知識面。在新舊知識的延伸節(jié)點上巧妙設計提問,讓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鑒賞能力,增強了他們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阿房宮賦》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本文的深刻理解,拓展學生思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提問:作者寫本文的用意是什么?文中“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表達的是何種情感?通過閱讀與思考,可以知道作者是在總結古人教訓,并借古諷今,“可憐”又流露出作者對唐王朝的不安和憂憤。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提升了許多。
四.以矛盾事物為切入點,啟迪思維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高中語文教材也有不少矛盾沖突的內容,這些矛盾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含義,對于文章本身或作者的理解有著很大幫助,思考價值更毋庸置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教材中設置的這種矛盾對立點,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問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疑問和思考,鉆研并找到問題答案。對“矛盾”的反思,可以使我們挖掘到一些文章表面看不到的東西,感受到“柳暗花明”的妙趣。
例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文章最后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很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往往對這句話一掃而過,教師不妨直接提問:為什么要說“大約”死了?學生在思考后,認識到在那個社會已經無人關心其生死,說這句話的人也不清楚孔乙己的狀況。在學生回答完后,還可以繼續(xù)提問:為什么由說他“的確”死了?學生各抒己見,最終得到相對理想的答案,即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孔乙己難以生存下去,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無情抨擊。
語文教學的有效提問需要抓住準確的切入點,巧妙設問,從而點燃學生思維之火,使其在感受語言魅力之時發(fā)展智力,提高學習效果。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改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為新課標語文教學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