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被救助者訛詐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途徑探析

        2016-05-14 17:04:24鄭麗清俞煌霞
        行政與法 2016年9期
        關鍵詞:行政處罰

        鄭麗清 俞煌霞

        摘 要:近年來,“扶老人被訛”的事件在全國時有發(fā)生。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違背了基本道德要求,急需法律的規(guī)制。而選擇何種規(guī)制途徑,學界存在不同觀點。被救助者訛詐現(xiàn)象頻現(xiàn)的關鍵在于實踐中對訛詐者懲治不力。嚴懲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需要借助手段嚴厲的刑事制裁措施、高效便捷的行政處罰以及能夠彌補受害人損失的民事侵權賠償途徑。三者協(xié)同配合,才能更好地矯正被救助者的失信行為,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互幫互助社會風氣的形成。

        關鍵詞: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民事侵權賠償;刑事制裁;行政處罰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6)09-0047-10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簡介:鄭麗清(197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民法學。

        被救助者訛詐的行為基本含義是,在行為人實施救助后,被救助者誣告救助者為肇事者,并要求救助者承擔賠償損失等責任。其中,最典型的無疑是被扶老人訛詐扶人者的行為。近年來“扶老人被訛”①事件頻繁見諸媒體,已引發(fā)了全社會的關注與思考。扶危救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元朝大戲劇家馬致遠在《陳摶高臥》中曾說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今,扶摔倒老人竟讓人猶豫:不扶,心不安;扶了,可能被訛甚至被告上法庭。歸根結底,原因在于法律規(guī)制不足,訛詐行為的違法成本偏低,訛詐者的成本與獲利相差甚遠。為此,必須完善相關法律并嚴格按照法律追究訛詐者的責任。

        一、法律規(guī)制被救助者訛詐行為的必要性

        (一)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失德現(xiàn)象頻發(fā)

        近年來,扶老人導致的爭議案件在媒體上接連出現(xiàn)。如2011年8月26日,江蘇南通汽車司機殷紅彬在路上發(fā)現(xiàn)有位老太太倒在車下,出于好意,便和乘務員扶了老太太,老太太當場表示感謝。結果,事隔數(shù)日老太太的子女竟報警并指使老太太指控司機殷紅彬肇事,所幸汽車上的監(jiān)控記錄下真相,還以司機清白。[1]2013年10月30日,廣東省汕頭市小玲和小文兩名高中生將一位摔倒的騎電動車老人扶起并護送回家,不料摔倒老人事后找到小玲和小文,謊稱是他們撞到自己導致受傷,要求他們賠償。學生迫于無奈發(fā)帖、報警尋找公道,最終在真相面前老人承認錯誤,返還學生家屬支付的醫(yī)藥費并賠禮道歉。[2]2013年4月18日,遼寧省本溪市的盧阿姨和鄰居到社保局辦完事情走出大廳的旋轉門時,突然發(fā)現(xiàn)走在前方的一位老人腳下一軟倒在臺階上,盧阿姨和鄰居趕緊上前將老人扶起,詢問對方的情況。不料,老人一口咬定盧阿姨推倒自己并叫來親屬撥打了110,要求盧阿姨擔責。就在雙方為了醫(yī)藥費僵持不下時,民警調取監(jiān)控探頭,錄像中顯示老人是自己摔倒的,而盧阿姨在老人摔倒前與她沒有任何的身體接觸,老人及家屬這才作罷。[3]

        在查明事實真相后,訛人者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受到法律制裁,有關機關至多給予口頭教育,而訛人者甚至連向扶人者道歉或道謝都難得一見。對此,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應飛虎歷時四年對媒體報道的扶老人導致的爭議案件進行了調查,經(jīng)統(tǒng)計得出,從2004年至2015年10月,因媒體報道而被公眾得知的扶人爭議案件就有149起,其中誣陷扶人者有84起,接近六成。而在這84起案件中,僅有1起案件的訛詐者受到了行政拘留處罰。[4]可見,訛詐者承擔不利法律后果的概率極低,這也是造成我國扶人被訛現(xiàn)象頻發(fā)的原因。被救助者訛詐事件不僅讓救助者心寒,也使社會公眾開始思考,究竟“該不該扶”,值不值得冒風險。有調查研究分析扶老人的變化趨勢時,發(fā)現(xiàn)“不敢扶”的比例在2015年突飛猛漲,與“扶了被訛”比例相當。[5]這一數(shù)據(jù)表明,相當一部分公眾基于規(guī)避不利后果的考慮,對救助行為開始望而卻步。這種矛盾現(xiàn)象的產生,不能僅僅歸結為個人道德缺失,更應從制度中尋找破解之道。

