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這是每個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歌詞,而偉大的革命家李大釗在上世紀20年代,也創(chuàng)作了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沖破一切困難,奮勇向前。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叫作——《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從語言上看,全文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說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變得更加豐富多彩?,F結合文中的具體詞句進行品析:
1.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征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蕩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
2.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3.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觀的景致,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
4.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蕩蕩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氣勢。
文中,作者把長江大河比作中華民族的生命進程,把揚子江、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勢不可擋。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大量的形容詞來凸顯中華民族的情態(tài)特征:如“平原無際,一瀉萬里”寫出了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fā)展進程;“回環(huán)曲折,崎嶇險阻”凸顯出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濁流滾滾,一瀉萬里”則寫明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程??傊?,在李大釗的眼中,雄健的國民身上自有著一種勇敢、執(zhí)著、堅強的革命精神。
縱觀全文,作者層層推理,于結尾處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讓讀者深感信服。而這一系列比喻修辭的運用,既生動形象,又具有一定的說服力,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同時也凸顯了全文的主題思想:在中國面臨艱難困苦的時候,全國人民要聯合起來,為民族的尊嚴和發(fā)展而奮斗。
【即學即用】
1.結合上下文語境,品味下列語段中的畫線部分。
(1)尋找幸福的人,有兩類。一類像是在登山,他們以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頂,于是,氣喘吁吁,窮盡一生去攀登;卻發(fā)現,永遠登不到頂,最終也看不到頭。其實他們并不知道,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另一類人也像在登山,但他們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嵐,賞賞霓虹,吹吹清風,心靈在放松中,得到某種自足。盡管不得大愉悅,但是這些瑣碎而細微的小自在,縈繞于心扉,一樣芬芳身心,恬靜自我。(馬德《站在煩惱里仰望幸?!罚?/p>
(2)人有優(yōu)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在火里燒,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黃金也須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褪钦f,如要鍛煉一個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yǎng)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yǎng),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得到的實情。諺語“十磨九難出好人”“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千錘成利器,百煉變純鋼”“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等說的都是這些道理……
修身——鍛煉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萬物的目的,該是為了堪稱萬物之靈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須鍛煉出純正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個苦惱的人世,恰好是鍛煉人的處所,好比煉鋼的工廠,或教練運動員的操場,或教育學生的教室。這也說明,人生實苦確是有緣故的。(楊絳《人不煉,不成器》)
2.寫話練習。
請以“生命”或“信念”為話題,運用比喻說理的手法寫一段話,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