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鋒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突破學生的差異性實現高效課堂成為師生關注的重點信息技術教育究竟怎樣才能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實現真正高效的教學,這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所面臨的嚴峻課題筆者通過多年的一線實踐,巧妙整合了“分層導學和合作互助”的教學模式,解決了信息教育普及性、統(tǒng)一性教學與學生個性發(fā)展差異的矛盾盡可能的促使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信息技術課堂上存在的現象及問題
現象一: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布置了一項上機操作任務之后,有幾位“高手”很快就完成了任務,就開始玩上網甚至游戲……,而也有些同學卻思考著不知從何做起……
現象二:另一堂信息課上,同學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整節(jié)課老師都在應付此起彼伏的提問聲……一堂課很快結束了,但課堂學習效率很低、達成度也不高……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自我實現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的任務應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這些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從上面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在當前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有著以下的幾個問題:
1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由于受地區(qū)經濟、家庭教育、學生學習能力等影響,初中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程度顯著,是目前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大問題這表現在學校與學校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確實給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麻煩,甚至影響了正常的教學實施,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和提高
2教學任務容易“一刀切”由于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如教材內容偏重于操作性,學生操作水平高低不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偏重于上機操作,教師評價工作過于簡單化等原因,往往造成絕大多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布置任務時出現簡單的“一刀切”現象,根本不考慮學生認知水平差異、學習能力不同等情況,用同樣的標準、相同的內容來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分層導學模式的探索和應用
分層導學要求教師擁有駕馭和創(chuàng)新教材的能力新課程目標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駕馭和處理教材的能力在分析教材邏輯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從總體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角度考慮,重新組合安排知識信息,把教材的文字系統(tǒng)轉化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適合于各層次學生發(fā)揮最大主體作用
信息技術課的“分層—合作”教學模式可用圖1表示
三、學習任務的分層導學:布置多樣化的綜合練習
分層導學要求教師注重分層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簡單地根據學習成績把學生分成A、B、C等若干的層次,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水平和知識技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和達成度都得到了體現他們能從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
在教學檢測過程中,練習和作業(yè)是鞏固所學知識,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段由于學生存在著種種差異,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方式、學習體驗也不盡相同,所以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學生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學習體驗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也決定了學生個性的學習體驗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作為教師,在課堂導學過程中,應布置多樣化的分層練習和分層作業(y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分類矯正,全面提高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具體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可以讓學生綜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性練習或作品制作教師對作業(yè)或練習應進行恰當分類,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分成高中低三個檔次:低檔題為知識的直接應用和基礎操作;中檔題為舉一反三題;高檔題為綜合題或探索性題目
對學生的要求:高層次學生做中高檔題;中層次學生必做中低檔題,鼓勵他們做高檔題;而低層次學生是低檔題必做,盡可能去做部分中檔題
總之,對于學生的差異性問題,我們無法回避但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假如我們能把學生的差異性轉變?yōu)槿伺c人之間的交往、教師的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學習資源,變通方法與策略,變不利為有利,則學生差異性問題并不值得我們畏懼,反而會成為有益的力量源泉但這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高水平調控課堂學習行為,發(fā)掘學生潛能和團隊精神,關愛學生并及時把握他們的真實需要,建設主動建構型課堂
讓信息技術課堂走在課改前列,讓師生在共同發(fā)展中體驗和享受教與學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