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省
摘 要:2015年12月,課題組在山東三所高校對大學生感恩奉獻意識現(xiàn)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感恩奉獻意識較強,普遍認為受助后應該感恩奉獻,大都認為獲得的資助應該用于學費、生活費,應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來回報社會。調查發(fā)現(xiàn),有極少部分大學生感恩奉獻意識淡薄。增強和改進當前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需通過加強感恩教育、營造感恩氛圍、拓寬感恩途徑來進行。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奉獻;意識淡薄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248-02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中堅力量。感恩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青年大學生的感恩奉獻意識到底如何?我們課題組于2015年12月在山東省三所高校(煙臺大學、山東工商學院、魯東大學)對1 500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努力做出詳細分析與客觀研判,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與建議。
一、調查概述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問卷調查的形式,共發(fā)放問卷1 500份,回收1 420份,其中有效問卷1 394份,有效率為92.93%。
在有效樣本中,男生占47.99%(N=669),女生占52.01%(N=725);大一學生占26.97%(N=376),大二學生占30.06%(N=419),大三學生占24.96%(N=348),大四學生占18.01%(N=251);沒有獲得過任何獎助金項目的學生占8.39%(N=117),獲得過助學貸款的學生占26.18%(N=365),獲得過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占26.90%(N=375),獲得過困難補助的學生占10.26%(N=143),獲得過勤工助學的學生占10.11%(N=141),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學生占5.88%(N=82),獲得過國家獎學金的學生占2.30%(N=32),獲得過省政府獎學金的學生占1.94%(N=27),獲得過院內獎助學金的學生占8.03%(N=112)。
二、調查發(fā)現(xiàn)
1.大部分學生認為獲得的資助金應該用于學費、生活費,部分學生表示會幫助他人或給父母買禮物;但也有小部分學生認為資助金可以用在“面子工程”上
在此次問卷調查中,當被問及“您認為獲得的資助應該用于哪些方面?”時,有88.45%的學生認為所獲資助應該用于學費、生活費,有47.63%的學生認為應該購買學習用品,還有37.52%的學生選擇去幫助他人、回報父母等,但也有3.66%的學生選擇用于請同學吃飯或談戀愛等“面子工程”上。
2.大部分大學生感恩奉獻意識較強,普遍認為應該感恩奉獻;但也有少部分學生覺得獲得資助是理所當然,不必感恩奉獻
調查結果顯示,當被要求回答“您怎樣看待‘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受助后應該感恩奉獻這種認識?”時,有76.33%的大學生覺得應該感恩奉獻,認為感恩奉獻是良好品德的體現(xiàn);另有3.80%的學生認為受助是應該的,不需要感恩奉獻。在調查過程中,不少學生表示只有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才能回報奉獻,自己還是學生,無能為力。
3.當前大學生回報社會的方式主要是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但參加志愿活動的驅動力摻雜了不同程度的功利性目的
當問及“傾向于在哪些方面做奉獻”時,有69.23%的大學生選擇做志愿者,有45.48%的學生選擇去貧困地區(qū)支教,有42.54%的學生選擇做社會義工,有32.28%的學生選擇做校園義工,還有29.48%的選擇資助其他困難學生。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是通過做志愿服務活動來回報社會,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雖然大多數(shù)大學生愿意參加志愿者、支教、義工等工作,但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相當多的大學生還是出于功利性目的,積累社會實踐經(jīng)驗或完成學校任務。不難看出,希望走出校園做感恩奉獻的學生明顯多于在校內的。對于感恩奉獻,部分學生仍未擺好心態(tài)。
4.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慮,大學生對于感恩奉獻的時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如果以時間衡量奉獻,您傾向于一周奉獻幾個小時?”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更多的學生傾向于每周工作2-5小時,其中選擇2-3小時的占31.71%,選擇3-4小時的占25.04%,選擇4-5小時的占17.21%,而愿意每周奉獻5小時以上的僅占11.55%。調查顯示,不少學生透露自己更愿意在周一到周五之間課余時間多的情況下進行志愿服務,而不是占用自己周末的休息時間。
三、分析討論
