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盛
摘 要:仡佬族是中國西南原住民,散居貴州、云南、廣西及越南等地,重點集中分布在貴州省務川、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及其他鄉(xiāng)鎮(zhèn)。仡佬族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民族信仰。地名是一個地區(qū)寶貴的文化名片,而仡佬族所在地區(qū)的地名無疑從地理、歷史和文化上,充分表現(xiàn)著仡佬族獨特的文化特征。
關(guān)鍵詞:仡佬族;地名;崇拜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154-02
仡佬族地名透露出悠久的地理、歷史和文化價值,從中我們可以探知許多仡佬族的信仰、風俗、習慣的由來,激發(fā)我們對其民族崇拜、敬仰和禁忌的了解并予以尊重。奇山、怪石、奇洞、碧水、險灘、古鎮(zhèn)、廊橋、纖道、懸葬的仡佬山鄉(xiāng)令游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雄、奇、險、秀、幽、曠的織金洞、雙河溶洞,遍布西南三省的天生橋,充分反映仡佬族地區(qū)地形特征,對仡佬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與神話傳說、英雄人物相關(guān)的地名,則充分彰顯了仡佬族悠遠的歷史和文化。仡佬族地名很多來自于仡佬族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英雄崇拜,很多地名濃縮了仡佬族的歷史、地理和文化。本文擬從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英雄崇拜三個方面探尋仡佬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祖先崇拜
在貴州省許多鄉(xiāng)鎮(zhèn)地名中,我們可以頻繁看到多次出現(xiàn)“龍” “玉” “竹”等為中心命名的地名。仡佬族信奉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靈性,在節(jié)慶時會供奉神靈,有“山神” “樹神” “灶神” “土地神” “龍神” “牛神”等神靈之節(jié)氣,因其經(jīng)過流年的變化,仡佬族人民分散到各地,因此仡佬族信仰的方式也大同小異,但大多仡佬族人還是會喜歡依山傍水居住,因為他們信奉“山管人丁水管財”的說法,房屋有東房西房之分,中間是堂屋,用來供奉神靈和祖先,設(shè)有神龕和香闔等,而仡佬族人居住的所在地很多的命名都與他們的崇拜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聯(lián)。在神靈崇拜中最為讓人們普遍了解的就是他們所崇拜的寶王菩薩、竹王兩大神靈。
仡佬族信仰的寶王菩薩,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相傳在商周時期,仡佬族人先前在今務川一帶被稱為濮人,有一位青年在勞作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塊血紅色的石頭,商人見之,說這是朱砂,便買了去,后此事被相傳甚廣,還進奉給周武王,被封此名號,后寶王帶領(lǐng)族人挖朱砂而名垂后世。寶王死后,為了紀念他,族人修建了寶王廟,至今仍保存祭奠習慣,寶王是智慧、勤勞的化身,這也是仡佬族人精神的象征。現(xiàn)在的務川仍有寶王廟遺址,供族人祭拜。在貴州省務川縣有一條胡同,因其正處于寶王廟的所在地,所以當?shù)氐娜硕冀衅鋵毻鹾瑢ζ浜姆Q呼彰顯著仡佬族人對寶王的紀念,也渴望寶王所代表的智慧、勤勞等高尚的精神特征可以被后人繼承和弘揚,讓仡佬族人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銘記,讓他們可以從中得出生活的感悟。
