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賈潤賢
2016年4月省委常委唐山市市委書記焦彥龍,在唐山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打造一批有歷史文化印記的建筑群、學術建筑、城市雕塑、文化景觀,把唐山的人文典故、特色文化、民俗風情變成城市符號。”據(jù)有關檔案、史料和老書記載,在浩繁的唐山文脈中,至今流傳著許多承載唐山文化印記的民間故事,這些或許就是城市文化印記的資源。筆者從中摘取四例供讀者品味。
麻山種玉
玉田縣的由來,有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古代中原一帶大小諸侯爭霸,連年打仗,民不聊生,許多百姓背井離鄉(xiāng)躲避戰(zhàn)亂而東逃西散。有個叫陽伯雍的小伙子,千里迢迢來到燕山山脈的麻山安家落戶。他在這偏僻荒涼、人煙稀少之地造起了一間草房,動手開荒種地,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有一年,麻山一帶天遇大旱,伯雍種的莊稼苗都打了蔫兒,他決定去遠處找水,翻過一座座高山,越過一條條山谷,終于找到一股清泉。他樂得像是得了無價之寶,滿滿的灌了兩桶泉水,急忙忙往回趕。當他趕回麻山腳下,剛想澆灌小苗時,迎面來了一群逃難的百姓。他們眼巴巴的看著桶中的泉水,哀求給他們喝口水。逃難人喝了泉水走后,兩桶水只剩下了半桶。就這樣,小伙子數(shù)天不知挑了多少桶水,救活了多少逃難的人。
一天,伯雍正想用逃難人喝剩下的水澆禾苗,卻聽到不遠處傳來呻吟聲,他急忙放下水桶,匆匆走過去,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倒在地上,又渴又餓,眼看支撐不住了。他毫不猶豫地把剩下的水喂給老人,然后把他背到自己的茅屋里。過了好些天,老人在他的精心服侍下獲救。老人在臨走前給了小伙子一把石子,叫他將石子種在地里,暗示將來必有收獲。秋天到了,種石子的地里,一塊塊晶瑩潔白的美玉露出地面,小伙子左看右瞧,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他整天想著麻山腳下最缺的是水,美玉如果變成甜美的泉水該多好呀。他暗暗祈禱:好心的老人??!如果你是神仙,就賜給麻山人一道清泉吧!
夜里,他真的夢見了那個白發(fā)老頭,一覺醒來,夢中奇跡一一顯現(xiàn),麻山腳下股股泉水不停外涌,流到干旱的田地,流到山下路邊供人飲用。于是逃難的人們看到這么甘甜的泉水,誰也不想離開這里,就在種玉的田邊,又造起了一座座茅屋,開出了一片片良田。陽伯雍死后,人們在他種玉的田的四角,豎起四根大石柱,起名為“玉田”,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玉田”這一大片土地就定名為“玉田縣”了。
老馬識途
近些年,灤縣憑借相關史料打造的展現(xiàn)灤河文化的“灤州古城”,如今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京、津、冀乃至國內國外客人紛至沓來,一時名揚四方??赡苡行┤瞬⒉恢?,被收入成語典故的“老馬識途”一條成語典故就出自于灤縣何莊迷谷村。
相傳,春秋時代,齊桓公助燕攻打山戎,因山戎國的南面就是孤竹國,山戎王為避其鋒芒就逃往到孤竹國境內。齊國宰相管仲隨齊王帶軍隊一路追到孤竹。孤竹國王答里呵得知這一探報,隨令黃花元帥假意投降齊軍,將齊軍引入亂石荒漠的深山迷谷,然后尋機攻擊齊軍。果然,齊軍進入山谷就迷失了方向,到處亂闖,一直找不到出口的道路。正在齊桓公一籌莫展之時,足智多謀的管仲獻計說:“老馬識途,可放它們引路,定可出谷”。齊桓公毅然采納了管仲的建議,放幾匹老馬在齊軍隊伍前頭帶路,果不其然,真的由老馬將隊伍引出了迷谷,走出困境,解了一時之難。從此就形成了“老馬識途”這條幾乎家喻戶曉的成語,流傳至今。
樂亭大鼓
說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冀東三支花”之一的樂亭大鼓,人們耳熟能詳。如今,在唐山市文化路與西山道交叉口南西側,就坐落著一個“樂亭大鼓雕塑群”,展示著它的前世今生,但知道它背后民間故事的人可能并不多。
