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
在初中階段所涉及的三種函數一次函數(包括正比例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中,只有反比例函數y=kx(k≠0),對自變量x有要求,即x≠0因為k≠0,則也必定y≠0,所以反比例函數的圖象雙曲線永遠不會與坐標軸相交,因此它的性質中就特別強調:“在圖象所在的每個象限內”這一條件,若忽略這個條件,就會給后面的解題帶來麻煩,這也從某個方面說明教材編寫具有相當的嚴密性
一、引言
數學新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重視人的發(fā)展,提倡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以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為主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我們要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為核心,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從實際出發(f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背景和遇到的問題
三、問題的解決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思維的發(fā)展過程是從發(fā)現問題開始,回答問題再次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學者,都非常重視“問題”的意義,如鄭板橋老先生說過:“學問二字,需要拆開來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萬卷書,只是一條鈍漢耳”愛因斯坦也說過:“我沒有什么才能,只不過喜歡尋根到底的追究問題罷了”所以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發(fā)現,可以說,是數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學生應成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個認知過程的主體,應享有這種思維活動的權利和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我想,我已經在努力朝這個方向做了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fā)現問題,大膽懷疑,課堂上把“提問權”還給學生,并對他們的提問給予積極的鼓勵、引導,對激發(fā)學生的強烈的探索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會起到重要作用在接下來的復習課中,我又結合兩種函數,即反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的函數值大小和學生進行了一次探討因為我們都知道,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幾種函數中,只有反比例函數對自變量加以了限制(函數應用中自變量取值除外)
四、反思
在這次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事件中,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一)教材編寫的嚴謹性在我們的教學中,其實有的時候,學生的錯誤的解答是由于我們教師上課時,語言缺少嚴密性造成的,例2的教學就深刻地說明這一點,雖然只是一個自變量x≠0的取值,但它們將會涉及到整個函數值的大小比較
(二)課堂模式,更多地采取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學習效果會更好學生的探究,不管正確與否,只要思考了、參與了,就該給予積極的表揚如果是錯了,也要聽聽他的錯誤思路的形成,或許,他會令你豁然開朗——哦,學生原來是這樣想的
(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對課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適,靈活使用新教材,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教學知識轉化為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發(fā)他們的進取心,這也是衡量課程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試一試”等內容,我們可以利用新教材這種富有彈性的課程設置,結合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要求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對較為寬松的課時安排,選擇更為合適的時機和內容,開展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從應用中體會數學的快樂;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趨勢,及時地應用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體現數學的實用性
我相信,我們是在不斷的嘗試中,不斷的學習中求進步,求發(fā)展,只要我們的腳步一直往前走,我們總會收獲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