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明
追求“生本高效”的課堂,上好每一堂課,呈現(xiàn)自己的課堂特色,是每位教師的奮斗目標。教學博采眾山之石,牢筑三尺之臺,享受教育之幸福。通過磨課活動,經(jīng)歷學課、說課、研課、上課、議課過程,在不斷的課堂磨礪中一點一滴地進步。最終通過鳳凰涅槃,破繭成蝶。
一、立足課堂,狠抓高效
1.巧妙運用,立足精致
每位老師首先對自己要講授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要深入思考和設計,并列出自己的困惑或疑問,以便在集體交流時有重點、有程序、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提高交流的實效性。集體交流主要通過討論交流并形成可行性的教學思路和模式。教師應力爭每次集體備課既形成統(tǒng)一教案,又能解決或探討教學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每次教研活動,我們都會對導、學、議、練的某一方面進行探討。觀摩后,執(zhí)教老師進行反思性說課,大家共同分析課堂效果,并結合“導、學、議、練”各個方面,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教師也當退則退,充分信任學生,不越位、不缺位,關鍵的時候還要補位。
2.巧設問題,精彩紛呈
比如在吳曉燕老師執(zhí)教的“銳角與鈍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轉移到課堂中,導入新課就做了二次修改。第一次試教通過動畫小房子的引入,讓學生感知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角,但同組老師感覺學生興趣不高,吳老師和磨課組的老師重新設計,打磨出了第二個教學設計方案,于是建議學生動手剪去手中的長方形的一個角看能得到哪些角?進行了第二次試教,讓學生親自感知,這樣拉近了數(shù)學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
3.精選練習,省時高效
練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是,練要有針對性,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情況,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在練的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比如袁紅梅老師執(zhí)教的“分數(shù)的產(chǎn)生和意義”這節(jié)課重點是讓學生在小組分糖活動中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第一次試教,這個環(huán)節(jié)由小組長具體分工,但小組成員急于操作,不聽小組長安排,造成學生操作不準確,小組活動比較混亂。表面看似熱鬧,卻沒有達到活動的目的。第二次試教學生在小組動手分糖環(huán)節(jié)時,同組教師感覺操作規(guī)則太多,不夠清晰,讓學生理解較困難,同組教師建議精簡規(guī)則,由老師引導分工再進行活動。怎樣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同組的老師又坐下來,反復推敲,確定更加清晰的操作規(guī)則,進行了第三次試教,本次試教讓磨課組老師頗感欣喜,達到了預期目標。也許從袁老師扎實、樸實的教學風格上,能讓我們感受到小學高段數(shù)學的魅力!
二、磨課辛苦,但碩果累累
磨課之后,不管課上得如何,總是有所收獲的。對執(zhí)教老師來說,進行磨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成長過程:
1.“磨”出了濃郁的教研氛圍
磨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深入交流的平臺、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最大地激發(fā)了教師參與教研的潛能。在磨課期間,我們似乎被綁在了一塊,除在辦公室討論外,走路甚至回家后都在延續(xù)磨課的話題。在互相協(xié)作中,教師之間形成了一種務實、民主、自由、和諧的教研氛圍,教研活動再也不是以少數(shù)人為中心的單板活動了。
2.“磨”出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
磨課有個人思考的結果也有教師群體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情況及學生實際,如何在幾輪的磨課當中更富新意和創(chuàng)意,使得聽課學生、教師不感到乏味,教師絕不能照搬教材,而要對教材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磨課時拼命查找各種資料,對課堂教學過程重新整理并滲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因素。因此每堂課總能讓人眼前一亮。議課時,教師的點評,是從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穎、獨特的思想的碰撞更能閃現(xiàn)創(chuàng)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鑒又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
三、磨課活動充滿困惑
(1)理論知識的匱乏。在磨課評課、議課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對課程標準、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缺乏,好多問題可說卻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2)教師專業(yè)知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教材深度挖掘不夠,引導學生思考的活動設計較少,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較少。(3)課堂駕馭能力、應變能力不強。(4)教師在安排小組活動時,要求不夠明確或者不詳細,這也是本人最為欠缺的地方。(5)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欠缺,課后不能及時復習,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歷經(jīng)蛻變,破繭成蝶
在一次次的試教、反思、修改、磨煉中成熟起來,正是在“磨課”的困惑和痛苦,頓悟和快樂中,我感受著成長!“十年磨一劍”,好課多“磨”,磨礪教學思想,精煉教學語言,拓展教學思路和方法,互助共享教育資源。教材越磨越透徹,思路越磨越清晰,語言越磨越精煉,方法越磨越精當。教學技藝在磨課中不斷提高,“磨課”讓我們的課堂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如何將“磨課”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動中繼續(xù)研究、改進?一位教師在反思中,用“美麗總在蛻變后”來比喻自己在磨課歷程中的感受,她說:“磨課對我來說就好像是蠶兒蛻變過程,從頭到腳的變化是自己能直接感受到的。一課一變,一課一進?!笨傊?,磨課活動十分辛苦,但我們幸福著,收獲著,快樂著。
參考文獻:
蔣素明.課改模式下的生本高效課堂[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