        (二)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須順應時代要求進行結構上的調整

        法律與道德之間并非一種排斥關系。學者們在理論研究中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法律與道德的分離與反分離。歷史上,我國和西方國家所持的主張恰好經(jīng)歷了一個截然相反的演變歷程。在西方思想史上,最初的自然法學派主張的是融合說,道德性是概念的唯一要素,“惡法非法”。因此,如果某個法律違反道德,那它就不再是真正的法,人們可以不遵守。到了近現(xiàn)代,實證主義學派興起,代表人物奧斯丁、凱爾森、埃利希等都主張分離說,即法的概念并不必然包括道德因素,“惡法亦法”。而在我國古代,法律和道德關系理論則是從分離說到融合說的演變過程。在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儒家和法家作為其中的重要學派都各持己見,主張自己所堅持的德或法的重要性和惟一性。但到了漢代以后,法開始和道德融合,出現(xiàn)了禮法合一的現(xiàn)象,并長期統(tǒng)治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法制史。近現(xiàn)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法學派第一次闡明,法的本質最終體現(xiàn)為法的社會性,而在這些社會因素中,最終決定力量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國家不是在創(chuàng)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國家只是把“社會需要”上升為“法律規(guī)定”。[6]

        縱觀中西方思想史,法律和道德之間一貫存在互動。法律與道德是彼此協(xié)調的關系,但應發(fā)揮法律的主導作用。當代中國正處于市場經(jīng)濟轉型時期,法律與道德的融合趨勢既成為現(xiàn)實,也成為一種必要。市場經(jīng)濟的一大特點即自由,但自由不代表放任,調控手段也是必備的。市場經(jīng)濟在本質上屬于法治經(jīng)濟,離不開法律的支撐,而依法治國又必須與以德治國相結合?,F(xiàn)實社會中,因價值觀不同,法治文明與中國道德文明并不總是協(xié)調一致的,這就需要進行調整,將二者合理結合,以適應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行為不僅違背了誠信這一基本道德規(guī)范,也觸犯了法律。在道德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失去約束力時,則需要通過法律來規(guī)制。

        (三)違背基本道德的訛詐行為應受法律規(guī)制

        訛詐既是不誠信的體現(xiàn),更是“反咬一口”、見利忘義的體現(xiàn)。對被救助者訛詐行為的規(guī)制最開始是一種道德懲治。但將道德規(guī)則入法,難免有將法律道德化之嫌。誠然,若立法將某些道德準則不適當?shù)丶右詮娭仆菩?,其結果將是道德與法律雜糅,法律的權威性被降低。一旦社會成員受到不必要的法律規(guī)制,就會遭到抵制,法律因而失去其效力。因此,將道德規(guī)則入法,必須謹慎為之。

        不是任何道德都應被法律所“表述”或是被社會所有成員所遵守。著名法學家哈特將道德劃分為兩類:一是基本道德,是社會的底線;二是非基本道德,成員可自由選擇。[7]前者如禁止暴力、禁止盜竊、誠實守信等。只有基本道德原則有入法之必要,否則不僅會造成法律體系的過于龐雜,而且也存在泛法律之嫌。誠信歷來被各國法典尊譽為“帝王規(guī)則”,誠信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而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行為明顯超出了個人私德,既違反了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更侵犯了救助者的權利,違反了安分守己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具有引導和評價作用,立法應及時對被救助者不誠信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并通過 “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裁決原則的影響,使社會成員增強誠信觀念和助人為樂的信心。

