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幸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又包含著豐富而具體的內容。現(xiàn)實生活中,影響人們幸福(感)的因素很多,諸如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法律也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法律與幸福密切相關,幸福應該是現(xiàn)代法律的最高價值目標,現(xiàn)代法律的每個運行環(huán)節(jié)都應以追求人類的幸福為最高標準,其中,司法在追求法律幸福價值方面尤為重要。
關鍵詞 法律價值 幸福 司法
作者簡介:蔡安國,浙江波寧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3-005-02
從形式上看,“幸福”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確切地說是一種主觀感受,主要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滿足度的價值衡量和認知。正因為這種主觀價值感官,賦予了“幸?!必S富而復雜的內涵,致使沒有一個具體的詞匯或具象的事物能將其涵蓋或對等。當然,也許正因為其內涵的多樣性,造就了她與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幸福”又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是不同條件下生活狀態(tài)的集中反映。相較于其他宏大或抽象的價值標準而言,“幸?!睂γ總€受法律約束的人有著更具體和真實的一面。當人們普遍缺少幸福感時候,就會常常沉浸在對于過去的懷念和未來的憧憬之中,但是人們始終并不懷疑幸福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那么毫無疑問,法律作為人類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或工具,其價值追求應圍繞這個終極目標展開。
一、法律上“幸福”的內涵
法律上的幸福有其特定的內涵及具體、豐富的內容,現(xiàn)代法律應該以幸福為其最高價值追求。
(一)“幸?!钡膬群?/p>
不可否認,對于幸福內涵的認知,因人而異。但還是有一些為多數(shù)個體接受的認定規(guī)則。例如:生存的壓力程度,對富足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對自由的享受、對人格尊嚴的尊重、乃至對平等的社會地位向往、對正義與效率的思考等。因此,有觀點認為“幸福即人類在物質生活上的充分享受和精神生活上的最大滿足”豍,筆者認為這種概括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法律的幸福價值可以概括為法律所具有的滿足每個人的物質追求和精神享受的屬性。功利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邊沁,對法律的幸福價值有較為具體的分析。他把避苦求樂、避惡求善作為人類生活行為的選擇,甚至是人類社會的目標,
那么行政者的義務就是要以“避苦求樂”來增進人們的社會福祉,而立法者要想保證社會幸福,就必須努力使人們感受到生計、富裕、平等和安全。而這四個價值追求中,安全無疑是最基本的目標。一個人可以暫時沒有口糧,沒有平等的待遇,但他一刻也不能沒有安全??梢哉f,安全是凌駕于一切財富、名譽和地位的生存要求。例如,轟動一時的西安藥家鑫殺人案,公眾為何如此強烈地要求審判公開、要求判處藥家鑫死刑?網友們?yōu)楹巍叭浩鸲ブ??其實,這恰恰反映了民眾的恐懼感,反映了公眾安全感的缺失!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老愚一針見血地指出:“公眾害怕這個社會真的被叢林法則主宰,弱者徹底喪失法律的庇護?!迸琶诙膬r值目標應當就是平等。這里的“平等”更強調的是一種機會的平等,一種自由選擇的平等,是允許每個人自由的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享受幸福人生的平等。當然,并不是說現(xiàn)代法律能直接提供給人們這樣的平等,法律只是為人們追求這樣的平等而保駕護航。
(二)幸福作為法律最高價值目標的原因
傳統(tǒng)法理將公平與秩序、權利與法治、正義與效率等作為法的價值追求,但是,隨著功利主義法學派幸福概念的提出,如果法律是以人為核心,那么這些所謂的正義、法治、秩序等似乎都統(tǒng)統(tǒng)被包括進來。在幸福這個大概念之下,其他詞匯都成了二級概念。人們要求公正,公正是干什么的,是為了達到幸福;法律維護秩序、保障人權、保護權利,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使人們有幸福感、安全感、滿足感。可以說,追求公正公平、追求效率、追求秩序、追求法治、實現(xiàn)人權等,同幸福相比較,都不是終極價值。只有幸福,追求人類生活的幸福,才是最終的價值目標。邊沁在他的《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一書里就將幸福作為一切法律的總目標,他有這樣一段話:“一切法律的總目標一般是或應該是全面地促進社會幸福,為此,道德要盡量排除一切有可能損害那種幸福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排除造成損害的人?!彼裕瑧搶⑿腋W鳛榉傻囊粋€終極價值目標。
二、影響幸福的因素分析
對于幸福感的測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并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熱點研究領域。豎據研究,影響幸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經濟收入、就業(yè)狀況;教育、醫(yī)療、住房乃至交通狀況;社會秩序、行政權力大小、司法公正等等。概括起來,筆者將其綜合為一般因素和法律因素兩個方面。