清代,樂亭大鼓原本叫“樂亭調”,到了光緒年間才改成“樂亭大鼓”。有一年,藝人溫鐵板(名榮),在京東四大家族的樂亭縣崔八廝(名佑文,人稱八爺)家唱堂會,八爺聽的正高興,溫榮突然停住演唱說:“八爺,聽說您要進京給王爺府去拜年,能不能帶我也進京開開眼?”八爺有些猶豫,溫又說:“你帶我去,趕上王爺樂了,我也給他來段樂亭調,說不定王爺還許賞你呢!”聽罷,崔八廝說:“人家王府里整天鼓樂喧天的,啥熱鬧沒有?這樂亭調能聽上耳嗎?”溫說:“那可不一定,肉吃膩了都不香,換換口味,興許更高興,給八爺露臉增光呢!”聽到這兒,崔八廝樂了,說:“好,準備準備,你就當我的跟班,咱們明兒個就動身?!?/p>
來到京城,王府傭人把他倆帶進府去晉見王爺,沒想到與本村結義兄弟,位列當朝中堂(內閣大學士的別稱,相當于宰相)的徐郙不期而遇。徐中堂在當初落榜不第時,有人推薦他到崔家索居苦讀,后拜崔母為義母,與崔拜為結義兄弟,困難之時,多蒙崔家慷慨相助,才使他一舉成名,得以盡忠朝廷。徐中堂向王爺如實介紹了這段故事,引得王爺既感動又高興。此時,崔八廝乘興鼓起勇氣說:“奴才進京沒啥珍貴的東西孝敬王爺,除帶了些金銀玩物之外,還帶了個說樂亭調的藝人來。”王爺立即很感興趣的問:“人在哪里?”,崔八爺轉身指向身后說:“就是他,叫溫榮,人稱溫鐵板!”王爺高興的說:“能不能當場給大家唱一曲?”溫榮忙說:“小人愿孝敬王爺。”
溫榮運足平生力氣,盡情的演唱了一出《拷紅》,王爺意猶未盡,溫隨后又演唱了《西江月》、《黛玉葬花》等曲目。書詞唱完,王爺及福晉、小王爺、格格們連連贊揚叫好。王爺說:“這種唱調,不只調子好聽,詩詞清麗,說話也很有特點,又兼用鼓板演唱,更是藝高一籌,何不叫‘樂亭大鼓呢?”溫榮聽后趕緊跪倒在地說:“謝王爺賜名,今后就叫樂亭大鼓了?!睆拇?,樂亭大鼓在民間廣為流傳,久演不衰。
不食周粟
在唐山廣為流傳著伯夷、叔齊兄弟互讓君位,最終因不恥周武王的暴行而義不食周粟身亡的感人故事。
相傳,殷商王朝的諸侯國——孤竹國,地處今河北省遷安市、灤縣(含灤南縣)一帶。孤竹國君墨胎初有三子,長子伯夷、次子公望、三子叔齊,國君立詔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后,眾臣要按先君遺詔立叔齊為君??墒妪R卻說:“伯夷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而伯夷則堅辭不受,稱“尊父命應立叔齊為君?!倍巳尣痪停耐低党鲎叨汲?。后來叔齊也離開了孤竹。眾臣無奈,只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
伯夷、叔齊逃離孤竹國后,二人路上相遇,聽說周文王姬昌養(yǎng)賢納士、善養(yǎng)老幼,深得民心,堪為明主,于是決心投奔。待到西岐時,周文王已死,而繼位的周武王姬發(fā)正在傭兵伐紂,二人便冒死馬前攔住武王叩諫:你父王駕崩,不好好地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這能是孝子的行為嗎?你作為臣子,現(xiàn)在要去弒殺天下共主,這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武王聽罷,下令手下殺掉二人。周武王身邊的姜子牙認為伯夷、叔齊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勸阻了武王。
幾年后,周武王大軍滅了殷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四方諸侯為順周朝。伯夷、叔齊獲悉此情,為周武王的不仁不義所憤,為表氣節(jié)從此不吃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隨即進入首陽山中采食野菜為生。
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齊,對他們說:“你們二人有氣節(jié),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長出的呀!”于是二人決定絕食等死,臨死前還吟唱了《采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伯夷、叔齊死于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