        二、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法律規(guī)制途徑研究上存在的理論分歧

        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時有發(fā)生,關鍵原因在于相應的法律機制缺失,導致失信成本低。因此,當前急需彌補法律上的不足,完善規(guī)制機制。①然而,以何種途徑規(guī)制又是一個難題。當出現(xiàn)某種不良社會現(xiàn)象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完善法律來進行遏制,很少進行法律可行性的思考。法律既應獲得社會道德的支持,也應具備實施所必需的條件,否則只能將其束之高閣。因此,選擇被救助者訛詐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途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刑事制裁、行政處罰、民事侵權賠償齊頭并進的規(guī)制途徑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對于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應用盡一切法律規(guī)制手段。即采用刑法、行政法、民法三種法律機制并行的規(guī)制途徑,才能窮盡各種情況,應對所有案件。[8]

        ⒈懲治被救助者訛詐行為并非無法可依。依據(jù)刑法的規(guī)定,公然侮辱、誹謗救助者,破壞救助者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司法機關可以提起侮辱誹謗罪之訴。誣陷救助者為肇事者,要求賠償?shù)?,也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也有學者認為如果被救助者故意誣告救助者并獲取了較大利益,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可以按照詐騙罪處理。

        ⒉公安機關作為社會治安的維護者,必須對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作出反應。倘若放縱訛詐者,既會導致出現(xiàn)訛詐零違法成本的不公現(xiàn)象,也會降低社會成員幫扶弱者的信心和意愿。被救助者訛詐行為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可以由公安機關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警告、罰款或行政拘留等措施。

        ⒊若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侵犯了救助者的名譽權,可以通過民事侵權訴訟,要求被救助者承擔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等責任。

        這樣,一方面,通過多途徑法律規(guī)制,加大處罰力度,能夠增大被救助者的訛詐成本,降低訛詐成功的期望值,使被救助者不敢訛詐;另一方面,通過多途徑法律規(guī)制,矯正被救助者的失范行為,能夠保障救助者的合法權益,增加好心人做好事的信心,使救助者勇于救助。

        (二)刑事制裁、行政處罰不可取,民事侵權賠償最優(yōu)

        ⒈刑事制裁易陷入“泛刑法化”怪圈。對被救助者訛詐行為進行刑法規(guī)制并不恰當,刑法雖承載著社會治理的職能,但不宜將其作為“社會管理法”看待。[9]刑法是以矯正正義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的,是“第二位”法。法的安定性對實現(xiàn)刑法價值來說十分重要,這決定了刑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管理法,不能一概簡單適用。日本學者平野龍一曾說過,刑法具有謙抑性,在某一行為侵害或威脅了他人生活利益之時,并不一定要直接適用刑法,若采取其他社會手段能夠達到效果才算是理想。德國學者耶林也指出:“刑罰如兩刃之劍,用之不得其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雹龠^分強調刑法積極介入社會道德滑坡現(xiàn)象,將使其面臨“變性”的風險。刑法畢竟是以剝奪和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為主要內容的,必須保持“局部介入”、有限懲罰的立場,否則易陷入“泛刑法化”的泥潭。

        以南京彭宇案②為例,對徐老太行為的定性對犯罪的認定至關重要。有觀點認為,徐老太的行為只是民事訛詐。詐騙罪要求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而徐老太并不是假摔,也不能確切證明其知道肇事者是誰,因此,不能構成詐騙罪。也有觀點主張,徐老太的行為是典型的“敲詐勒索”,其借助法院判決的強制力迫使彭宇賠償,符合強迫取財?shù)男袨樘攸c。不過,敲詐勒索罪的強迫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要求行為人的恐嚇行為與被害人處分財產具有直接因果關系,即出于害怕交出財物。事實上,彭宇并非因受恐嚇而賠償,而是先被誣陷,后經(jīng)一審法院判決要求賠償;徐老太也不存在威脅、恐嚇,所以不構成敲詐勒索罪。可見,徐老太的行為不能納入詐騙罪或敲詐勒索罪的調整范圍,只能通過新增罪名的方式來解決。

