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璟
國內外不少學者在分析近年來中國住房市場調控政策效果時,都曾發(fā)現“過度反應”現象:“限購”等抑制性政策出臺伊始通常會導致市場的急劇反應(如價格顯著下跌),但這種反應很快大幅緩解。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狡猾”的市場參與者們總是能找到“中和”調控措施的應對之法。除了“假離婚”,常見的還有同樣針對“限購”的“補交社?!薄⑨槍Χ址抠I賣稅費的“陰陽合同”等。
目前官方還缺乏對上述行為的定量評估,但大量“身邊案例”使我們相信,這些做法很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調控效果。
針對這種情況,最自然的想法是通過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補上政策漏洞。偽造社保繳存證明、瞞報二手房成交價等,可以明確歸于作假,管理部門也一直在通過嚴格社保補繳程序、引入二手房計稅價格評估等舉措加以治理。但離婚、結婚(復婚)屬于公民權范疇,準確界定其動機在監(jiān)管實踐中不具可操作性,對結婚離婚限制更缺乏法律依據。因此,針對“假離婚買房”出臺監(jiān)管措施,很可能非但不能補政策漏洞,反而可能導致新的問題。
事實上,“買樓型離婚”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這些購房需求都是真實存在的。調控的目的不應是遏制真實的購房需求,而應是遏制投機性的購房需求。
“買樓型離婚”實質上呈現出了樓市調控仍停留于“需求側調控”而非“供給側調控”的弊端。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維,樓市調控最需要借鑒和引進。
抑制房價只是樓市調控最表面化的目的,滿足剛需、造福民生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合理的調控政策應在盡可能減少干預的基礎上,以社會效益的最大化為目的,將社會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表面化的經濟指標納入考量,這樣才不會制定出錯位的政策。
從國際經驗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是更重視從保有環(huán)節(jié)著手的管理和調控,近年來大量討論的物業(yè)稅就是其中的可能選擇之一,此外,差異性貸款政策也能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