在遵義市有諸多如九天母石、九天母寨、、紅絲鄉(xiāng)、寶王宮、丹砂古縣等地名是仡佬族地區(qū)祖先神靈崇拜的鮮活證據(jù)。九天母石和九天母寨地名表現(xiàn)仡佬族人對祖先神靈的崇拜,而寶王和三坑、巖前、巖峰腳、金錢山、銀錢溝、金雞山、四合頭、打蕨溝、甘溪、二郎溝、官壩、大溪(原名大重溪)、板場、觀音寺、土地廟、西夷廟、寶王廟等地名,則表達了務川仡佬族人對財富的崇拜。
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有以“竹”為關(guān)鍵字的地名,有金竹、京竹、刺竹埡、竹龍洞,還有古地名卜竹溪等地名,而其中的金竹鄉(xiāng)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命名。聽聞當?shù)乩先苏f此地命名為金竹,是因為當時“竹王”傳說里裹著“竹王”出生的竹子就是金竹,而仡佬族人對“竹王”有著不可磨滅的敬仰心態(tài),所以取其名。仡佬族人信奉竹,而對竹的信仰則來源于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名叫倡乳的姑娘在河邊洗衣,眼前忽有一大竹筒在腳邊盤旋不流走,倡乳聽有哭聲急忙拾起竹筒,打開竹筒見一個男嬰,手舞足蹈可愛至極,決定收養(yǎng)他。后來男嬰長成一個英勇、帥氣的小伙子,取名為篤筒,后養(yǎng)母倡乳被老虎叼走只剩下殘骸,他殺死了老虎為母報仇,各寨都對篤筒的英勇感到佩服至極,推舉他成為夜郎國的國王,后成為夜郎侯,因為夜郎侯生于竹筒,所以有了“竹王”的稱號,而“竹王”也是仡佬族人民英勇的象征,因此“竹”成為仡佬族人的標志性信仰。在仡佬族特有的圖騰中、隆重的節(jié)日衣裳中大都能看見竹形狀圖案,仡佬族對竹的信奉也至今流傳,在一些仡佬族傳統(tǒng)濃重的地區(qū)仍然保持著仡佬族崇拜“竹”的風俗。在貴州省務川縣有許多地名都透露出對“竹王”的敬仰,而竹本身具有耐寒、正直、堅韌不屈、生命力頑強等特性,更加深了仡佬族人對竹美麗傳說的深深懷念之情。現(xiàn)在務川縣龍?zhí)洞暹€保留著把胎盤和雞蛋殼埋入竹土中的風俗,渴望后代因此得到“竹王”的庇萌。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境內(nèi)留有許多與仡佬族族稱有關(guān)的地名,如濮地埡、濮傳嶺、■、平獠關(guān)、仡佬箐、葛佬溪、葛佬墳、佬人溝、仡佬樹、仡佬坪、仡佬塘、仡佬槽灣、霸王屋基、仡井溝、箐埡口等100多處地名遍布全縣,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xiāng)有盤龍山盤水河吉安寺,附近有獠木王、獠木臺、獠木堰、獠河寨、獠木水、獠木頂、(在南北)、獠山溝、獠人頂(在新蒲鎮(zhèn)三壩村)、獠濮場、蒲江水、濮勞山、濮石臺、夷牢溪(即今新蒲)、獠山巖(在楓香),山姓石香龕;仁懷市有云仙洞(又名徠子洞,萊芝洞)茅壩鎮(zhèn)安良金竹囤、椒園。赤水河流域是云南、廣西仡佬人的祖籍。赤水市天臺鎮(zhèn)有蒲家溝、西河鄉(xiāng)甘包溝,旺隆鎮(zhèn)的甘灘子,葫市鎮(zhèn)的石葛佬,僚家溝、甘溪溝,長期鎮(zhèn)的僚子灣,長沙鎮(zhèn)的山犁壩、四川樂山市的舍人亭等地名,它們是仡佬族世居此地的有力佐證。
在中國的歷史上,中國人被世界稱為“龍的傳人”,而關(guān)于中國人對于龍的深厚感情需從古代開始說起,統(tǒng)治者都自稱為龍子,認為龍顯現(xiàn)著無比尊貴的權(quán)威身份,龍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吉祥的象征,貴州務川縣龍?zhí)洞寰褪且粋€比較典型的例子。此地原名為火炭埡,龍?zhí)妒且粋€有古跡的原始仡佬村,龍?zhí)兑蛉姝h(huán)山、一面環(huán)水、寨前有一方水塘,水塘四處飄散著荷花香,因地理地質(zhì)原因水塘四季不會出現(xiàn)干枯且不漲潮也會出現(xiàn)渾濁的狀況,仡佬族原始信仰神靈崇拜的緣故,他們認為因為有神靈之物“龍”藏匿于此而導致,便取名為龍?zhí)丁T趧沾h很多鄉(xiāng)村中普遍存在龍洞堡、石龍、黃龍村、在上述所提到的竹龍洞從龍?zhí)兜牡孛蓙砜梢钥闯鲐罾凶迕姆绞接行蜗竺某煞?,仡佬族思維方式中信仰與崇拜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仡佬族民間流傳的故事、神話、傳聞等都在影響著仡佬族族人民的思維方式,這也證實了仡佬族人對龍神之物的敬仰。在仡佬族人的服飾和圖騰上也會有許多神靈的圖案,這些對于仡佬族人的生活而言,都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的。