        還有觀點認為,通過刑法懲罰訛詐者將存在嚴重問題。在確有實際肇事者的情形下,如果對訛詐的被救助者處以敲詐勒索罪,訛詐者可能比肇事者受到更重的懲罰,這明顯超出了公眾的心理預期。[10]刑罰還會影響受害人的行為選擇,對真正的肇事者不敢貿然起訴。一旦自己對救助者發(fā)生誤認,而法院又支持了自己的主張,就有可能陷入訛詐的怪圈。因此,通過刑法懲罰訛詐者并不可行。

        ⒉行政處罰在實踐中流于形式。在扶人反被訛詐案件中,被救助者多為老年人,因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況一般較差,而且又經(jīng)歷了跌倒或撞傷,情況更不容樂觀。而行政處罰方式一般分為自由罰、財產罰和聲譽罰三種。首先,若對老人進行行政拘留,一旦出現(xiàn)意外情況,執(zhí)行機關須向老人家屬乃至上級機關負責。實踐中,基于行政拘留的風險性較大,公安機關往往只對訛詐救助者的老人宣告行政拘留,而不實際執(zhí)行。如此,行政拘留這一強制措施對此類訛詐事件的處理效果微乎其微。其次,對訛詐者進行罰款,罰款所得的款項歸入國庫。雖然罰款減少了被救助者訛詐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對被救助者起到了激勵的作用,但是罰款彌補不了救助者因受訛詐遭受的損失,因此降低了社會成員救助他人的期待值,不利于社會互幫互助氛圍的形成。再次,對訛詐者予以訓誡、責令其具結悔過或者要求賠禮道歉,很難對訛詐者構成有效威懾。加上有不少老人晚年缺乏勞動能力,經(jīng)濟條件并不寬裕,通過訛詐來獲得收益或減少損失的做法,在某些場合已成為老年人的首選。

        ⒊民事侵權賠償提高訛詐成本,效果最佳。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當救助者因被救助者的訛詐,名譽受損或是財產損失、精神受到損害時,可以依照我國《民法》和《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救助者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如此,一方面,可以增大訛詐者的潛在成本,降低訛詐獲利的心理預期;另一方面,對救助者的損失可以起到救濟的作用,增強救助的信心。目前訛詐者多為老年人,因勞動能力下降,收入水平一般不高。一旦老人傷勢嚴重,其自身可能無力支付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勢必轉由其子女負擔。出于減輕子女負擔以及不給子女添麻煩的心理,老人往往會產生訛詐救助者的心理。據(jù)媒體報道,有些子女會幫助甚至引導摔倒老人去訛詐救助者。因此,規(guī)制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最根本的方法是阻斷被救助者獲利的途徑,甚至讓其為訛詐救助者的行為付出金錢上的代價。通過這種負激勵的方法,降低救助者的法律風險。

        三、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法律規(guī)制途徑的選擇

        綜合上述規(guī)制途徑,筆者認為,在現(xiàn)階段,我國采取刑事、行政、民事三種途徑相結合的規(guī)制途徑最為合理,具體理由如下:

        (一)刑事制裁、行政處罰預防和懲治功能更強

        刑法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以不斷解決新問題。以國家強制力為支撐的刑法,具有強大的威懾功能,尤其對于預防不法行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F(xiàn)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確的領域,容易產生盲區(qū),給規(guī)范意識不強的人以可乘之機,甚至產生違法效仿的連鎖反應。面對接連不斷發(fā)生的“扶老人被訛”事件,據(jù)目前辦案人員反映,訛人通常被歸入民事糾紛,只能通過民事調解來解決,效果往往不佳。筆者認為,對于防礙扶危濟困行為實施的訛詐行為,應適當采取刑法措施,發(fā)揮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德國學者雅科布斯認為,刑罰應致力于維護法秩序的穩(wěn)定性。簡言之,即在公眾心中樹立有效的規(guī)范,并通過刑事制裁使違背規(guī)范的行為得到負面評價,從而鞏固公眾的規(guī)范意識,提高公眾對刑法的忠誠度。[11]當然,刑法的謙抑性意味著刑法的調整范圍須保持必要的限度,大多訛詐救助者的行為未危害到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時,應由行政法予以規(guī)制。實踐表明,行政處罰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具有明顯的效果,其明晰了權利義務界限,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為公眾展示了“應為”“可為”和“不為”。在一些矛盾并不十分尖銳的訛人案件中,完全可以借助行政權力來妥善處理。

