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聲樂》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幼師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本門課程的學習尤為重要,直接指向于畢業(yè)生崗位的操作技能,但是受到學生原有的音樂基礎比較薄弱,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等因素影響,教學中筆者結合本?!堵晿贰氛n程開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一系列教學嘗試。
【關鍵詞】幼師;學生;《聲樂》;學習實踐
目前,由于幼師三年制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農(nóng)村,之前接受的有關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教育比較少,水平參差不齊,音樂基礎較差。其演唱水平大多還只是停留在小學、初中時的“唱歌課”標準,而對于歌唱中的氣息、咬字歸韻以及歌曲情感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重視呼吸、發(fā)聲等基礎練習
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于歌曲演唱比較感興趣,但是對于呼吸、發(fā)聲等這一系列基礎練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僅憑每周課堂上的二十多分鐘發(fā)聲練習,因此在演唱歌曲過程中聲音和氣息嚴重脫節(jié),尤其是唱高音時腹肌用力點以及氣息支持掌握不到位,這是造成學生演唱時聲音感覺“擠”和“吊”的原因。針對這一誤區(qū),筆者認為應該先解決聲音和氣息協(xié)調運用,因此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安排學生進行呼吸、發(fā)聲練習。在此運用啟發(fā)引導法:啟發(fā)學生想象氣管為自行車打氣的情形,啟發(fā)學生用“絲”來模唱x x x x | x - ||,并且可以用“yu”“u”等替換練習,鞏固腹肌用力點氣息的支持以及聲音和氣息的結合。
二、漢語拼音分解法演唱旋律
我們都知道,聲樂演唱講究的是字正腔圓,而漢字發(fā)音的順序是先咬住字頭,然后經(jīng)過字腹,最后收于字尾,比較復雜,難于掌握。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咬字歸韻,尤其是共鳴位置隨音高變化進行調節(jié)方面比較欠缺,而漢語拼音分解法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難題。在演唱時咬住聲母的字頭,順利夸張的歸到韻母,符合聲樂演唱時咬字歸韻的特點,因此筆者在授課時嘗試著采用了漢語拼音分解法,把唱名(1到7)用相應的拼音:dao、ruai、mi、fa、sao、la、xi,進行演唱,幫助學生解決口腔打開,練習隨音高變化口腔共鳴位置靈活調節(jié)等問題。
三、總結歸納咬字歸韻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演唱歌曲時運用“漢語拼音分解法”處理咬字歸韻這一難題時,雖然能夠找到咬字歸韻的規(guī)律和方法,但是穩(wěn)定性不強。經(jīng)常需要教師的反復提醒,才能夠演唱到位。然而,學生們學習到另一首新的歌曲的時候,當遇到同音不同字,甚至是同音同字之類的咬字時學生仍然不會,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遷移、總結歸納等方面的能力比較差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學中筆者采取了“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在學習新歌曲的時候,先引導學生把歌曲中歸韻相同的字提前都勾畫出來,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例如:歌曲《踏雪尋梅》中的歌詞“朗”、“香”、“當”、“養(yǎng)”符合聲樂咬字教學中的“江洋轍”都歸韻到“ang”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之前所學歌曲進行相應的總結歸納。例如:歌曲《搖籃曲》中的歌詞“亮”、“陽”、“香”,歌曲《一片丹心》中的歌詞“望”、“陽”、“亮”、“相”都是歸韻到“ang”上。通過總結,學生能夠對“江洋轍”咬字歸韻的這一知識點起到很好的鞏固、練習作用。提高學生遷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四、以情感為主線
幼專學生當進入到第二年的《聲樂》課程學習時,筆者發(fā)現(xiàn),其學習習慣已經(jīng)從最初的依賴老師分句教唱到目前已經(jīng)能夠自主識譜預習學唱,演唱時音高、節(jié)奏準確。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始更多的關注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情感的培養(yǎng)。在最初教學中,筆者只是在歌曲簡介,或是填詞演唱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了情感分析,結果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往往僅止步于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歌曲風格特點等等,并沒有對歌曲進行深入體會,更談不上演唱時的情感表現(xiàn)了。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嘗試著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改為“以情感為主線”貫穿聲樂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例如:歌曲《踏雪尋梅》,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在歌曲的旋律背景下,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梅花的一些視頻,同時選取了的兩首詩,一首王安石的《梅》“墻角數(shù)枝梅,林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另一首是宋朝盧梅坡《雪梅》“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香?!闭埻瑢W說說自己對梅花的認識:漂亮,冬天開放,以及一些以梅花為素材的作品:繪畫、詩歌、歌曲《紅梅贊》《梅花引》等等。古今中外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以梅花為素材,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意在借助梅花贊美不懼嚴寒,一身傲骨,不屈不撓的堅強品格。之后通過范唱、歌曲簡介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腦海中勾勒美麗的雪景圖,體會感受歌曲意境,最后在歌曲的重難點四個“響叮當”處理時,再次通過情景描繪啟發(fā)學生(雪過天晴,主人公騎著驢從遠處走來,悠然自得的踏著白雪觀賞梅花,清脆的叮當聲響徹云空)學生通過思考,在演唱“響叮當”這四小節(jié)旋律時,不僅注意音量由弱漸強,而且聲音明亮清脆。以突出歌曲中鈴鐺聲的清脆活潑。由于在教授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情感,意境分析,所以學生對整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很到位。經(jīng)過嘗試感覺這樣方法比較適用,于是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極力尋找所要教授歌曲的更多相關資料,使學生的學習由感興趣到體會意境到表現(xiàn)意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
五、結語
筆者在幼專的幾年聲樂教學工作中,嘗試著從重視呼吸、發(fā)聲等基礎練習、漢語拼音分解法演唱旋律、總結歸納咬字歸韻的方法、以情感為主線等方面進行改革,啟發(fā)學生思考,在對比練習中尋求最適合的唱法。實踐證明,教學中教師充當引領者,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學生經(jīng)過思考所掌握的知識,往往比教師直接告知其答案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