(一)影響人們幸福的一般因素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本文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主要與以下三方面因素密切相關:
1.心理參照系:從社會整體發(fā)展角度分析,心理參照系是其成員幸福感的重大影響因素,而所謂心理參照系,是指處于某一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個人,以其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條件因素與其自身社會生存環(huán)境外其他相對獨立社會生存環(huán)境作出橫向或縱向比較,所得出的心理對比評價。一個封閉的群體缺乏與其他群體的比照,盡管這個群體生活并不富足,但由于固有思維習慣的作用,其個體更能感受到幸福;而一個開放全體遭受著各種復雜沖擊與參照,個別時候的心理落差往往使其個體不一定有強烈的幸福感。
2.自我能力認知:自我能力認知主要是人們對自我成就作出的主觀評估,從而在意識中形成其個人預期的價值目標。當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們的心理需要和預期目標時,便會擁有較強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們意識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們的心理需要和預期目標時,幸福感自然就不會那么強烈。
3.社會適應性:社會適應性主要強調個人對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的自信和政府欲。這種適應性源于個人對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以及對社會穩(wěn)定狀況和安全狀況的積極評估,這是個體抵御焦慮并產生主觀幸福感的基礎。這種適應性往往與經濟收入或者社會地位、家世背景無直接關聯(lián),有一個樂觀豁達、積極融入其他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和愿望才是至關重要的。
(二)法律因素
筆者認為,討論法律對人們幸福的影響,可從法律的作用出發(fā),具體講就是指法律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分配利益兩方面的作用。因為良好的社會秩序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而合理的利益分配則是滿足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內在因素。
就法律對社會秩序的作用而言,對統(tǒng)治秩序的調整與規(guī)制,使得國家權力不能隨意侵犯人們的合法權利;對于生活秩序的規(guī)范保證人們的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在自由進行的同時,不會侵犯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而對于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則有利于經濟活動的開展,調和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是人們能更好的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抱負。無論是對于統(tǒng)治秩序、生活秩序還是經濟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其根本的目標還是使人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得到一定的完善,而社會環(huán)境得到改善,就必然使人們生存更有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增加其與外界對比的“底氣”,其心理參照系得到提高,對于提高人們幸福感有極大的好處。另外,各種秩序有效運轉,也使得社會環(huán)境更加公平,為人們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時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會使居民的個人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對于提升個體安全感也有巨大的作用。
關于法律對利益的作用,就社會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其根本在于調節(jié)利益分配,以明文規(guī)定的形式分配利益,并實現(xiàn)這種分配平衡,對于縮小貧富差距有極其深遠的意義。而社會貧富差距的大小,是決定個人自我價值實現(xiàn)幾率以及個體安全感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實現(xiàn)自身抱負的資源將會向富裕人群集中,而低收入階層實現(xiàn)自我抱負的期望只可以通過為數(shù)不多的途徑實現(xiàn)。如我國部分農村孩子只能通過勤奮讀書,才能贏得走出貧困的渺茫機會,而不能如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通過經商、出國留學等多種途徑實現(xiàn)自我抱負。同時,貧富差距過大,部分居民因長期處于貧困困境,會產生各類負面情緒,如仇富心理、厭生心理等,對社會貧富階層的個體安全感均會產生沖擊。因此,只有充分發(fā)揮法律對于利益的調整分配作用,保證貧富差距在可控范圍內,并不斷縮小這種差距,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居民幸福感。