        (二)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行為有時符合犯罪特征

        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一般行為方式是,被救助者一口咬定救助者為肇事者,要求其賠償損失,否則就向法院起訴。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雙方糾紛會發(fā)展到民事訴訟階段。倘若訛詐屬實,而法院依照現(xiàn)有證據(jù)作出支持被救助者的訴訟請求的判決時,救助者將迫于國家強制力的威懾作出賠償。顯然,訛人者行為不符合一般詐騙罪的特征。在此,救助者很清楚自己不是肇事者,并未受騙,給付賠償只是迫于法院判決。因此,“受騙”的是司法機關,而“受害”的是救助者,這是一種典型的訴訟詐騙。2002年司法解釋認為,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①,這值得商榷。事實上,訴訟詐騙完全符合三角詐騙的構造形式,被害者雖不是被騙對象,但是被害者確實遭受了財產損失,而且損失的發(fā)生前提是法院受到欺騙,作出了不利于被害者的判決。由此可見,從法益侵犯角度,二者并沒有本質區(qū)別。正如有學者所言,詐騙罪是保護被害者的財產法益,但并不等于保護被害者不被騙的意思決定和處分自由,從規(guī)范的角度看,不應限定被害者必須被騙。[12]可喜的是,《刑法修正案(九)》已將訴訟詐騙行為明確認定為虛假訴訟罪,這就為訛詐救助者的行為入刑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需要注意的是,訛詐救助者的行為也不屬于敲詐勒索罪。在四川發(fā)生的“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誣陷索賠”②的事件中,當?shù)鼐秸J定,受傷老太并非三小孩撞倒,訛詐索賠屬于敲詐勒索,對老太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為此,有人提出,這種行為結構似乎與敲詐勒索罪相符,其實不然。警方所作的事故認定與司法認定完全不同,不能由此斷定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就是敲詐勒索罪的行為方式。敲詐勒索罪中的恐嚇是以將來可能采取的不法行為作為前提,明顯地,司法訴訟并非不法行為,也不是不確定發(fā)生的,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國家強制力。另外,救助者交付財產也不是基于恐懼,而是履行判決的法律行為。因此,對訛詐救助者的行為,以敲詐勒索罪定罪并不合適。

        (三)行政處罰高效便捷,避免了不必要的訟累

        從現(xiàn)實角度看,國家機器能夠順利運轉,行政權力是不可或缺的主導力量。這主要是因為行政權力在參與社會管理中有著兩大優(yōu)勢:一是時效快,程序性事項耗時短,靈活便捷;二是力量強,高效解決糾紛。效率是行政的一大追求。在我國,行政權力的主要功能之一就在于調整社會關系,解決公眾之間的糾紛。在行政執(zhí)法實踐中,公安機關往往將其定性為敲詐勒索并作出行政處罰。因訛詐人多為老年人,實施行政處罰的效果不佳,因而導致許多情況下都采取了不予執(zhí)行的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認為行政處罰在規(guī)制救助者訛詐事件中毫無用處。其實,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處罰權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畢竟刑事司法程序復雜,效率明顯不如行政處罰;而民事訴訟需要雙方參與,會給當事人帶來訟累,民事調解又需要雙方當事人達成一定的合意,更是難上加難。

        另外,現(xiàn)代行政權力提倡運用倫理道德等傳統(tǒng)方式參與社會治理。行政行為必須既合法又合理,要求在正式規(guī)范與非正式規(guī)范之間尋求一個恰當?shù)钠鹾宵c。這種治理方式能夠從深層次解決糾紛,改變部分社會成員失德的狀況。因此,在當下被救助者訛詐現(xiàn)象頻發(fā)的情況下,采用能夠協(xié)調倫理道德等傳統(tǒng)權威的行政權力至關重要。換言之,通過行政權力主體適當引導,借助行政處罰的高效便捷,充分發(fā)揮行政權力在社會管理方面的功能。