1.感恩意識尚存,行動落實較難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感恩是有必要的,也存有感恩意識,愿意回報父母,回報社會。但就行動來看,很少有學生自愿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而且其參加志愿活動的目的摻雜較多功利性目的,如為了修學分,獲得社會實踐的經(jīng)驗,或者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這不僅嚴重破壞了志愿服務的本意,而且由于功利目的的摻雜,極其不利于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校、家庭和社會同樣缺少向學生提供感恩實踐活動的機會。多數(shù)學生表示不愿意獨自參加志愿活動,而致力于志愿服務活動的團體或組織卻又很少,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投身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
2.感恩教育缺失,感恩氛圍不濃
感恩教育缺失,責任并不單單在于學校。家庭、社會,一樣有著重要責任。在家庭,當代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被長輩視為掌上明珠,只索取不回報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的父母忙于工作,一方面對孩子關心甚少,另一方面又不能對長輩盡孝。缺少了家長的言傳身教,家庭感恩教育成為一大缺口。在學校,面對應試教育,“德育”被嚴重忽視,學習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校感恩課程鮮有開展,高校雖設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社會方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利益成為人們唯一追逐目標,人心不古今非昨,“好心無好報”幾乎成為社會“共識”。感恩風日下,這無疑給涉世未深的當代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3.奉獻途徑狹窄,感恩心態(tài)不端正
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是愿意參加志愿活動,回報社會的。但是不能找到合適的途徑,或沒有人一起做。在我們調查的三所高校,每個班級也都有志愿類主題團日活動,每個學院都有相應的志愿服務團體,校內也有不少致力于志愿服務的學生社團。但很多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不少志愿服務活動僅停留于形式,尤其是班級團日活動,除了完成學院任務外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性效果。一些學生社團,每個學期只有在搞活動的時候會帶領學生做一些志愿服務,并沒有長久性的服務對象,而且影響力僅限于社團內部,對周圍同學的影響力微乎甚微。對于感恩回報,不少學生還沒有擺正心態(tài)。有的學生表示自己目前沒有經(jīng)濟能力,幫助他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有的學生僅選擇去幫助其他困難生,認為感恩回報僅限于物質方面。
四、對策建議
1.加強感恩教育,強化感恩意識
面對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不斷加強感恩教育,積極構建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感恩教育網(wǎng)絡。學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注重培養(yǎng)學生技能的同時加強人文素養(yǎng)和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要以第一課堂為主陣地,將感恩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設立感恩教育課程,結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教育,強化知恩、感恩共識。要發(fā)揮“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將感恩意識落實到行動當中。家庭教育輔助學校教育,家長要做好示范,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知恩、感恩。
2.營造感恩氛圍,打造感恩校園
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里說:“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杯h(huán)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甚大。學校應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著力營造校園感恩氛圍。可綜合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加強線上感恩教育;通過校園報紙櫥窗、宣傳版畫等張貼感恩宣傳標語,開展線下感恩教育。同時發(fā)揮社會輿論的作用,營造社會感恩氛圍,如利用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媒體,播放感恩公益廣告,傳播感恩正能量,使感恩教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逐漸消除不良風氣。
3.拓寬感恩途徑,搭建感恩平臺
感恩意識外顯于形,需要一定的實踐平臺,僅僅靠學生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首先,家長要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并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支持。學??梢越M建感恩奉獻小分隊,一方面把學生組織起來隨時準備參加志愿服務;另一方面與敬老院等志愿服務單位取得聯(lián)系,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安全、長期的志愿服務基地。社會上的志愿服務單位可以通過為在校學生提供兼職崗位、社會實踐平臺等形式,幫助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的感恩意識外顯于形,從而促進學生感恩奉獻意識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