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周
所謂懲戒教育,是指通過對違紀犯錯的學生進行處罰以起到警戒作用的教育,其核心是處罰和警戒,關(guān)注點是學生反面發(fā)展的可能性。而賞識教育是對學生贊揚以激勵其進步,其核心是發(fā)現(xiàn)和褒獎,關(guān)注點是學生的正面發(fā)展可能性。由此可見,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其實各有側(cè)重點,并行不悖。因此,賞識教育是不能代替懲戒教育的,而只有賞識、缺乏懲戒的教育則是不完整的,必然存有隱患。
當然,在認可懲戒教育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厘清“懲戒”與“懲罰”以及“體罰”的區(qū)別?!皯徒洹笔峭ㄟ^處罰以警戒,是教育的一種方式,處罰是手段,警戒和教育才是目的?!皯土P”盡管也帶有目的性,而且通常也具有警戒和教育的效果,但其重點強調(diào)的卻是罰,且往往是那種看得見、摸得著、實打?qū)嵉牧P。至于“體罰”則是違法行為,《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很清楚,此處不再多言。
一、 懲戒教育的性質(zhì)
1.懲戒教育是一種底線教育
我國自古就有關(guān)于“性本善”與“性本惡”的思辨,且不論二者孰是孰非,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人在后天有學壞的可能。
少年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之際,是非界線模糊,道德意志薄弱,要么缺少底線意識,要么容易突破底線。這兩種情況對于人的成長來說都很危險,會使人任性而為,甚至是肆意妄為,以致觸犯法律。
前不久復旦大學投毒案轟動全國,而案犯林森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萬分遺憾地說自己沒有接受過底線教育。毫無疑問,一定是泛濫的賞識教育使其自我意識過于膨脹,而懲戒教育不足,甚至缺位,又讓他喪失了做人的底線,從而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因此,我們在痛惜林森浩悲劇的同時,也必須重新審視懲戒教育的價值,重視其底線教育功能。
當學生違紀犯錯時,及時予以適當?shù)膽徒浣逃?,就會令學生明白并牢記:底線不容觸碰,更不容突破!只有這樣,學生長大后才會敬畏法律、嚴守公德。相反,如果學生違紀犯錯時缺乏相應懲戒,他們就不知道底線在哪里,或者雖知底線,卻因未受懲處而敢于一錯再錯。
2.懲戒教育是一種責任教育
常言道:大丈夫敢做敢當。勇于承擔責任,自古就是一種受人贊揚、令人欽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在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一個人的言行更容易對他人和社會產(chǎn)生影響。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肆意妄為并無需負任何責任,那么我們的社會必將陷入混亂,最終受害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不可以逃避。而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中小學生正處于責任心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這個時候責任教育做不到位,不能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不能使學生具備擔當精神,那么學生長大步入社會后往往就要接受法律的二次教育。這種結(jié)果,相信不是老師和家長希望看到的。
懲戒教育是責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懲戒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也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在學生心中種下責任意識的種子。這顆種子會在不斷跟進和不斷強化的責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滋養(yǎng)下發(fā)育成長為一種擔當精神。一個人具有了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就會謹言慎行,具備很強的道德意志和社會責任感。
3.懲戒教育也是一種挫折教育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鮮花和掌聲,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種挫折,其如果缺乏耐挫品質(zhì),就很難面對現(xiàn)實的不幸,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會一蹶不振,或是誤入歧途。比如有的人聽慣了表揚的話,便聽不得批評的話,或是習慣了高人一等,便不能接受被人超越的現(xiàn)實,于是心理扭曲、失衡,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是違法的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學生中也并不少見,所謂的“問題少年”,有一部分就屬于這種情況。
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的成長也遵循著自然的法則。溫室里的花朵因為難以承受風雨之重,所以無法在大自然中生存。被賞識和贊揚包裹著的孩子,因為承受不了懲戒之痛,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事業(yè)的失敗、領(lǐng)導的批評、別人的嘲笑等,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致命一擊。所以,沒有懲戒教育的洗禮,就開不出堅強的生命之花。
4.懲戒教育還是一種公平教育
向往公平公正乃人之天性。在群體式的教育中,如果失去公平公正,教育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而一個學生違紀犯錯后卻無需承擔責任,對其他遵守紀律的學生來說是一種不公平。不公平存在,教師就不能樹立威信,而沒有威信,則雖令不從,更何談教育效果!
沒有公平公正,不僅會導致教育無效,對于學生正在成長中的心靈來說是一種巨大而無形的傷害。有的學生即使原先有底線意識,甚至有較好的道德養(yǎng)成,也可能會因為感到不公而在同類問題上憤而效尤,甚至還可能會在其他方面對老師的教育聽而不聞或是明知故犯,這可以說是德育的一種塌方式失敗,從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學生,對公平正義失去了信仰,其對社會也是一種潛在的危害。因此,從維護教育公平和培育學生公平信念的角度來說,懲戒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實施懲戒教育的注意事項
在我國古代,“打”是懲戒教育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家長還是教書先生,都信奉“不打不成才”??扇缃袷敲裰魃鐣?,學生與老師地位平等,“打”已成為教育的對立面,法律明令禁止。所以當下,我們應該根據(jù)時代要求,探索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懲戒教育,起碼要注意以下三點。
1.事先制定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以使懲戒有章可循
目前,我國有通行的《中小學日常行為準則》,各校各班一般也都會結(jié)合教育管理需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校紀班規(guī),甚至還會因時制宜,制定一些臨時性的管控措施,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懲戒教育的依據(jù)。但這里需要說明兩點:一是班規(guī)應該由師生民主協(xié)商、共同制定,要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和支持;二是要做好“普法”工作,就是實施懲戒教育前必須將規(guī)章制度宣傳到位,讓每個學生都知曉、熟記。
2.必須得到家長的支持
現(xiàn)在獨生子女多,家長都無比疼愛孩子。如果家長不理解的話,就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受到懲戒,更不會予以配合,相反還可能會在護犢子心理作用下對老師進行責難,從而起到反教育的作用。當然,家長能否理解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能否掌握好懲戒的分寸。如果分寸拿捏得好,相信是可以得到家長支持的,畢竟家長與老師都是為孩子好。
3.準確預估,掌握時機
懲戒分寸的拿捏體現(xiàn)了班主任的智慧,班主任要結(jié)合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性格特點,準確預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時機,采取學生可承受且能起到最大效果的懲戒措施。所謂合適的時機,是指有時要即時懲戒,有時則需要延遲懲戒。比如在學生情緒尚不穩(wěn)定,或一時難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就要先進行冷處理,拖一拖,待學生情緒穩(wěn)定了,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再進行必要的懲戒。
關(guān)于懲戒教育方式的選擇并無定式,也無規(guī)律,在不違反法律和相關(guān)規(guī)定的前提下,在學生心理可承受的條件下,老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制宜,因事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嚴厲的訓斥、罰義務勞動、取消參加某項活動資格等。當然,在懲戒方式的選擇上同樣應凸顯教育智慧,講究“攻心”為上,要讓學生心服口服、心悅誠服。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堅強性格,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和人的尊嚴感,能培養(yǎng)學生抵抗引誘和戰(zhàn)勝引誘的能力……可以用懲罰來減少某一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或傾向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也認為: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脆弱的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們在積極倡導賞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懲戒教育的價值,要將賞識教育與懲戒教育結(jié)合起來,根據(jù)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教育。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