        四、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法律規(guī)制的適用要點

        關于懲治救助者訛詐行為的立法已經(jīng)開始起步。“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2013年6月,被譽為我國第一部“好人法”即《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者權益保護規(guī)定》獲得通過,其中明確規(guī)定對被救助者訛人行為的處罰,“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行為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外,被救助人誣告陷害救助人的,處理機關應當在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通知公共征信機構,錄入個人信用記錄系統(tǒng)?!盵13]同時還規(guī)定,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的,救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救助人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民事責任。雖然這只是地方立法,內容不盡完善,但此舉釋放出了依法懲治訛詐者的信號,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便是向全國推行,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立法。如此,類似媒體報道“好心扶摔倒老人,卻遭碰瓷,為自證清白,2014年1月2日,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漳溪鄉(xiāng)46歲的吳大哥跳河自殺”的悲劇才可能不再重演。①在法律規(guī)制時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問題:

        (一)虛假訴訟罪、偽造證據(jù)罪的準確適用

        在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案件中,被救助者往往不是直接從救助者處獲得利益,而是由被救助者一方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判決救助者承擔侵權賠償責任。若法院支持被救助者的訴求,被救助者的訛詐行為便得到了司法上的幫助,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將受到減損。在此,一方面,被救助者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訛詐救助者,若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符合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依照《刑法修正案(九)》②可以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單處罰金;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但存在的問題是,虛假訴訟罪的情形列舉過于概括抽象,“以捏造的事實”,可能是以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方式,而依照《刑法》第307條(妨礙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jù)罪)的規(guī)定,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行為同時符合偽造證據(jù)罪的特征,故容易造成罪與罪之間的競合,使得法官在適用法律上存在困難,所以,虛假訴訟罪的設立存在瑕疵,應予完善。另一方面,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旁觀者的證言。一旦旁觀者作偽證,不僅會侵犯救助者的訴訟權利,極大地浪費司法資源,而且會威脅司法和法律公正,破壞社會和諧,因此,有必要強化對偽證行為的法律制裁。我國《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二款明確規(guī)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jù),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據(jù)此,對于作偽證的證人,其偽證的行為符合第307條規(guī)定的,可以依法予以刑事制裁。

        (二)司法裁判應嚴格適用舉證責任規(guī)則

        被救助者訛詐救助者案件的特點在于主要事實真?zhèn)尾幻鳌D壳?,民事訴訟對事實真?zhèn)尾幻靼讣奶幚碇饕捎玫氖亲C明責任規(guī)則。即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除非他已充分證明了己方應當承擔證明責任的主張。依照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分為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在彭宇案中,并無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因此,原告徐老太須對被告將其撞倒致傷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舉證不能,且法院又無法查明案件事實的,法院應依法駁回徐老太的訴訟請求。在審理過程中,徐老太無法證明彭宇就是肇事者,無法認定其有過錯。根據(jù)過錯責任原則,彭宇本不必承擔賠償責任。然而,本案法官適用了經(jīng)驗法則,推定彭宇與徐老太曾發(fā)生過碰撞的事實,并不恰當適用公平責任,認定被告承擔一定的損害賠償責任,這顯然違背了證明責任規(guī)則。[14]彭宇案的判決引發(fā)了公眾熱烈的討論,形成了司法意義上勸導公眾對摔倒老人不必作為的怪現(xiàn)象,對社會互幫互助風氣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涉及危難救助的民事案件,法院必須嚴格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規(guī)則,運用疑案從無原則、重大過失證據(jù)規(guī)則,公正裁判,以增強社會公眾對危難救助的信心,從而提高救助意愿。

        被救助者訛詐行為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另一方當事人,法院一旦支持被救助者的主張并作出判決,將會給對方當事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在此范疇內,訛詐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當被救助者主觀上具有過錯,對方當事人就可依《侵權責任法》要求被救助者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并且可以以反訴的形式提出。倘若確實因誣陷給救助者造成損害的,訛詐者須對救助者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救助者因被誣陷造成的精神損害也有權要求被救助者承擔。