二、生殖崇拜
對于有些民族而言生殖是不能隨意談論的,但對于仡佬族人生殖確實神圣不可褻瀆的。生殖崇拜起源于人類母系時代。生殖崇拜是指仡佬族人為了生殖繁衍后代,對男女生殖器官致以宗教般的狂熱信仰。而竹因為它的生命力頑強和繁衍性強并且竹的形狀似女性生殖器官而成為仡佬族的生殖崇拜物,而對于竹生殖崇拜有生殖器崇拜和生殖神崇拜兩種形式,生殖器崇拜是竹的生殖崇拜的初級形式,而生殖神崇拜是竹崇拜的最高崇拜。而生殖神崇拜在此之前有男根崇拜和女陰崇拜之分。
女陰崇拜最初在新時期石器的彩陶上已有三角形的花紋,而對于女陰生殖崇拜最初在原始社會只是一種對女性生殖器官能繁衍后代的一種崇拜和羨慕,竹在后來成為仡佬族的神靈崇拜之一,仡佬族人把竹作為女性的生殖器象征,后來的生活中也深受生殖器崇拜的影響。
男根崇拜是對男子生殖器官的崇拜,最開始時出現(xiàn)在原始時期父系氏族社會時代,最初的女陰崇拜因其能繁衍后裔而被祭祀,后發(fā)現(xiàn)男子在繁衍后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從最初的女陰崇拜轉(zhuǎn)變?yōu)槟懈绨?,從《蜀王本紀》中可以說明這一點,而竹崇拜就從女陰崇拜的象征物轉(zhuǎn)變?yōu)槟懈绨莸南笳魑铩?/p>
對生殖的崇拜是最普通的一種信仰崇拜,人們因其可以繁衍子嗣而感到不可思議,而竹因其堅韌、生命力的旺盛、繁衍快等特征而成為象征物,寄托了當時人民渴望繁衍后代的強烈愿望,成為仡佬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與祈禱的對象。在務川石朝當?shù)赜幸蛔崴婆说男夭康纳蕉划數(shù)厝朔Q為“雙乳峰”,在西距仁懷市中心20.5公里有一座奶子山,東與遵義縣相鄰,綠蔭常覆的林區(qū)占地9 097畝,平均海拔1 420米,被譽為酒鄉(xiāng)的森林公園。奶子山,因其北面山腰緊連著兩個小山頭形似一對奶頭而得名。峰頂高1 466米,長約40米,寬30米,四周有1米多高的石墻,系清咸豐年間當?shù)厝罕姳芊硕?,至今尚存?/p>
仡佬人求嗣,崇拜梓潼和觀音菩薩。求嗣儀式極有生殖器崇拜的特點。盤龍洞位于貴州遵義縣平正仡佬鄉(xiāng),是青年夫婦丟石求嗣的洞穴,極富仡佬民族風情。
三、英雄崇拜
中華民族崇拜英雄,仡佬族人也信奉先逝的祖先和英雄,認為由于他們的不辭辛苦才有了今天的光景,每年過節(jié)時都會祭拜,也會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修建廟宇或者祠堂以懷念和讓后人謹記祖先的奉獻和精神。申家祠堂是為了祭奠一個名為申■的務川人,他幼年時期救父于虎口,少年救老師于監(jiān)牢,后代君死于危難,后來嘉靖十年于思州府城(就是今天的務川縣)設(shè)立“申忠烈公祠”。救父為孝,拯師為義,代君為忠,所以“申家祠堂”又稱為“三烈祠”。他的忠義、孝順、是后世仡佬族人民所敬供的地方,也是忠義、孝順的象征。因為是仡佬族的英雄,務川人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講到忠義、孝順的同時我們也會想到英勇神武之類充滿正能量的詞匯,無不追憶曾氏老祖勇斗惡龍的傳奇故事。在仡佬族的歷史中,曾氏老祖曾澤堅來到道真縣洛龍鄉(xiāng)的碼頭上開天辟地,洛龍鄉(xiāng)因為地勢原因沒有水源,種莊稼只能看老天的臉色吃飯,當?shù)厝讼脒^很多辦法但是毫無效果,后來老祖覺得是管理降水的龍王在作怪,決心制服龍王,他讓他的徒弟把雞蛋煮爛,他則前往別的地方想辦法,四十九天后回來發(fā)現(xiàn)徒弟仍在煮雞蛋。老祖被這種頑固的精神所打動,后來就想盡辦法打開了龍設(shè)置的一道道關(guān)卡,卻被徒弟的擔心呼喊而中斷,于是他只能鉆入洞中取水,后開出了水井、水溝和堰塘,而曾澤堅因疲勞過度而逝世,從此以后,曾氏的子孫就供奉著“此地龍軍澤堅老祖”的牌位和曾氏老祖騎龍的雕像,他的這種精神意志至今仍被后世子孫代代傳揚。
