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瑩 蔡菲
摘要:文人隱士音樂在魏晉時期盛行。魏晉時期的社會動蕩,大多數(shù)文人郁郁不得志,而音樂給了他們一片自由的凈土。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也促成了的文人音樂獨特的風格。他們的琴曲流傳至今,音樂理論的思想主張對后世音樂美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魏晉隱士 情寄琴曲 理論思想與藝術審美
一、魏晉時期社會政治背景
在中國古代音樂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收獲甚豐、令人矚目的歷史時期。講到魏晉南北朝的音樂,其“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歷史作用,在整個古代音樂的音樂發(fā)展中,就顯出非同一般的意義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時間處于分裂狀態(tài),除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以外,在近四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先后存在過三十多個政權。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民族矛盾尖銳、禮樂制度廢壞,自然給社會生產(chǎn)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然而在這一時期,秦漢以來的天下統(tǒng)一的政治中心和經(jīng)濟中心合二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開始南移,邊疆地區(qū)和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已有長足的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nèi)遷和建立政權,在與漢族的接觸交往中,逐漸接受了漢族傳統(tǒng)文化而開始進行漢化進程,漢民族也大量吸收了個少數(shù)民族和域外傳入的各種文化因素。魏晉時期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南北音樂既分化又不斷融合的過程。隨著政治的不斷發(fā)展,魏晉的宮廷音樂多樣化,如清商樂、北歌、百戲、故事歌舞等。各民族音樂也有大融合,而我們今天所探究的則是魏晉時期隱逸之風與音樂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二、文人隱士音樂的形成
魏晉時期在歷史上是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司馬氏為篡奪曹魏政權,殘酷地鎮(zhèn)壓異己,不少文人藝士或因政權上遭到排擠,或因?qū)ΜF(xiàn)實狀況的不滿。但他們又比較注重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再這樣的處境下,他們既不能實現(xiàn)政治抱負,又不甘心就此沉淪,自暴自棄,為了抒發(fā)釋放內(nèi)心的情感與尋找生活中的樂趣,于是歸隱山林別院,撫琴作詩,把酒言歡。荀子在《樂論》中指出“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在士人生活中撫琴聽樂是美妙的精神享受,使得精神世界得到升華,也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
中國歷代皆有隱士,卻以魏晉為冠,在這一時期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隱逸之風盛大。隱逸之風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的伯夷、叔齊,而在魏晉時期有著大批以待時命的隱士。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都是魏晉時期杰出的隱士。而嵇康和阮籍的貢獻,更是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文人隱士的音樂特征
(一)嵇康撫琴反暴——《廣陵散》
嵇康,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和阮籍的處境相同,但比阮籍更加鋒芒畢露。大約是在漢末,出現(xiàn)了一直流傳至今的大型琴曲《廣陵散》。有古琴解題說是“聶政刺韓相”的內(nèi)容,而在魏晉之間的文人里,嵇康擅彈此曲。他“非湯武而薄周禮”,將矛頭直指當政者,為司馬氏所不容,被鐘會陷害后,在被司馬昭所殺臨行前最后一次彈奏《廣陵散》。嵇康喜愛《廣陵散》,和他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樣,都是他憤世嫉俗、桀驁不馴的性格表現(xiàn)。此曲用的是慢商調(diào),琴曲怫郁慷慨,氣魄深沉雄大,有粗獷、質(zhì)樸之美,但也隱含著怨恨凄慘之感①?!稄V陵散》龐大的結(jié)構與深刻的哲理性,被后世譽為“曲師之長”,它隱含著反叛精神、悲憤激越的情緒和戈矛殺伐的氣勢,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后世琴家推崇。以后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美好事物,稱之為“廣陵散”,把它當做絕響的同義詞。
(二) 阮籍“借酒消愁”——《酒狂》
