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 龔 震
?
踐行“用教材教”,追求“智慧課堂”——以“平方根(第1課時)”教學為例
☉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龔震
專家教師李庾南老師一直倡導“單元教學”,特別是在單元教學的起始課,基于數學內部發(fā)展的邏輯連貫式的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也是李老師幾十年來一直親力親為的教學追求.作為李老師的弟子,近期有機會在一次賽課活動中執(zhí)教“平方根(第1課時)”,就是踐行李老師的“單元教學”,引導學生逆向思考,生成新知,概括性質,對話生成,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本文整理該課的教學實錄,供研討.
(一)目標解析
(1)通過對逆向思維的引導,以及與舊知識的對比生成新概念,對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擴充、延伸,進一步完善.
(2)在加深對新生成概念的理解中,通過大量的實例總結、概括出性質.
(3)在數學活動中,逐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方根的性質,對平方根意義的理解.(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四)教學流程1.開課階段
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逆向思考,感受平方與開平方兩種互逆運算,比較兩種運算的聯系與區(qū)別,生成開平方運算與平方根的定義.先安排學生復習乘方運算及指數、底數、冪的概念,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反過來呢?”,為了清楚地說明開課階段的教師行為,附板書片斷如下.
教學預設:平方運算中,已知底、指數求冪;這個運算中,已知指數、冪求底數,是不是平方運算?和平方運算是什么關系?是平方運算的逆運算,取個名稱——開平方運算,開平方運算的結果叫做平方根.接著板書定義.
平方根: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那么這個數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開平方:求一個數a的平方根的運算,叫做開平方.
接著追問(指著黑板上面的板書):9的平方根是_______,的平方根是_______,0的平方根是_______.
追問:上例中,被開方數是什么?運算的結果是什么?叫做什么?怎樣表示?
設計意圖:以復習平方運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逆向思考;通過與平方運算的對比,讓學生自主概括開平方運算的概念,體會出這是一種新的運算,使整個過程中凸顯“自然”.
2.探究新知
活動1:(1)學生上黑板,教師出題,其余學生在下面寫(只表示,不寫結果);
(2)第二批學生上黑板寫出結果.
活動2:小組長出題,其余組員答,然后各小組交流.
預設互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揭示、概括平方根的性質;由平方根的性質自然生成算術平方根的定義.練、議,深化對平方根意義的理解,接著設計如下問題.
問題1:前面舉的例子中為什么沒有負數?(緊扣定義“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
問題2:平方根有什么特點?學生自主探究出如下性質,教師板書.
性質:①正數的平方根有兩個,它們互為相反數;
②0的平方根是0;
③負數沒有平方根.
設計意圖:由性質①自然生成算術平方根的定義,并跟學生講清如下注意點,第一,算術平方根:正數a的正的平方根也叫做算術平方根,記作;算術平方根與平方根的關系:算術平方根是平方根中正的那一個,接著適當舉例加深理解;最后還要強調性質: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是非負數.
問題3:還有什么運算的結果是非負數?
預設學生歸納:一共學了“3種”非負數:a2、|a|、(a≥0).
鞏固練習如下所示.
(1)求下列各數的平方根:
(2)求下列各式的值: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①5是25的算術平方根;
③(-4)2的平方根是-4;
④0的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都是0.
設計意圖:在得到了平方根及其相關概念后,通過設計兩個練習,一是為強化、鞏固平方根的定義;二是為以后學生探究、概括平方根的性質及算術平方根的相關知識作鋪墊,由特殊到一般.
3.師生共同總結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課所研究的內容及知識形成的過程,提出如下小結問題.
小結問題1:平方運算與開平方運算有什么關系?(是互逆運算)
小結問題2:開平方是運算名稱,它的運算結果叫什么?(平方根)
小結問題3: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運算?(加、減、乘、除、乘方、開平方)開平方與其他運算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小結問題4: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有怎樣的關系?
4.附板書設計
1.踐行單元教學,整合教學內容,努力“用教材教”
本章原來教材中的處理方式是:先生成算數平方根的概念,后生成平方根的概念.筆者認為這種方式與學生正常的認知規(guī)律不太符合,所以對教材進行了適當整合.學生在過去已經學習了加、減、乘、除、乘方五種運算,其中加和減、乘和除都是互逆的運算.本節(jié)課開始由復習乘方運算切入引出其逆運算——開平方運算,然后在舉例加深、強化概念的同時設下伏筆,緊接著由學生自主探究平方根的性質,在概括性質的時候再自然引出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并由學生揭示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從頭到尾,無論是教師的問題設置,還是學生整堂課的思維軌跡,都顯得比較自然.
2.注重預設追問,促進課堂對話,追求“智慧課堂”
從上面的課例來看,我們注重預設了大量的追問,通過系列追問促進了課堂上的對話,而且這些對話也是李庾南老師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中所指出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等多種形式;此外通過預設學生上臺出題目,其他學生上臺板演、答辯等環(huán)節(jié),激活課堂氛圍,讓生與生之間的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數學思維都卷入在課堂學習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追求了李老師倡導的“智慧課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似乎淡化了許多,變成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然后在學生“學”為中心的表面之后,教師“站在了后面”“設計在課前”,要付出的努力會更多.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新舊教學的分水嶺[J].基礎教育課程(上),2014(2).
2.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章建躍.全面深化數學課改的幾個關鍵[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5).
4.劉東升.悠然神會,妙處與君說——李庾南老師平方根課例賞析[J].中國數學教育,2014(5).
5.馬公仕.靠近“最近發(fā)展區(qū)”,聚焦初中幾何特點——以七年級“直線、射線、線段”教學為例[J].中學數學(下),2015(3).