三、司法在追求法律幸福價值中的作用
法的運行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等環(huán)節(jié)。所以,要探究幸福價值在法律運行中的體現(xiàn),就得分別探究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法律監(jiān)督環(huán)節(jié)。首先,制定良好的法律是促進幸福的首要前提。其次,良性執(zhí)法、公正的司法、合理的法律監(jiān)督、人們的普遍守法意識,都可為人們自身的幸福感增加砝碼。限于篇幅,筆者以下只討論司法在法律追求幸福價值中的顯著作用。
首先,正如本文第一部分的論述,安全感是幸福感的首要前提和最基本的價值追求。從法理上講,我國的法制制度應立足國情,結合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的“禮治”、“法治”的精髓,把法治效果作為基本標準,把政治效果、社會效果作為重要標準,最大限度地做到天理、國法、人情的統(tǒng)一,從而盡可能的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和諧穩(wěn)定,從而給人們提供一個安全、公正、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
其次,從法律實施上講,司法是法律實施的“最后防線”。豏 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司法機關主要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等,司法機關秉承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至關重要。其通過調解紛爭、利益協(xié)調,維護當事方的合法權益;通過審判案件、懲處罪犯,使法律尊嚴得到維護,使違法行為收到制裁,使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司法系統(tǒng)的運作也需要有充分的人力、財力、物力保障,是否有足夠的、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的人員從事法律工作為人們提供必需且必要的法律服務,法律知識的宣傳是否到位、民眾法治意識需要達到什么標準等等,都事關人們的矛盾解決是否圓滿、法律實施是否順利、通過法律解決糾紛是否順暢,關涉到法律最終能否使人們具備相應的幸福感。
再次,從訴訟實務上講,也可以把幸福作為終極目標來理解、來看待。豐可以說,整個司法調解工作、審判工作都以人們的幸福、和諧生活作為基本出發(fā)點。比如,民事審判主要是通過糾紛解決,促進和諧,使違約行為、不誠信行為受到相應制裁,使應該履行的義務得到履行、合法權益得到維護;行政調解、裁判工作主要是對行政違法行為進行矯正,使受害人的利益得到維護,使法律尊嚴得到維護、法律知識得以宣傳;刑事審判主要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它是最嚴厲的懲戒措施,也是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的最后保障。試想,在一個社會犯罪率高、犯罪活動頻繁,人們沒有絲毫安全感的環(huán)境里,還談何幸福感?所以,從整個司法實務工作來講,都是為增進人民幸福、為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而做的努力。
最后,誠如孟子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迸囵B(yǎng)司法人員的“不忍人之心”,建立一種司法的終極目標理念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以這樣的心境從事司法工作,我們追求的幸福目標就永遠走在健康、合理、積極的道路上。
四、結語
曾有律師提出“法律養(yǎng)護心靈”、“法律滋養(yǎng)生命”豑的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法律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深層次上講,“法律就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空氣、水分、養(yǎng)分,規(guī)范整個社會秩序,讓整個社會安全、平和、穩(wěn)定”。豒人類認識和利用法律,不是為了概念、真理,而是為了生活得更幸福。法律要充分地體現(xiàn)對人生命的尊重與關愛,而不能極端理性的機械陰冷。從法理上講,人們應該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則評判案件,因為越是如此,法律對生命的關懷就越充分;而當遇到疑難案件時,人們又能依據情勢變化并結合善良公平的社會愿望,確立法律的基本原則,使法律趕上現(xiàn)代社會的步伐,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幸福
注釋:
劉作翔.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終價值目標.傳承.2011(16).
陳振華.以司法實惠構筑人們生活幸福感.http://rd.jiangmen.gov.cn/web/disp.aspx?data_id=25749.
張智,張德紅.法律與幸福. 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1-12/02/content_36942.htm.
錢衛(wèi)清.用法律養(yǎng)護生命——法律養(yǎng)生與幸福人生.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29/1/3321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