阮籍,三國時期魏詩人,竹林七賢之一。在晉,阮籍與司馬氏政見不合,為避免殺害便隱居山林,終日里彈琴吟詩,借酒佯狂,以潔身自保,并表示不滿,所以創(chuàng)作《酒狂》抒發(fā)內(nèi)心的惆悵與憤懣。僅僅從標題上看,似乎樂曲反映了封建文人的消極頹廢思想,然而并不是這樣簡單。阮籍的醉酒佯狂并不是他的真實意圖,而是在當時情況下,被迫采取的一種斗爭手段。盡管這種斗爭方式看起來不積極,卻不能不承認它是對當時的腐朽統(tǒng)治,采取了批判不合作的態(tài)度。《酒狂》的音樂基本上是用一個主要曲調(diào),在不同高度上稍加重復變化,短小的樂段稍一進行便出現(xiàn)停頓,表現(xiàn)出主人公在重重壓制下,步步受阻的苦悶心理。尾句的反復,改用羽音開始,頗似嘆息的音調(diào),使我們體會到這縱酒佯狂者內(nèi)心深處卻是孤獨和苦悶。在樂曲結(jié)束前,用以古琴“拂”和“長瑣”的指法彈奏,模擬汩汩酒聲,猶如一江東流水傾瀉出滿腹憤慨不平之氣。這首琴曲利用短小形式,寓以無限深意,成為古琴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②。
四、理論著作的傳承
(一)嵇康《聲無哀樂論》
嵇康的樂論是所有魏晉樂論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音樂理論著作主要是一論一賦,即《聲無哀樂論》和《琴賦》?!堵暉o哀樂論》也是在與司馬氏斗爭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司馬氏鼓吹“名教”,把音樂抬高到了神秘化的程度。嵇康從政治斗爭的需要出發(fā),敢于對這一傳統(tǒng)思想提出挑戰(zhàn)。他為了解決音樂如何起到感人的社會效果這一根本問題,在文章中探討了音樂與感情、創(chuàng)作與演奏、演奏與樂器、演奏與欣賞、欣賞與習慣等一系列問題。不僅討論了音樂有無哀樂,還涉及音樂美學上音樂的本體與本質(zhì)的問題,音樂鑒賞中的聲、情關系,音樂的功能問題等。提出了聲無哀樂論的觀點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則是人們的精神被觸動后產(chǎn)生的感情,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人的情感上的哀樂是因為人心中先有哀樂,音樂起著誘導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現(xiàn)出來的,認為“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感情而后發(fā),則無系與聲音”③?!堵暉o哀樂論》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美學論著,其反映出的主張音樂脫離封建政治功利的音樂思想與主張。
(二)阮籍《樂論》
作為“竹林七賢”人物,歷史上與嵇康齊名。哲學思想上受老莊影響。在當時思想界“名教”與“自然”的問題上,調(diào)和“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其音樂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樂論》中。阮籍在《樂論》中大膽的批判了“以悲為樂,以哀為樂”的審美追求,在這里,他的思想與當時人們所追求的“以哀為樂”是相對的。在當時的魏晉時期,是被“悲”和“哀”籠罩著的,人們的思想也是被禁錮著的,內(nèi)心隱藏著的是憂慮與哀傷。而阮籍對“樂”的解釋是“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人應該悲傷中走出來,進入精神平和的狀態(tài)。雖然他反對哀樂的理念,但在當時黑暗的現(xiàn)實下,他無法扭轉(zhuǎn)人們的哀思。但這是阮籍對“樂”提出的新的境界,超越了前人的思想。以喜代優(yōu),以悅代悲,充分顯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可能就是阮籍最大的貢獻所在。
五、特立獨行的文人隱士音樂
魏晉隱士對時局與個體生存之關系有清醒的認識。魏晉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不少士人前赴后繼的犧牲在政治集團的利益傾軋之下,而頭腦清醒的士人則選擇了遠遁山林以避禍全生。由此而表現(xiàn)出的個體意識覺醒的人格特征,也成為了他們之所以能夠得到普遍崇尚自由與個性之魏晉士人尊敬的主要原因之一④。
縱觀中國音樂的美學發(fā)展史,魏晉時期是一個決不能被忽視的重要時期。這些文人意識的覺醒催生了大批名士,他們醉心音樂,放浪形骸,成就了魏晉音樂的浪漫與悲涼,也推動了中國音樂美學的發(fā)展。而以嵇康、阮籍為首的魏晉名士音樂觀,對中國的音樂美學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是我國音樂美學發(fā)展史中濃墨重彩的一頁。
基金項目:
本文為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魏晉隱逸之風與音樂之間的關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批號:101。
注釋:
①許?。骸肚偈烦蹙帯罚本喝嗣褚魳烦霭嫔?,2011年,第27-28頁。
②許健:《琴史初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第26頁。
③龍琿:《二十世紀<聲無哀樂論>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④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