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對學生而言,遇見一位好老師是一輩子的幸事。然而,當學校依照考試成績,對后進生進行專門編班,不少學校美其名曰因材施教時,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對學生心理造成的傷害將會是終身的。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公平這一長盛不衰的話題又一次被民眾提及。就近入學、教師輪崗等諸多舉措使得教育公平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但在政策尚未延伸到的地方,教育不公平卻依然廣泛存在。從小學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貼標簽”,根據(jù)成績分出三六九等,這既過早地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同時也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學生從小就接受這種有差別的教育,勢必會對其身心發(fā)展造成傷害。長此以往,這類學生的成長道路勢必坎坷,其日后成才的幾率也將減小。
單聽“差生”這兩個字,民眾多半的反應都會是孩子成績差。的確,當下的教育環(huán)境下,所謂的優(yōu)生、差生,區(qū)分的唯一標準便是分數(shù)。在這種唯分數(shù)論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學校教育必然只會關(guān)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對除此以外的其他能力,不關(guān)注也不會被納入到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上來。從這點來說,“差生班”的存在,源于應試教育的大背景,其存在的最終目的,無疑是以大多數(shù)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來換取學校當前升學率的迅速提升,這無異于竭澤而漁。
“差生班”的存在,本身就是不良教育氛圍下的產(chǎn)物。只要教育大環(huán)境未變,評價標準未改,這類“差生班”依然會變個名字繼續(xù)存在下去。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是義務教育的性質(zhì)所在,在此階段內(nèi),以任何形式對學生進行分類教育的做法都是對教育公平的踐踏。學生還未掌握基本的知識、未形成基本的世界觀,就要被學校以成績?yōu)橛蛇M行劃分,這顯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孩子的成長是個過程,考試成績的高低只能作為學生能力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關(guān)注學生的全面成長,變革教育評價方式和考核方式,才能促使教育回歸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