        (三)正確對待刑民的交叉與銜接

        當被救助者將救助者告上法庭,其訛詐行為可能涉及虛假訴訟罪問題。由此關聯(lián)著民事和刑事兩個訴訟,這就出現(xiàn)了民事裁判與刑事裁判相互之間有無既判力的交叉與銜接問題?!缎淌略V訟法》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舉報犯罪行為??梢?,民商事法院有義務在發(fā)現(xiàn)虛假訴訟行為后移送偵查機關。若民事判決、裁定還未發(fā)生法律效力或還未執(zhí)行完畢,則應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150條的規(guī)定,中止正在進行的民事訴訟程序,另行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如果是在民事判決、裁定發(fā)生法律效力并執(zhí)行完畢之后,發(fā)現(xiàn)其行為涉嫌構成刑事犯罪的,則另行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并在刑事判決書中責令被告人退賠 、返還被害人的財產。[15]已經(jīng)審結的民事訴訟,一般無須另行啟動再審和執(zhí)行回轉程序,除非存在枉法裁判行為。從實體上看,虛假訴訟行為與虛假訴訟罪能否互為認定的前提也存在爭議。以彭宇案為例,假設彭宇案發(fā)生在新增虛假訴訟罪之后。若在民事審判中,南京鼓樓區(qū)法院認定徐老太的行為屬于虛假訴訟,作出了中止訴訟的決定并移交偵查機關,后續(xù)進行刑事審判的法院并不能徑行確認徐老太實施了犯罪行為。我國刑事訴訟要求達到“客觀真實”,而民事訴訟只需具備 “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的不同可能產生截然相反的認定結論。同理,當作出無罪刑事裁判后,恢復審理的民事審判也不能直接否定虛假訴訟行為的存在。

        (四)行政執(zhí)法應合法合理

        建設法治國家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尤其是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政。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根據(jù)情節(jié)輕重程度,予以相應的法律制裁。若訛詐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在全國統(tǒng)一立法時,應借鑒《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者權益保護規(guī)定》的做法,規(guī)定行政機關可對訛詐者予以行政處罰。如此,四川達州的做法也就有了法律依據(jù)。四川達州之前發(fā)生“三兒童扶摔倒老太被誣陷”一案,在弄清案件事實后,執(zhí)法機關對誣陷他人的老太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執(zhí)法機關考慮到老人的實際情況,決定不予執(zhí)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行政處罰的懲戒功能,但畢竟在實踐中運用了行政處罰這一規(guī)制手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案中,執(zhí)法機關根據(jù)老人兒子所起的作用,因老人兒子共同實施誣陷行為,對其處以行政拘留10日、罰款500元的處罰,此舉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好評。

        此外,在扶人被訛詐的事件中,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公共道路區(qū)域內,而行政機關認定事故責任的依據(jù)多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關規(guī)章。道路交通事故的認定必須做到程序合法,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責任劃分公正。在眾多“扶老人被訛”案件中,由于一些區(qū)域沒有監(jiān)控設施,雙方當事人又各執(zhí)己見,因而行政機關出具的認定書不全都接近客觀真實,往往會引起當事人不服及公眾的不解。為此,執(zhí)法機關應主動向公眾說明認定過程和依據(jù)并作出合法合理的解釋,以得到社會公眾的信服。

