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齋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養(yǎng)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確看待自己,協(xié)調(diào)自己與他人、家庭、集體、國家乃至與自然的關系。正確理解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斷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現(xiàn)在,以語文教學課堂教學為例,淺談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一、立足課堂,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闭Z文課本的篇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它們不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課堂,進一步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教學的始終,方能使課堂散發(fā)人性之美。
一個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而珍惜它,謳歌它。在教學時,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在閱讀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寶貴,建立他們“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傳統(tǒng)的教學在知識傳授上往往過于注重語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學手段上則經(jīng)常采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質(zhì)疑,再由學生回答的方法。然而,這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師本位”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本身就忽略了對學生的關懷,忽視了對個體發(fā)展的關懷。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的課堂教學首先應該是人文的。閱讀是一種自主的、多元的行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正是“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種林妹妹”,教師怎能限制學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提問,可以說說自己的感想,還可以回答別人的問題……總之,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怎么說都可以,教師不界定對錯,只引導評價好壞,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另一方面讓學生從老師的的評判中體味到如何抓住重點。如何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如何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這樣,在暢所欲言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被語言文字所呈現(xiàn)出來的情景打動:為失火時小白兔仍渾然不覺而焦急萬分,為小白兔最終獲救感到歡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獻身深深感染,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寶貴,甚至開始思考生命價值之所在。把語文課從以往較濃的思想教育中解脫出來,“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還語文課的真實面目——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二、備課時不僅要參透教材,更要吃透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需要
參透教材對于一個專業(yè)知識扎實的語文教師來說并不是件難事。當前科學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高科技已經(jīng)進入了教育領域,這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去查閱資料,輔助自己研究教材、解讀、把握教材。但是,一個教師僅僅想靠吃透教材就取得教學上的成功,這是完全不現(xiàn)實的。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應該吃透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需要,時刻從學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安排課堂結(jié)構(gòu),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新學一篇課文時,我們不必墨守成規(guī),按部就班。我們可以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并讓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fā)談自己的感受。這時將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有時可能是對作家、作品的好奇,有時可能是對某些字詞音義的困惑;甚至于還有對全文的感受等。這時語文教師就應該抓住這個契機,積極引導學生解讀課文,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不會枯燥無味,同時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以人為本。
三、以創(chuàng)新精神為本,盡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創(chuàng)造是每個人身上所潛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時刻要擴張、發(fā)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種機會就會主動自我表露。沒有閱讀創(chuàng)新能力的訓練,閱讀教學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如《司馬光》一課,課文接尾寫“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苯又?,我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假如,你是當時在場的小朋友,看到缸里的小朋友得救后,你會怎么說?怎么做?讓大家話說《缸里的小朋友得救后……》。有的說:“謝謝你,司馬光。謝謝你救了我,你剛才叫我不要爬假山,我就是不聽,今后我再也不趕了(懂得了安全性)?!庇械恼f:“我真笨,只知道喊喊叫叫,卻不知道想辦法救人。(懂得遇事不要慌張)”有的說:“司馬光,你真行!以后我要向你學習(懂得遇到危險,要動腦筋,想辦法)。有的說:“我們剛才只要把花園的那根長木棍撿來,把木棍放進缸里,把水缸撬倒,有可能水缸也不會破,又可以救人(懂得想出辦法,既能救人,又不破缸,真是一舉兩得)。這種海闊天空的想象,展現(xiàn)了學生純潔、善良的心靈,在創(chuàng)新活動中閃現(xiàn)著人文精神的美麗。
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特感受,時時處處以人為本
語文課堂是充滿人文精神的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不是知識的呈現(xiàn)者,不是課堂上的權(quán)威。教師應該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汲取知識。同時,教師還應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獨特理解和感受。俗話說得好:“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辈煌娜藢ψ髌返睦斫?、感受也不一樣。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感受,并適時點撥、引導,讓其思維能力和智力得到全面發(fā)展。只有我們提倡民主教學,尊重差異,崇尚個性,只有我們提倡“百家爭鳴”,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積極發(fā)展,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是塑造民族靈魂的教育,沒有強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沒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就難有‘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業(yè)績。”因此,作為教師,要把人文素質(zhì)的養(yǎng)成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社會實踐中,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基礎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