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那個時代,君子多指那種懂得禮儀的儒士。不純粹是儒家體系的話,君子承擔了人格意義上的榮譽,也指士大夫的貴族精神。大學為什么叫大學,就是一種君子之道,和小人區(qū)別開。小人不是指道德低下的人,是指庶民,百姓。相較而言,小人是指為日常生活而活的,而君子是為國家而活。
在中國,君子的衰落,原因在于君子文化的衰敗。
君子稀缺
君子傳統(tǒng),最厲害的還是在先秦,春秋時代到了尾聲。用一個比喻,這是歷史舞臺上最后一次盛大的演出。那些有高貴精神的人,對自己人格有期許的,都在春秋的大舞臺上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那時候出現(xiàn)了很多君子。后來不是說沒有君子了,而是說,比起科舉制帶來的這種官本位影響來說,就更加個人化,小圈子化,不再成為一個社會的傳統(tǒng)。
余世存認為,在中國,君子的衰落,原因在于君子文化的衰敗。也是因為行政體系出現(xiàn)了一個變化,楚國和秦國發(fā)明了郡縣制度,官僚體系,取代了傳統(tǒng)的君子文化傳統(tǒng)。比如魏晉風度,也是有很多君子元素,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不是主流,只是在朋友圈里共勉的狀態(tài)。嵇康一死,他的朋友紛紛投靠主流社會。
關于君子人格,有一個本質性的界定,就是要獨立于官本位傳統(tǒng)。姜太公當年幫武王推翻商朝后,來齊國當將軍。他到齊國后,發(fā)現(xiàn)有幾個讀書人不聽招呼,也不愿意朝見他,就把這些隱居的賢士殺掉了。就因為他們說,“我們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我們不需要君主恩賜的名譽,也不需要君主獎賞的爵祿。我們不愿做官,只想自食其力?!边@其實是一種君子心態(tài)。當時姜太公殺賢事件,對君子文化有致命性的打擊。
今天說起一些學者,說起教授,說起這種等級的時候,還是有這種官本位的色彩,很少涉及人格的自尊,人的尊嚴,這是個很遺憾的事情?!捌鋵嵔裉煺劶熬?,本能的標準也很簡單,就是我們這個世道里能不能從官本位里走出來,活出帶有君子人格的人生?!?/p>
真正的德行,靠日常修煉
余世存認為,在當下這個時代,重談禮的復興,呼吁君子風格,很有必要性。但怎么提倡君子之風?“關鍵是你提倡的這個東西,是不是有生命力。像古代人那樣穿漢服、讀《詩經(jīng)》,那太教條。復禮,還指如何產(chǎn)生有效的禮儀,其實就是日常的形式感。比如我們見面也好,在家里的生活也好,是有功課要做的。這是過去的君子必不可少的,君子既講大學之道,也講小學之道?!?/p>
比如日常的掃地,佛經(jīng)里說掃地有五大功德,佛門弟子無論大小老少,都要掃地,刮風下雨都要掃,從釋迦牟尼佛開始的。其實這就是掃心凈,令自己心清凈,他者心清凈。另外,也有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應對就是基本的與人相處的禮節(jié)、禮儀。為人處事要有分寸感、形式感,這也是君子之禮。進退,則也是說君子要知進退,懂得退場。
“其實,人的真正的德行在于自洽,即德行本身具有內在價值,這種價值甚至溢出來,溫暖照明周圍。德行的內在滿足即是其報酬,在無知己時也是它唯一的報酬。但在偽劣的社會里,人們會以為德行有價,它是換取功名利祿的工具,世俗名利往往成了衡量德行的尺度。所以,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德行,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也是日常里要修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