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英
現(xiàn)實中,90%以上的學生喜歡課外閱讀,但多數(shù)學生缺乏有效的閱讀方法,加之現(xiàn)行語文教材缺乏閱讀方法指導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影響閱讀教學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應把必讀書目進行適度調配,形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系列化閱讀,使課外閱讀在橫向上呈蛛網(wǎng)式攀牽延伸,在縱向上呈階梯式螺旋上升。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增強語文課外閱讀效果談談看法。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把握內容,捕獲信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在課堂上講授有關截取長篇的片斷類課文時,教師可將沒有截取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一部分給學生聽,并告訴學生所講的內容出自哪本書,使學生對此書產生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尋找老師所提供的書來讀。如通過教《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我將選文前的有關情節(jié)給學生作了生動而又簡要的描述,學生課后都紛紛找《水滸》這本書看。此外像《空城計》、《范進中舉》等課文的教學都可以這樣做。這一做法充分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自覺性有作用,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而閱讀目的不明確,只求探尋故事情節(jié),而不注意從中獲取知識,閱讀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知識的自覺性,讓學生學有所獲。這就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對學生的指導,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自覺地做到“動口”、“動腦”、“動手”,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怎樣使學生做到這一點呢?這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比如:讓學生用圈、勾、點、劃等形式找出主要內容或有用信息,包括一些字、詞、句等,再以讀書筆記形式概述要點,記下有效信息。學生通過“由表及里”(即語言形式——思想內容),通過“由里及表”(即思想內容——語言形式),不僅達到對學習內容表面、局部的感知,而且逐步深入、整體地理解。
如讀《三國演義》,通過多種方法掌握內容,捕獲信息后,在讀書筆記中記下如下內容:本書的作者,朝代,寫了哪三國,演義的起訖時間,書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書中褒貶誰等;也可進一步寫,桃園三結義指哪三人,諸葛亮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曹操的“奸詐”體現(xiàn)在何處,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等等。
二、精讀閱讀文本,品味語言,揣摩意蘊
閱讀不能停留在看完一篇文章,浮光掠影,得其皮毛的淺層次上。葉圣陶說:“閱讀文章,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問關系,糊里糊涂地讀下去?!边€應更進一層地探索思考,這就是要品味語言,揣摩意蘊,這是閱讀的高級階段,主要通過精讀進行。精讀,是對閱讀材料作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是完全性閱讀,它通過精讀、細讀、反復讀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語言的感悟、知識的深化。因為一個人的語感不斷廣化、深化、美化、敏化的過程,就是他的語言能力提高的過程??赏ㄟ^朗讀、吟詠、念誦、心誦、視讀等形式,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氣韻感情色彩。也可利用多媒體電腦呈現(xiàn)圖文并茂的學習資料及學習內容,緊密聯(lián)系豐富多彩的視頻影像資料,使學生視聽結合,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教人、以情感人的效果,這是傳統(tǒng)教學望塵莫及的,這種氛圍是多元的、立體的,使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與作品所蘊涵的情感生活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全身心地進入作品中,透過語言文字,走入作者的生活,讓作者的情感振動自己的心弦,陶冶自己的感情和趣味。這是進行語感訓練的最佳環(huán)境,有利于大腦潛能的利用與挖掘。
同樣以《三國演義》為例,摘錄佳詞妙語,精彩語段,品味意蘊,如諸葛亮那辭情懇切的《出師表》;在反復誦讀中,或參看影視中的某些情節(jié),體會諸葛亮那種感恩圖報,鞠躬盡瘁的形象,品味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肺腑之言,理解人物的性格、才華與氣度等。
三、拓展閱讀文本,反復質疑,擴展遷移
對書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反饋,可查閱一些資料,檢查自己閱讀程度與別人的異同,也可進行自我評價測試,設計一些“詞語的樂園”、“語法邀請賽”等娛樂性題目,或與別人一起討論。
宋代張載說:“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睉岩刹粌H可對所學知識辨?zhèn)稳ネ?,更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可對書中的字、詞、句、篇、章發(fā)生疑問,也可對書中的寫法、結構,或人物言行、思想性格,甚至書中的人情世態(tài)、社會風貌發(fā)生質疑,疑問越多越好。這些疑問若能通過看書自行解決最好,不能解決的可與同學、老師、家長共同討論解決,借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學會分析和采用他人的思維方式。
如讀《三國演義》時,學生會質疑諸多問題,如赤壁之戰(zhàn)為何稱為“鏖戰(zhàn)”?書中的曹操那么“奸詐”,為什么我們在課文中能讀到他的“日月之行,苦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那樣胸襟博大的詩句?歷史中的曹操是否完全如書中所寫?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他?學生通過不斷的質疑探究,學到的會遠遠超過這本書的知識。
學生在閱讀中還應學會在知識的遷移擴展中求知創(chuàng)新。擴展,是對閱讀內容的一種延伸,是在理解原文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前提下的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一般含有延伸原文內容、談心得體會、寫讀后感等。遷移,主要是指閱讀中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遷移,包括仿句、仿段、仿篇和創(chuàng)造等訓練項目,也包括比較同類內容在不同書中的寫法異同,鑒賞吸收更高明的寫法。創(chuàng)新,則往往是在遷移中擴展中有所啟發(fā),它要求學生不是有意識或有目的地進行模仿,而是把一切知識性的東西、技能性的東西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如果能夠達到這種效果,那么課外閱讀就真正有成就。
總之,加強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除學校高度重視、付諸切實有效的行動外,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等方面的積極配合,做到校內引導、校外延伸,讓濃濃書香縈繞校園、勃勃興趣油然而生。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你課外閱讀的這些東西里,有千萬個接觸點是跟課堂上所學的教材相通的?!耙虼思訌娬n外閱讀訓練不但可以鞏固已學過知識,擴大知識面,還可以促使學生在課內主動地學習,深化課內所學,提高自學能力與學習成績。另外,“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葉圣陶語),只有通過閱讀,才可“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廣泛精巧的閱讀是創(chuàng)新作文的基礎,只有采集百花,才能釀出最香甜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