        五、結語:以法律促進被救助者與救助者之間的合作與信賴

        休謨曾說過,一切科學總是或多或少地和人性有些聯(lián)系,任何科學不論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其哲學基礎是由人性奠定的,法的制定、發(fā)展、實施無一例外地與人的要素緊密相聯(lián),這就意味著法的研究必須從人的本性出發(fā),方能上升到哲學高度。從法所預設的人的層面來看,法所抽象的人具有多面性:理性與非理性,利己與利他心,個性與社會性。法的目標是引導那些信服它的人為善,透過倫理性目標,使得法律成為某種高貴且令人肅然起敬的東西。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市場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個人主義、拜金主義、金錢觀與道德觀等多元化的價值觀激烈碰撞。面對這種觀念變遷,既要重塑價值觀、誠信文化,更要發(fā)揮法律的保障作用。用法律規(guī)制被救助者訛詐行為,并非是將道德與法律混為一談,而是法律對違背基本道德的行為進行必要干預。當然,應明確法律干預不是簡單地羅列罪名、責任,更要尋找到最合理的組合,形成實踐效果最佳的規(guī)制途徑。本文認為,基于刑事制裁的嚴厲性、行政處罰的效率性、民事侵權賠償?shù)膹浹a性,選擇三者并存、多管齊下、互相配合的規(guī)制途徑最為合理。同時,要妥善處理好三類法律機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尤其是要處理好偽證行為在訛詐救助者情況下的懲戒舉措,嚴格適用民事審判的舉證責任規(guī)則,完善救助相關立法。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促成社會合作與信賴基礎的形成,共同應對程度不斷增強的社會風險,并最終推進社會文明和文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彭宇撞人案”險再發(fā) 好在有監(jiān)控[N].海峽都市報,2011-08-30.(A24).

        [2]廣東汕頭兩名學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訛 報警后獲清白[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11-17/5511614.shtm.

        [3]六旬老太扶摔倒老人反被訛 真相大白對方拒道歉[EB/OL].http://bbs.tiexue.net/post2_6681073_1.html,2013-04-26.

        [4]應飛虎.九成真相率如何突圍“扶人困局”[N].人民日報,2015-10-16(05).

        [5]蔡蘊琦,許啟彬.江蘇兩大高端智庫昨天“上線”[N].揚子晚報,2015-11-16(02).

        [6]孫國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研究——關于法的概念和本質的原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81.

        [7]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62.

        [8]孫日華.見義勇為認定的法理反思與制度建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85-90.

        [9]何榮功.社會治理“過度刑法化”的法哲學批判[J].中外法學,2015,(02):523-547.

        [10]王鳳濤.立法期待的隱憂:“小悅悅事件”與攙扶跌倒老人被“訛詐”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13,(02):210.

        [11]張東平.論刑法的公眾信仰與犯罪控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4,35(04):80.

        [12]方軍.訴訟詐騙行為應認定為詐騙罪[J].人民檢察,2015,(06):74.

        [13]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人權益保護規(guī)定8月1日起實施[EB/OL].http://legal.people.com.cn/n/2013/0801/c42510-22402817.html.

        [14]郭爍.“彭宇案”之四重法律問題再檢討[J].中州學刊,2013,(04):73.

        [15]沈飛飛.規(guī)制虛假訴訟中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的銜接[J].中國律師,2014,(06):76.

        (責任編輯:徐 虹)

        猜你喜歡
        行政處罰
        農業(yè)農村部修訂發(fā)布《農業(yè)行政處罰程序規(guī)定》
        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行政處罰程序規(guī)定
        上海建材(2022年3期)2022-11-04 02:25:00
        安全標志疏于管理 執(zhí)法作出行政處罰
        當前消防行政處罰中存在的問題
        水上消防(2022年1期)2022-06-16 08:07:10
        應如何確定行政處罰裁量基準
        勞動保護(2018年8期)2018-09-12 01:16:12
        試論物證在煙草行政處罰中的適用
        消費導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52
        關于稅務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的比較建議
        應受行政處罰行為構成要件的反思與重構——從“三要件”到“三階層”
        “不(免)予行政處罰”該如何操作
        校車交通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標準及代碼
        汽車與安全(2016年8期)2016-10-14 03:16:52
        男女下面进入的视频|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午夜免费啪视频| 性大片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按摩|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欧美 综合| 国产91在线精品福利| 国产av黄色一区二区| 粉嫩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内射合集对白在线|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无VIP| 精品国产女主播一区在线观看| 青春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1级做爰片1000部视频| XXXXBBBB欧美| 99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五一看片| 精品高清国产乱子伦|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第八页|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欧洲熟妇色 欧美| 久久无码一一区| 国产av一区仑乱久久精品|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中文字幕| 日本女优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老熟妻内射精品一区|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亚洲av五月天天堂网| 午夜精品久久99蜜桃| 中文字幕人妻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