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內容摘要:本文依次探討漢賦神話世界的背景、內容和影響,有助于全面地讓讀者了解漢賦神話世界的基本知識,形成對漢賦較為直接與簡單的認識,繼而深入研究漢賦中的神話世界。
關健詞:漢賦 神話世界 內容 背景 影響
漢賦中的神話世界的文學現(xiàn)象的產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從政治角度而言,為維護大一統(tǒng)的帝國而采取“神道設教”統(tǒng)治是其產生的政治基礎;從文化角度而言,漢文化對楚文化的繼承是其產生的重要文化基礎;從信仰的角度而言,漢代社會成員普遍懷有神話信仰;從社會風氣而言,尚奇博物的風氣對神話世界的形成亦有一定的影響。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漢賦神話世界的產生、發(fā)展和繁榮,從而營造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
《全漢賦》中共有305篇賦,除去僅有篇目的31篇外,還有274篇賦。涉及神話的賦作約有120篇左右,占到作品總數(shù)的五分之二。漢賦中的神話主要為“神、仙和英雄的誕生及其事跡”。
一.神
漢賦中所描寫的“神”,為“引出萬物者”,他們或是自混沌而誕生,或是因不朽之功績而飛升,最終成為神通廣大、無所不知、永恒存在的帝王和主宰。其代表人物是禹。
禹是漢賦中出現(xiàn)最多的神話人物,大約為22次?!渡胶=?jīng)》、《詩經(jīng)》、《左傳》、《楚辭》等作品都對禹有所提及,尤為著名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記載,最早見于《詩經(jīng)·長發(fā)》:“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薄渡胶=?jīng)》中記載更為詳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天下?!边@里鯀和禹治水的方法,是依靠強大的“帝“的息壤,通過湮的方法來戰(zhàn)勝洪水?!睹献印る墓隆份d曰:“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贝笥碇嗡姆椒ㄓ射翁畹绞鑼?,其本質是一種神話歷史化的過程,擁有無上神力和神物息壤的“帝”退出了敘述之中,而平凡個體的力量得到了增強,禹由此一舉奠定了其圣王的地位。漢賦作家描繪“禹”的形象,既包含著對帝王的歌頌,也帶有諷諫警示作用。前者如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彌望,郁乎青蔥,沃野千里?!焙笳呷鐡P雄《河東賦》:“勤大禹于龍門,灑沈災于溪瀆兮,播九河于東瀕?!币源笥碇羷冢瑏砭揪酰骸绊鹑灰运继朴葜L,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罔”。
二.仙
漢賦中所描寫的“仙”,為生活在人間隱居的長生不死之人。他們沒有神般的無窮法力,卻極具才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縹緲的仙境中。代表人物是松喬。
“松喬”是王子喬和赤松子兩位仙人的合稱?!读邢蓚鳌份d:“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班婕妤《搗素賦》中稱“周王調笙以象吟”。由此可見,王子喬是位擅長音樂的仙人,赤松子是位掌管雨的仙人。揚雄《太玄賦》曰:“揖松喬與華岳”,表達欲要前往華山去拜訪仙人的愿望?;缸T《仙賦》曰:“先置華陰集靈宮,宮在華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懷集仙者王喬、赤松子,故名殿為‘存仙。”表現(xiàn)出熱衷求仙問道的漢武帝為仙人松喬建造宮殿,從而滿足其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的愿望。
三.英雄
漢賦中所描寫的“英雄”,指真實存在過的具有超人才能的人。他們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成就了偉大的功業(yè),展示了人的高貴與尊嚴。代表人物有周文王。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者。其當政時期,天下所歸,百姓所親,為清明治世。周文王作為周代禮儀制度的代表人物,受到了孔子格外的贊譽,稱其為“三代之英”。揚雄《羽獵賦》:“文王囿百里,民以為尚小,齊宣王囿四十里,民以為大,裕民之與奪民也?!睋P雄以文王、齊宣王相比,從而勸誡君王,節(jié)用而愛民。此外,相傳周文王還是《周易》的作者,司馬遷《報任安書》載曰:“文王拘而演周易”,揚雄《解難》中也有相關敘述:“是以宓犧氏之作《易》也,綿絡天地,經(jīng)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錯其象而彖其辭,然后發(fā)天地之臧,定萬物之基。”當人們產生困惑的時候,總希望文王能夠通過《周易》來給自己指點迷津,張衡《思玄賦》:“心猶與而狐疑兮,即岐阯而攄情。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蔽耐酢吨芤住肥侵腥A文化的基石之一,深刻地影響到了中華文化的基質。
漢賦中的神話世界為研究漢代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詳細的資料。漢賦中的神話世界雖然描繪的是想象的空間,但其構建離不開對現(xiàn)實世界的借鑒和模仿。漢賦神話世界所構筑起的宏大的格局,其內容實質上反映了漢代服飾、宴會、娛樂、祭祀等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
漢賦中的神仙世界為研究漢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依據(jù)。通過對豐富多彩的漢賦神話世界的研究,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漢代人民的宇宙和宗教觀念,體會到他們對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漢賦中的神話世界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因素,其敘事時的大膽、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對漢代文學描寫人物、塑造形象都產生了促進作用,形成了漢代濃郁的浪漫主義文風。為后來的文學發(fā)展提供了養(yǎng)料。
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80頁。
2.費振剛:《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60頁。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