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秀琴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币虼耍W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成為了必然。本文從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使教學活動偏重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優(yōu)化教學重點,加強生活化指導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品德;生活化;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6-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50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
改變原有教學方式,不再使用原先停留在教學課本方面的傳統(tǒng)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聯(lián)系,使得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可以更好地相聯(lián)系。通過教材課本的利用,與學生生活的實際相聯(lián)系,并從中學到知識。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況,并幫助其解決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學生需求基礎進行教學,使得更加體現(xiàn)出教育的意義。
聯(lián)系學生的成長過程,將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以及對學生起到積極作用的事情以及內容進行補充,比如在“新學期,你好”教學活動之中,我就在以開學為主題的活動上,給學生創(chuàng)建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使得學生可以在比較愉快的環(huán)境之中對自身發(fā)生在寒假中的生活暢所欲言,溝通各自發(fā)生在寒假中有趣的故事以及學到的相關知識等。在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從學生那里反饋過來的信息并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煩惱、有趣、得意等,并根據(jù)這些信息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種體驗,幫助學生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也可以使學生對新學期充滿信心和希望。
二、使教學活動偏重生活的創(chuàng)造
在良好教學內容基礎上,教學活動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可以分為生活指導和生活實踐兩種。生活指導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將與生活相關的知識以及做人方面的內涵滲透在里面,從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生活態(tài)度以及方式。生活實踐將學生參與到實踐生活之中,并將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很多,培養(yǎng)起自身動手能力。同時,將生活指導與生活實踐統(tǒng)一在同一堂課程之中加以體現(xiàn)。例如教學《春天在哪里》這一活動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過學生親自體驗春天、觀察春天,讓學生了解春天不僅美而且是個充滿生機的季節(jié),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樂趣。最后,通過學生自己的尋找、觀察、感受體驗到的春天再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另外,在“和春風一起玩”活動過程之中,為了使得學生更好融入春天生活里,享受春天帶來的快樂,我就在活動之中使學生自身制作與風相關的玩具,并參與到各個活動之中。學生在這個教學活動之中,能夠親身體會到春天生活的美好,并且能夠認識到風和風車等玩具的關系,可以更好地利用風的力量,這就體現(xiàn)出了學生在自身感悟上的創(chuàng)造。因此,體驗對于品德以及生活教學活動是相當重要的一點,能夠幫助學生在體驗之中獲得體會,并進行創(chuàng)造。
三、拓展教學范圍,有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
品德課程的重點是將學生引導參與到社會中,學會一定的做人。因此,教學內容是從生活之中汲取的,在教學之中將生活加以體現(xiàn),使得學生可以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在課堂上體會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并與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相聯(lián)系和體會,從而逐漸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并養(yǎng)成一定的責任和良好行為方式的人,能夠為其未來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提供一定的條件。從這個方面上說,品德教師不但要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并且要將課堂上的感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體會,使得他們可以在生活中有所成長,并獲得理論和實踐上共同的教學效果。
假設要將品德課程對于生活的教學效果加以發(fā)揮,就要增強教學的實踐性,不能將課堂教學和課余生活相分離,使得道德學習與行為統(tǒng)一在一起。要品德課程的作用和指導意義充分發(fā)揮出來,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
第一,有方向性地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時,需要觀察學生真實的表現(xiàn),體察學生真實的感受,并給予引導性的評價,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體驗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為的過程。比如,在課程“我想和你交朋友”之中,就會出現(xiàn)很多兒童不愿意或者不善于與同學之間交朋友的狀況,教師需要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工作,并創(chuàng)建合適的條件,學生更加愿意與他人溝通和建立友誼。
第二,深入評價。評價可以使得課堂內容與兒童生活緊密相聯(lián),更好地將良好品德養(yǎng)成。通過以上課程的開展,在課余時間,教師能夠跟進和引導那些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的生活,通過多種評價形式,增強學生參與德育生活的意愿性,并在評價之中,將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品德進行指導。
第三,課余作業(yè)的布置。品德教學不能只靠課堂上的教學活動,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培育學生的良好品德。教師要在課余時間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嚴格要求,并進行督促和檢查,從而使得學生思想、行為等多個方面獲得指導和進步。教師在課余時間要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yè),增強兒童的實踐性,使其能夠知行合一,深入地提升其道德認識,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思想。
第四,深入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能夠采用多種形式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比如家訪、家長溝通、家長開放日等等,是的學校和家庭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為學生的成長建立良好的環(huán)境。
在表面上看,學生的生活非常簡單,其實不然。他們的生活包含了很多,有學生之間的交際,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知識,在平常鍛煉活動之中得到磨礪,在相互影響之下不斷成長……在品德課的教學之中,將學生生活的方面與課堂相結合,使得品德教學更加有趣,學生也能夠更輕松學習,真正地讓實現(xiàn)了教學的目標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嚴佩芳.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 康海寧,李化樹.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3] 莫宇威.淺談"新課程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專業(yè)成長"[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4] 孫丹丹.生活,品德課堂的促進劑——淺談品德課結合“主題模塊的實踐活動”的教學[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6(2).
[5] 李復梅.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德育內容編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6] 王紀鋒.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1).
[7] 楊云.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基礎教育研究,2015(22).
[8] 李傳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8).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