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淑穎
摘 要:在現實生活中,音樂無時無刻不存在,它或許是你品茶時耳邊的一縷余韻,或許是你沉睡前朦朧的一陣弦音。但是,音樂并非只是一種單純的音響織體,它的功能也相當重要。功能是一個事物同外部的各種復雜關系的體現,它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外部的體現,音樂的功能主要有非傾向性、審美、以及傾向性三種。那么音樂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紅梅贊》做為一首在中國人口相傳的作品,在我國具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力,但其音樂功能的實現也無一例外經歷了及其復雜的過程。
關鍵詞:《紅梅贊》;音樂功能;實現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08-01
一、音樂功能實現的條件與過程
(一)實現音樂功能的主、客觀條件
產生音樂功能的客觀條件指的是潛藏在音樂內部中的功能因素,及音樂的內容中的音樂性內容。它包括情緒類型、美感因素和情感內容三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同音樂的一種功能相對應。這種內部因素是客觀的、不可改變的。
音樂功能的主觀條件則是指周圍環(huán)的境對音樂的需求作用,如果周圍環(huán)境對音樂沒有相對應的需求,那么音樂的功能就無論如何都無法實現。環(huán)境主要指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兩種,自然中的生普通物對音樂的需求是一種生理性的天然的需求,而人則不同,作為社會環(huán)境的主宰,人對音樂的需求還體現在更高的層次,社會性需求和審美需求。音樂要滿足這些需求,才具備了其音樂功能實現的主觀條件。只有將同時具備音樂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才算是為音樂功能的實現打下了基礎。
(二)音樂功能實現的過程
音樂功能的實現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實現音樂功能的客觀條件是不變的,而主觀條件及環(huán)境需求與功能之間則需要一個溝通的渠道才能夠實現,那便是知覺。
知覺與感覺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的心里反應,是由多種感覺組合成的感知整體。要實現功能,則需要音樂知覺。音樂知覺具有三個階段,它來自于藝術知覺的直接、溝通、和深化三階段。人們通過音樂知覺來感知音樂所表達的基本情緒、風格體系、和精神特征,而后將這種處于音樂內部的美學性向外在的進行轉化,由此便實現了音樂功能。而音樂功能又分為非傾向性功能、審美功能和傾向性功能三種,一個音樂作品,往往只能實現功能的一部分,要將三點音樂功能發(fā)揮出來是非常難的,而《紅梅贊》卻很好的將其實現了。
二、《紅梅贊》非傾向性功能的實現
《紅梅贊》做為一首歌曲,是非常著名的。它的旋律優(yōu)美,旋律線流暢明亮,能夠讓人聽過一遍便難以忘懷。即使已經隔了數十年,這首歌曲依舊作為一首經典作品在廣大人們的口中相互傳唱,即使是年幼的兒童,也聽過這首歌曲的旋律。當一個人在欣賞《紅梅贊》這首歌時,第一感覺不會這首歌唱了什么,而是它的旋律所反射出來的情緒與感情,這是音樂的基本音響給人的感受,是音樂中最感性、最大眾化的內容。人們通過音樂的直接反應階段體驗到《紅梅贊》明朗的、積極向上的基本情緒,而后通過音樂知覺的溝通作用使《紅梅贊》的非傾向功能得到實現。
三、《紅梅贊》審美功能的實現
《紅梅贊》的曲調樸實婉轉而又高亢堅定,非常的流暢優(yōu)美,具有極強的審美性,只要人聽了就會產生一種審美情感,這種審美體驗與風格體系相對應,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此時的音樂知覺處于一個溝通的階段,因而使處于非傾向性功能與傾向性功能之間的審美功能得到了實現。
四、《紅梅贊》傾向性功能的實現
傾向性功能是最為實際的功能,它是受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一種功能。不同的社會生活下人類的精神活動也不同。當人們的政治觀點與音樂中非音樂因素中的社會內容相符合的時候,人們就會產生傾向性功能?!都t梅贊》是歌劇江姐中的一個選段,由閆肅老師作詞。我們如今所處的年代同歌曲《紅梅贊》所描寫的年代有很大不同,當今社會最時和平,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甚至可以算有幾分安逸,然而,每當這首歌響起,就會讓人由心底產生共鳴?!都t梅贊》傾向性功能的實現與其非音樂性元素及歌詞有很大的關系,對一首音樂作品來說,如果我們只聽音樂,能夠很容易的感受到它所表達的基本風格,但想要體會隱藏在深層的精神特征卻很難,借助歌詞,則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我們對其精神特征體會。歌曲作為一種較為綜合的藝術形式,其歌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紅梅贊》中,歌詞長雖表面上像是描寫的梅花,實際上卻是通過梅花在咱贊頌具有梅花一樣品格的共產黨人,集中表現了以江姐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面對革命斗爭的嚴峻形勢,奮力抗爭、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整篇歌詞就像是一首詩,同音樂織體完美契合,很好的烘托出了歌曲中的深刻內涵。人們在聽到《紅梅贊》這首歌時,會不由自主的被這首歌所吸引,仿佛回到了戰(zhàn)爭年代,自己也是革命中的一員,正堅韌不拔的奮勇抗爭。從而激起了人們奮勇斗爭的精神,在潛移默化中使自身受到了洗禮,得到了啟迪與升華。
人們通過音樂知覺中的深化階段感受到《紅梅贊》中絕不屈服決不放棄的精神特征,加上人們自己的想象聯想,使自己對《紅梅贊》中的情感內容得到更深的體驗,因而使這首曲子賦予了有政治傾向的教化功能,鼓勵人們學習歌曲中不屈服的精神,那種品格就仿佛是傲立霜雪的紅梅,在嚴寒中倔強盛開,從而使《紅梅贊》的傾向性功能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