黃楊屯是為紀念南宋時鳳崗仡佬族英雄任正隆而命名的。宋元時期“平南僚”中冉守忠冉桂森父子殺戮黔北仡佬族,涌現(xiàn)出以任政隆為首的反抗英雄。大德五年暴發(fā)了雍真噶蠻土司宋隆濟反抗暴政的斗爭。楠桿花花橋位于貴州銅仁德江,特點是橋上建廓,是武陵橋文化的杰出代表,特專為紀念仡佬民族英雄“楊泗”和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而建。遵義縣平正平家寨人山滿(諢名山巒巒)奮起抗捐并擔任太平軍石達開部隊旗手,轉(zhuǎn)戰(zhàn)于黔西北、川南等地。山姓石香龕這一地名記錄了平正人反抗壓迫和出走省外逃生的悲壯歷史。
仡佬族人民崇拜英雄特有的仁愛、智慧、英勇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是仡佬族人民崇拜的純粹本質(zhì),這也是仡佬族人信仰其先人的本質(zhì)原因,其目的希望后世的子子孫孫可以
受到此中的精神鼓舞。
仡佬族民族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從地名上來看,有許多地名是可以反映仡佬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從地名的形象命名反映民族思維的原始特點。有關(guān)水的地名,是因為仡佬族人信仰水能給他們帶來財富。在務川縣也含有許多帶壩的地名,有平壩、沙壩、山竹壩等地名,是因為仡佬族人有依山傍水居住的習慣,他們喜居住在有利于莊稼種植平原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仡佬族人特有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對地名形成有著莫大的影響,地名是其文化的產(chǎn)物,對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地名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時代文化三個主要的文化因素制約,地名所彰顯的民族氣息是我們需要了解并加以尊重的。
參考文獻:
[1]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M]. 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51-84.
[2]文史研究委員會.思南府志[M].務川:務川自治縣印刷廠,1990:107-184.
[3]翁家烈. 仡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1:14-58.
[4]姚寶■.中國各民族神話.布依族 仡佬族 苗族[M].北京:書海出版社,2014:20-25.
[5]袁禮輝.遠山信仰的魔力仡佬族崇拜與祭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0-86.
[6]周小藝.中國仡佬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1-14.
[7]王清敏.黔北仡佬族民間文學作品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6-45.
[8]黃燕.民族文化經(jīng)典故事[M].北京:外語教研,2011:12-19.
[9]仡佬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0-103.
[10]張曉輝.仡佬族(貴州大方縣紅豐村調(diào)查)——中國民族村寨調(diào)查叢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