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梅 公衍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讓老師頭疼的莫過于作文。但最發(fā)愁作文的,卻是小學生。怎樣才能讓寫作變成學生的樂事呢?老師指導(dǎo)好了,學生才能落筆。學生會寫了,慢慢才能掌握寫作技巧,寫出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真情實感。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老師的指導(dǎo)是最關(guān)鍵的。
一、加強指導(dǎo)課內(nèi)外閱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培根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意,數(shù)學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笨梢娺@ “萬卷書”是要包羅萬象的。
通過閱讀,能積累大量詞匯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活躍思維,再不會為 “無米之炊”而苦惱。而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讀書時一定要隨時記錄好詞佳句、優(yōu)美片段等,并時常翻閱。時間久了,這些好東西就會被內(nèi)化吸收,成為“下筆如有神”的不竭源泉。
二、指導(dǎo)觀察思考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的根源是發(fā)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笨梢?,作文教學中,激發(fā)寫作興趣,樂寫愿寫是關(guān)鍵。如,學校要開運動會,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當運動員、拉拉隊、志愿者,課間也擠在一起談?wù)?。教師靈活運用這件事,對學生進行引導(dǎo):運動員的同學心情怎樣?賽場上準備怎么做?面對競爭者心里想什么?獲勝了或失敗了,你又會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學呢?看到英姿颯爽的運動員入場,自己的同伴在奮力拼搏,操場上到處是激烈的比賽場面,你怎樣想?怎樣做?孩子們一下來了精神,討論起來。此時,教師進一步要求他們把自己觀察、體會、想象到的,介紹得更詳細具體些。在充分說的基礎(chǔ)上,再認真觀察賽事,把看到、聽到、想到的寫下來,一篇《我們的運動會》便能順利完成。寫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啟迪創(chuàng)新,學生的作文才能內(nèi)容充實,言之有物。
三、指導(dǎo)寫作技巧
小學作文大多是寫人、記事、描景、狀物的。寫人的,要抓住人的個性特點。寫人離不開事,而人的所作所為也正體現(xiàn)自己的個性特點。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容貌、品行、做事方法。先通過外貌描寫勾勒出人物大概形象,再選取幾件典型的事例,有詳有略地記敘他的所作所為,加以動作、語言、心理描寫,就能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初學寫作,我們一般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寫自己熟悉的人,這就框住了孩子的思維,因為孩子的閱歷畢竟有限,往往越是熟悉的人越覺得無從下筆,所以教師要教會孩子虛構(gòu),可以把甲的容貌安到乙身上,把乙說的話放到丙的嘴里,把丁做的事放到甲那兒,如此就能洋洋灑灑,下筆千言,而不至于剛開頭就卡殼,更別說寫出好文章了。寫人離不開事,同樣,寫事也離不開人。記事的文章,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完后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啟示等。記事的過程也要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把事情記敘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對于寫景的作文,首先是觀察景物特點,再按一定的順序描寫。當然,幾類文章都不是孤立的,只要學會了觀察思考想象,積累了大量語言、知識,再加上一些修辭方法的恰當運用,真情實感也會適時流露,無論什么類型的作文,都會言之有物。
四、加強批改評價
學生的作文,無論好壞優(yōu)劣,都是他們的勞動成果,老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不要只批閱評價好的,對其余的不屑一顧。每一篇都要認真批改,寫上鼓勵的語言,哪怕一丁點進步,也要放大,讓孩子嘗到成功的喜悅,也許,就是你不吝嗇的鼓勵語言便激發(fā)了學生更大的寫作興趣。有條件的,最好面批。對于缺點多的作文,也要范讀(當然是不指名,保護學生自尊心),讓孩子有自己的評判:原來這樣寫不合適!起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作用。如教學生寫一篇《我的同桌》,部分學生寫到了拾金不昧,有一篇寫同桌拾到一大麻袋的錢,剛說到這兒,很多學生就哈哈大笑,問其原因,說這是瞎編的,誰會有那么多錢?還不存銀行會丟到大路上?太不可信了。就是在范讀講評的過程中,孩子們明辨是非,什么真情什么虛假,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心目中都有了明確的區(qū)分。如每次作文都能進行一兩節(jié)課的講評,講評后進行二次作文,那么,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扶搖直上。
總之,只要激發(fā)起寫作的興趣,教師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不間斷指導(dǎo),就會掌握寫作技巧,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由“談文色變”到“妙筆生花”,寫出別出心裁、妙趣橫生、膾炙人口的佳作。
參考文獻:
陳華琴.淺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J].小學教學參考,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